盛世工藝 ──螺鈿漆藝與平磨螺鈿尊形瓶 文/見諶法師 走進中台禪寺大雄寶殿,可見到殿上陳列著一對由生漆所製作,黑銀交錯,光澤絢爛的「平磨螺鈿尊形瓶」。漆器為傳統中國工藝美術,此對漆瓶是以傳統工藝夾紵生漆製胎,磨裁螺貝平脫製作而成。平磨螺鈿漆器的製法歷史久遠,起源甚早。而「瓶」為殿堂爐、燈、瓶五供養之一,以「尊」形之瓶,虔誠供養世尊如來,同時也寓意著世界和平,國家七政清平,一切眾生吉祥平安。螺鈿漆工藝的歷史 「螺鈿」為古代工藝裝飾花紋的重要表現形式,是以螺蚌介類之殼磨製施工,鐫刻成形,鑲嵌於器物之上,形成一種對比強烈、色澤熠熠、光華可賞的美感。明代黃成的《髹飾錄》中說︰「螺鈿,一名嵌,一名陷蚌,一名坎螺。又稱螺填。」以螺貝鑲嵌的技術在中國歷史上出現很早,河南殷墟故都出土物中,就有為數甚多的蛤蚌器,在安陽侯家莊商代王陵發現的漆繪雕花木器中,還有蚌殼、蚌泡、玉石等鑲嵌,並有以蚌殼刻成之三角形、半圓形、花瓣形各式嵌片。《周禮地官.掌蜃》說︰「祭祀共蜃器之蜃。」鄭玄注︰「飾祭器之屬,蜃,大蛤。蜃之器以蜃飾,因名焉。」《玉篇》︰「玉蛤,一云蜃器。」《集韻》︰「蜃飾器。」周禮中用來祭祀山川的蜃器,就是以螺貝鑲嵌的禮器,類似我們所說的「螺鈿」。足證殷商之時,用螺貝作為器物上的裝飾方法,已甚為流行。
唐宋之際,漆器上鑲嵌金銀及螺鈿成為當時非常重要而珍貴的裝飾方法,從《唐六典》及《唐書百官志》的記載可知,當時各種工藝都達到空前的成就。唐代揚州的脫胎乾漆、金銀平脫、螺鈿鑲嵌等工藝技法已相當成熟,漆器被列為二十四種貢品之一。「平脫」流行於唐代,與後來的「平磨」同樣施於漆器上鑲嵌填漆加以「磨顯」的技術異曲同工。只是唐代的「平脫」漆器大都使用金銀箔為花紋,它是從漢代的金銀箔貼花漆器而來。「螺鈿」實際上也是一種平脫,只是它是以螺貝為花紋的材料,有別於金銀平脫。由於漆器本身工序複雜,遠古時非重要場合不得使用,加上以金銀為飾,用料更是昂貴,所以唐代大德二年、大曆七年皆有禁造平脫的詔令。「平脫」之名自唐以後便逐漸隱微,而螺鈿漆器卻得到較大的發展。出土於河南三門峽唐墓漆背蟠龍螺鈿鏡,肥碩而不失夭矯之勢;洛陽唐墓的人物花鳥紋鏡,更為精美,兩件皆為盛唐時的製品。蘇州瑞光塔出土花鳥紋螺鈿黑漆經箱(圖三),篋下設須彌座,四面皆平列壺門,內施平脫花紋,箱上立牆嵌石榴花紋,頂上彔形,花紋皆施以螺鈿,上以線雕紋理,造工精細,顏色斑斕,為晚唐至五代螺鈿之遺例。而今存日本正倉院之螺鈿鏡、玉帶箱及螺鈿五弦琵琶,工事精良,皆為唐代故物,展現盛世工藝之瑰麗。
元明螺鈿已發展出薄螺鈿,平磨螺鈿嵌飾技術在這時有了更精緻的作法,一改以往採用厚蚌殼為鑲嵌材料的慣例,而以薄鈿片製作,甚至選用具天然色澤、絢麗多彩的薄片,並根據鈿片之色彩按花紋「隨彩而施綴」。北京元大都遺址所發現的廣寒宮圖嵌螺鈿黑漆盤殘片(圖四),薄瑩剔透,細密如工筆織錦。其髹飾技法真可謂達到了「分截殼色」、「隨類賦彩」和「光華可賞」的嵌填要求。 平磨螺鈿之製法 螺鈿的製法在漆工藝中屬於填嵌一門,是先以裁截成形之殼片,按照所需要之花紋圖案,貼於器物灰地(粗胚上的瓦灰與生漆混合的底材,是漆器製胎後尚未髹漆前的程序,註一)之上,然後糙漆、漆(註二),貼片的花紋須經「磨顯」(註三)而使花紋重現。 據《髹漆錄•填嵌》中說:「螺鈿即螺填也。百般文圖,點、、鉤、條,總以精細密緻如畫沙為妙。又分截殼色,隨彩而施綴者,光華可賞,又有片嵌者,界郭理皺皆以劃文。」楊明注:「殼片古者厚,而今者薄也,點、、鉤、條,總五十有五等,無有不足也。凡沙與極薄片,宜磨顯揩光,其色熠熠。」由上可知「平磨螺鈿」之製法,是在漆胎製作好之後,在灰地上作裝飾之工藝技術,「平磨」一辭,係因其製法而得名,方法是必須先以螺貝片,磨薄裁成所需圖案,貼於糙漆灰地上,由於螺鈿高出胎地之平面,所以整體繼續敷上生漆若干遍,連同螺鈿貼花一併覆蓋,等到漆乾透,再加以打磨,將表層磨去,以顯露出原來之螺鈿貼花,也就是《髹漆錄》所說的「磨顯」。如此,則螺鈿貼花因磨出而與黑漆緊密結合,並與漆面平齊,所以謂之「平磨」。 螺貝本來厚薄不同,所謂「古者厚,而今者薄」,自然分為兩類,厚重的稱為硬螺鈿,薄的稱為軟螺鈿,前者宜填嵌較厚重之傢俱,後者則宜製作精巧細緻之什物。若以製作時代說,元明以前多用厚螺鈿,元明清則用軟螺鈿較多。北京元大都出土之廣寒宮圖殘片,即屬軟螺鈿。 脫胎平磨螺鈿尊形瓶 大雄寶殿之螺鈿尊形漆瓶,總高二八○公分,最大直徑一一○公分,中間鼓徑約五十五公分,總重量七十三公斤。共計用漆二二○斤,麻布三○○米,螺貝片四十五斤。是目前所製形體最大的「平磨螺鈿」瓶。此瓶由於供奉在大雄寶殿,其造形之設計,是以中國西周青銅禮器「尊」之形制為基形,一方面代表佛陀世尊為人天師範,世人所「尊」所寶;一方面佛以太子之尊出家證道,開演無上妙法,當受人天供養。而「尊」更是中國上古時代國家重要的禮器、文化的象徵,以尊為瓶禮敬佛陀,也祈願佛法昌盛,人心皆善,世界和平。在視覺上「平磨螺鈿」黑銀相間工藝之呈現,是為與大雄寶殿所表現的灰色調達到和諧統一的美感,而脫胎平磨螺鈿漆藝,更是為保存傳統工藝技能,展現歷史文化的精華,傳承古代藝術以啟發後來之創造,當然更是佛法藝術化呈現的最佳說明。 此瓶呈中間圓鼓,上下大圓之斗形,四方出戟,表現大方穩重、古樸和雅、尊貴華麗之美感,瓶身以唐草寶相花為底紋,密覆遍滿,上斗飾以委角如意形,中作八吉祥圖案,下斗作轉輪聖王之七鎮寶,上下延口鑲以銀箔。中間圓鼓平分四等分,各圖以佛陀之八相成道故事。所有貼花皆以硬螺鈿綴合而成,由於製作技術繁複,自瓶身夾紵脫胎成形,歷經十個過程,三十六道工序,製石膏模、放樣、製灰、調漆、脫模、模圖、貼花、髹漆、磨顯、揩青……皆以傳統工藝手工製作。就翻製器形,夾紵脫模,調漆裱夏(麻)布,刮瓦灰,層層交錯疊漆,已歷時一年數月。製作此對漆瓶之藝師每每言之:「不但古今製作形體之大,無出其右,以佛陀本生故事為題材之螺鈿漆器,歷史上也絕無僅有。」此對脫胎平磨螺鈿漆瓶,不僅體格宏大,也是傳統工藝結合佛教文化的另一種文化象徵,鑒諸往,而知來者,所以彌足珍貴。 附註: 一、以漆調和磚瓦細灰,稱漆灰;在素地上刮以漆灰,稱灰地。 二、在灰地上加髹光漆,糙畢裝飾花紋,最後所上的光漆,稱為漆。 三、漆上最後一道漆後,須加以打磨如鏡面,有時直接以手掌磨擦,有時以髮絲或漉皮打磨,稱為揩青堆光。 引用圖版書目: 《中國美術全集.工藝美術編8漆器》錦繡出版社,1993 |
|||||||||
上一頁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