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中台世界博物館館長 見諶法師
吳哥王朝之興衰
吳哥(Angkor)王朝,柬埔寨歷史上最輝煌的時代,其歷史可上溯至扶南、真臘,由闍耶跋摩二世(Jayavarman II)於802年建立,至十五世紀遷都金邊為止,共歷六百餘年。十一至十二世紀國勢最為強盛,領土涵蓋目前柬埔寨及泰國的大部分地區,被列為世界七大奇觀之一的吳哥建築皆在此時所建(圖1)。
![]() |
1.吳哥窟景觀 |
![]() |
2.吳哥窟前金橋上的七頭蛇形雕刻 |
![]() |
3.闍耶跋摩七世雕像 披邁國家博物館 (Phimai National Museum) |
就文化的影響而言,東南亞半島包括緬甸,因其與印度次大陸的地緣關係,早期生活在此片土地的民族與城邦,不論是緬族、孟族及高棉,很早就受到印度文化的薰染。在十三世紀以前,這片土地交雜著大乘佛教、婆羅門教及印度教的信仰;十三世紀以後,由於南印度及斯里蘭卡上座部佛教的影響,發展成為目前東南亞地區佛教的現狀。
「Angkor」在高棉語是首都的意思,乃是吳哥王朝的都城,最先在闍耶跋摩二世時即已立城,九世紀末建耶輸陀羅補羅,是為吳哥的前身,當時君王篤信婆羅門教,以神王自居,目前最為著名的吳哥遺址──吳哥寺(Angkor Wat)及吳哥城(Angkor Thom),即在此基礎上建立。據南宋泉州市舶司提舉趙汝適於1225年著《諸蕃志‧真臘國》言:「國王鐫石為室,有青石蓮花池沼之勝,跨以金橋,約三十餘丈。殿宇雄壯,侈麗特甚……奉佛謹嚴,日用番女三百餘人,舞獻佛飯,謂之阿南。」
吳哥建築與宗教演變
吳哥寺亦稱吳哥窟,為蘇利耶跋摩二世(Suryavarman II)所建,是為印度教山廟,主要供奉毗濕奴神,於1113至1150年間建立,以石砌成,塔立成林,環以水利,中架金橋,橋頭雕以龍身九蛇頭,中間數十惡神與善神作拔河狀,為印度神話中「攪動乳海」情景,後來各處遺址皆可見其標識性意象。正如元代周達觀《真臘風土記》所說:「城之外巨濠,濠之外皆通衢大橋。橋之兩傍各有石神五十四枚,如石將軍之狀,甚巨而獰。五門皆相似。橋之闌皆石為之,鑿為蛇形,蛇皆九頭,五十四神皆以手拔蛇,有不容其走逸之勢。城門之上有大石佛頭五,面向西方。中置其一,飾之以金。」(圖2)後來吳哥一度為占城所破,闍耶跋摩七世(Jayavarman VII)復興吳哥,擊退占城,疆域廣袤,成為吳哥王朝最偉大君主,在宗教上最大的轉變為由印度教改為信仰大乘佛教,並重建吳哥城,城內塔寺林立,在位三十餘年間,帝國達至鼎盛。披邁(Prasat Hin Phimai)地區發現的雕像(圖3),雙眼低垂,面帶淡淡微笑,將頭髮在頭頂部紮成一個圓形小髮髻,略為圓渾及袒露的上身,下著高棉巴戎風格短褲,盤腿而坐,特徵與聖劍寺(Preah Khan)及法國吉美博物館(Musée Guimet)所藏的闍耶跋摩七世雕像極為相近。
![]() |
4.聖劍寺的佛塔 |
大吳哥城中心的巴戎寺(Bayon Temple),是闍耶跋摩七世所建的佛教寺院,最著名的即是以其面容為藍本而雕刻的54尊四面佛像,面露微笑,成為「微笑高棉」最具代表性的吳哥建築地標。建築以佛教須彌山的概念而建,共分三層,上層圓形中立高佛塔,外環48塔,外加五座城門塔,共54座,象徵當時統治的54個行省。而寺廟牆上浮雕不只展現了闍耶跋摩七世與占城戰鬥的壯闊場面,也描繪出市井小民及唐人貿易的生活場景。因為闍耶跋摩七世篤信佛教,吳哥地區的信仰開始由印度教轉變為佛教,在巴戎寺中也可以看到印度教與佛教並存的特殊風格。另外,闍耶跋摩七世並為其父母建聖劍寺(圖4)及塔普倫寺(Ta Prohm)。而此時期所創造的巴戎風格(Bayon Style),也成為吳哥造像的典型。
藝術繁盛下的宗教影響
![]() 5.吳哥窟中的天女像 6.班蒂斯蕾女王宮殿門上的精美雕刻 |
![]() |
就藝術而言,吳哥建築精美,門廊雕刻華麗而繁複,如鋪錦繡,尤可稱者在其寺宮外牆處處可見天女雕刻,不論其面容、髮飾及衣著幾無雷同者,令人目不睱給(圖5、6)。柱壁之上大都以浮雕刻成不同場景與人物,及裝飾極重的大海浪螺旋紋圖飾。宮殿入口常有大型故事雕刻,如毗濕奴臥龍王,或是攪動乳海圖像,在泰國帕儂藍遺址(Phanom Rung Historical Park),即有著名的來自加拿大歸還的毗濕奴臥龍王及梵天像門楣浮雕(圖7),中台世界博物館曾展出的「佛‧國:館藏泰國造像特展」,即展出過館藏十二世紀的相同類型浮雕。另外,泰國披邁遺址博物館所藏坐在靈蛇上的佛陀,佛像坐於靈蛇之上,背光以七頭、五頭靈蛇不等護衛於後,考察當時這類型佛坐像,普遍出現在吳哥時期的造像上(圖8)。
![]() 7.泰國帕儂藍宮的毗濕奴臥龍王像 8.為靈蛇護衛的佛坐像 泰國披邁博物館 |
![]() |
佛教餘韻中的歷史變遷
綜觀這次考察所見,泰、柬地區的佛教發展,雖然普受印度文化洗禮,但在君王的護持之下,大乘佛教在十一至十二世紀盛行,並成為此地區一抹文化與藝術的榮光,其遺韻至今猶為人所驚豔。
闍耶跋摩七世之後,吳哥地區信仰復改為印度教,這樣的轉變固然與高棉王朝既有的神王思想影響有關,但也說明人亡政息,信仰旋生旋滅;直至十三世紀以後,受上座部佛教的影響,而發展成南傳地區佛教的特色。透過此行考察,對於東南亞地區佛教發展歷史脈絡,更加清晰、明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