迴互用功

文/普照精舍大乘解行研經班學員 傳緣

自幼在精舍就非常喜歡「出坡」,討厭「靜坐」。起初開始學習靜坐時,就是怎-麼-樣-都-坐-不-住!不是偷偷睜開眼睛看師父,就是故意偷戳鄰單。如果哪一支香有乖乖坐著,必定是好勝心熾盛的我,在跟別人比賽「誰靜坐的時候沒有動!」因此,我一定要「有事情做」。因為心靜不下來,做事就很粗心,有一次要負責將用齋後的桌子擦拭乾淨,為了早點和母親回家,出坡時心不在焉,被師父發現桌上有遺漏沒擦到的湯汁、桌緣有飯粒……換來的是至今印象深刻的指導:「做事那麼不細心!一定是沒有認真靜坐!出坡也要有定力,才可以把事情做好、做圓滿。」

  因為有了想把事情做好、做圓滿的心,之後只要有靜坐的因緣,就開始認真地修習數息觀,藉此提升自己在出坡時的細心度。古德云:「靜中養成,動中磨鍊。」透過靜坐,靜下心來修觀行,慢慢發現自己在動中,更能在每一個動作、每一個選擇裡,提升作主能力,並作出正確的判斷。

  大學在外求學時,發現自己很容易「不耐煩」,常常起瞋心。有一次,自己正在寫作業,室友頻頻來確認隔日的行程細節,當時不耐煩的心念生起,回應的語氣很差,對方也因此生氣,雙方開始冷戰。當晚發現自己瞋火猛烈,靜坐時不斷浮現當時的對話,當下深感慚愧。在同參道友的建議下,開始修習七周緣慈,幾週後發現自己的心,因為修慈悲觀變得愈來愈柔軟。此刻才了解「藥無貴賤,治病者良」,「法無高下,應機者妙」。學習了這麼多的觀行法門,是可以迴互用功的,能夠解決自己煩惱的,就是最好的良藥。

  透過老和尚《禪七開示1》的提示,更加明白如何迴互用功。首先是對「人人本具佛性」要有信心,以此為基礎,當煩惱現前時,透過熟悉的法門,對症下藥。不同的法門都是為了讓本具的清淨心顯現,明白這個道理,便能夠破除「某一種法門比較好」、「只有修某法門才能夠成就」的錯誤知見,而不致偏廢。

  除了信心,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對佛法的落實。在開示當中老和尚提到:「修行要持之以恆,透過種種善法保任這念心。」修行必須從這念心上返照,清楚明白每個起心動念。但無法做到怎麼辦?那就以此為目標,透過聽經聞法、誦經禮懺、出坡作務迴互用功,淡薄習氣、煩惱、執著,清淨心必然能夠日漸顯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