閱讀中台世界博物館 ──多方位解讀自在坐觀音像 文/編輯部 |
|||||||
休閒假日如何規劃?閱讀增新知、運動強體魄、邀友覽名勝……如果,想安排一趟知性與感性之旅,博物館是個很好的選擇。
外在形象賞析 在本館「金剛實相」展廳,陳列著一排姿態相似的金銅觀音像(圖二),皆呈現右足屈起,左足垂放的自在坐姿,背屏作嶙峋的山石形貌表現。從圖文版得知,此種造像有頗具意境的稱呼——「水月觀音」,由唐朝著名畫家周昉所發揚,為宋代以後觀音像常見的形式。 移步至木雕分館,在「木華流芳」與唐宋、遼金佛教造像展廳,大型的木雕自在坐觀音像(圖三、圖四)更為多見,風采各具,透顯出的超然意境,令人神往。在「遼金佛教造像」展廳入口,一尊自在坐觀音並鳥獸的造像組合(圖五),尤顯特殊。菩薩屈右足,左足橫放,右手輕搭於右膝,左手枕於獅背,頭頸左傾,閉目歇靠於左手腕上,呈現全然放鬆的自在愜意,與雙肩上的禽鳥、張嘴仰望的獅子,呈現出一派祥和的畫面;底座由不同身姿的力士托舉。整組造像富有裝飾性與故事性。從《導覽手冊》與專刊圖錄得知,此為「補怛洛迦觀音」形式,製作典據《華嚴經》。
據《華嚴經.入法界品》經文所述,善財童子受文殊菩薩指點,踏上尋師訪道之旅,在求訪的善知識中,觀音菩薩是其中之一。當善財來到觀音菩薩所居的補怛洛迦山,四處尋覓菩薩蹤跡,在此山西面巖谷中,流泉潺潺、樹林豐茂、碧草如茵,見菩薩正端坐說法,四周圍繞著眾多聽法的菩薩。古代藝匠依經所述,創作出在補怛洛迦山中,坐於金剛岩石座上,姿態悠閒自在的觀音形象;造像的底座或背屏作山岩表現,象徵經上所說的補怛洛迦山。 領略內在意涵 佛教造像,取之以相,表之以法。佇立像前靜觀,聯結經文含意——菩薩以鳥、獸、蓮華為襯,表現身處「泉流縈映,樹木蓊鬱」的清幽勝境中;由金剛力士托舉的底座,象徵說法的「金剛寶石」法座;萬獸之王的猛獅,溫馴地依偎菩薩身旁,飛禽亦安心停歇於菩薩雙肩上,人、鳥、獸和諧共處,意寓菩薩以大慈悲力,攝受眾生,令無所懼,呈現菩薩正「宣說大慈悲法,令其攝受一切眾生」的意涵。 眼前這造像內涵豐富深邃,經中所述觀音菩薩道場的莊嚴勝妙、說法的殊勝場景、所說之法的微妙,透過菩薩、力士、鳥獸、蓮華的巧妙組合,彷若一幅生動的說法場景,蘊含不盡之意趣於像外,愈看愈耐人尋味,愈看愈有法味。
此件造像,據展品說明牌得知時代約當遼代後期,雖因年代久遠,已有風化斑駁,卻反顯古樸莊重。移步觀覽展廳內其他遼、金造像,件件尊像細細審,感受到不凡的藝術成就與虔敬的佛教信仰。好奇由契丹、女真族建立的遼、金政權,游牧民族的性格,有著怎樣的宗教信仰?在宋、遼、金共存的大時代環境中,漢文化與草原文化的交融,又陶鑄出怎樣的藝術風采? 帶著迭起的好奇心繼續走逛,來到館方正推出的「心之所向——館藏遼金佛教造像特展」展廳(圖六),快速瀏覽展覽圖文版,從官網查詢相關導覽、講座訊息,喜於心中之疑應可透過觀看此展覽得到解惑。除了常設展,特展是可一次飽覽眾多珍品、深入了解特定主題的難得機緣。預約下一次造訪,專程來一趟遼金佛教文化深度之旅,認識十至十三世紀初,在中原北方的佛教信仰與造像工藝。 參觀展覽是寓教於樂的休閒活動,重視根據自身興趣引發的自主性學習。如果純粹只想走走逛逛,參觀過程可以很隨意,不必糾結於「看懂」與否,貴在從中獲得愉快的體驗;如果是有目的性的參觀,或是再次回訪,想要多些收穫,就有必要事先做點功課,知識儲備多一些,參觀的收穫和啟發也會多一些、深刻一些。 做好準備,就可開心去逛展,大方邀約親友:「走,一起看展,讀博物館去!」 |
|||||||
單元首頁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