植物采風集 菩提樹
文/普蓮精舍護法會副會長
花蓮師範學院生態與環境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張惠珠
在台灣,榕樹是家喻戶曉的樹,在廟口、在老學校,總有幾棵大大的榕樹,榕樹下是阿公講古、阿婆聊天、小孩嬉戲的地方。大榕樹有茂密的樹冠,粗壯的莖幹,還有一根根細細長長的鬍鬚從枝條上懸垂而下,那是它發達的氣根,有些氣根著地後發育成像樹幹一樣粗的支持根,最後人們也搞不清楚那個是原來的莖幹?那個是支持根了?人們想不起榕樹開什麼樣的花,卻知道榕樹會結圓圓小小的果,果熟時會引來一群鳥雀啄食。人們看到榕樹這類的植物好像不開花就結果了,所以稱它們為「無花果」,其實它們是將小小的花隱藏在球形的花托裡,藉著住在花托裡的寄生蜂傳粉而結成一粒粒小小的果實,隨著花托內小果實的發育,包藏它們的花托也由小變大,這個花托就是我們認識的榕果,由於花是隱藏在圓頭狀的花序裡,在植物學上將這種花序稱為「隱頭花序」或隱花果,俗稱無花果
(fig)。
在印度,菩提樹就像榕樹一般的普遍,也會結「無花果」,也有發達的氣根,因為它們都同為桑科榕屬的植物。菩提樹學名:Ficus
religiosa Linn.,屬名Ficus就是榕屬(又稱無花果屬),而種名religiosa,道明了這是「宗教」樹;三千多年前,釋尊就是在中印度的摩揭陀國伽耶城南的菩提樹下悟道成佛的,因此這個在印度原有吉祥樹之稱的畢缽羅樹,就被稱為Bodhi-druma--菩提樹,覺智之樹了。此後阿育王之女攜帶一菩提樹枝條,前往斯里蘭卡古都的大眉伽林(Mahamegha),如今該樹仍枝葉扶疏,而中國也在南朝時引進菩提樹栽種在廣州,然後輾轉移植到日本,隨著佛教的廣傳,菩提樹也遍植全球熱帶及亞熱帶地區的寺院裡;在台灣菩提樹則是常見的行道樹或庭園觀賞樹,在台灣的花蓮縣還將菩提樹選為縣樹,也因此而有縣餅「菩提酥」呢!
|
|
菩提樹在印度是常綠大喬木,有灰白的大樹幹,也有堪稱發達的氣根。而亮綠的葉片、平整的葉緣以及心型具尾狀尖的葉形,就是它的辨識特徵。原產熱帶的菩提樹,移居台北後,可能就變成半落葉喬木了。每到冬末春初,它們幾乎將去年的老葉抖盡,而抽出綠中帶紅的嫩葉,也帶給人新生的喜悅。
佛教不只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,佛教也盛行在青藏高原上,海拔三、四千公尺以上的高冷地區並不適合原產熱帶的菩提樹生長。然而在青海的瞿曇寺和塔爾寺,在拉薩的大昭寺也都種了「菩提樹」。細看這兒的菩提樹除了葉形相似,有點心形、全緣、有點尾狀尖外,可以說是大不相同,他們是木犀科(Oleaceae)丁香屬(Syringa)的植物,由於只是旅行路過,沒有採下標本進行核對鑑定,台灣又無此種植物,我只能事後由中國植物誌及中國植物圖鑑之描述與圖片推測,它應該是紫丁香,學名:Syringa
oblata Lindle. 因為原產中國的丁香屬植物中,只有它同時具備下列三特性:一、灌木至小喬木,二、葉片革質或厚紙質、卵圓形,先端短突尖至長漸尖或銳尖、基部心形,三、產於東北、華北、西北以西至西南,生於山坡叢林,分布海拔300-2400米。最初本種是根據栽種在華北庭園中的植物發表的,所以又稱華北丁香。如果能生長在華北2400米處,那麼在青藏高原的3000多米處栽種應該也沒問題。
丁香屬的植物,許多種類的花是提取香精,配置高級香料的原料,又因枝葉繁茂、花色淡雅而清香,故庭園廣為栽培供觀賞,是庭園中的珍品,甚得古今中外人士的喜愛。中國是丁香的故鄉,全球四分之三的種類原產於中國,而歐美對本屬植物進行人工雜交育種也有百年歷史了。總而言之,在青藏高原上選擇紫丁香做菩提樹,實在是明智之舉。
有一首德國民謠叫「菩提樹」,茱麗安德魯絲主演的電影「真善美」中,艦長家的小孩合唱:「井旁邊大門前面,有一棵菩提樹......」,小時候看過這部電影,聽過那天使般的歌聲後,就愛上這首歌。上大學植物系後,一直納悶,北溫帶的德國怎麼會有那麼多菩提樹?查查「菩提樹」這首曲名英文為「linden」,查梁實秋英漢字典,linden漢譯菩提樹,然而查韋氏字典,lindens是廣泛分布於北溫帶的喬木,屬於椴樹科(Tiliaceae,台灣稱田麻科)椴樹屬(Tilia),原來此菩提樹,非彼菩提樹。從《不列顛及歐洲的自然史》書中的彩圖和描述,看到椴樹屬大部分都具有心形葉片,還帶點尾狀尖,難怪它會被誤認為原產印度的菩提樹呢!但祇要稍微仔細瞧瞧,一定會發現椴樹的葉緣,是有細鋸齒的。1984年夏天我到歐洲旅行一個月,一睹「真善美」中「菩提樹」的真面目,猜想當初,將linden翻譯成菩提樹的人,應該是留歐的中國文人,而且極可能是來自台灣的人,因為中國大陸也有十多種的椴樹,卻少見菩提樹,相反的,台灣常見菩提樹,卻沒有椴樹,旅歐遊子,思鄉情切,看到椴樹就想起菩提樹。2000年夏天,我又到東歐旅行,在捷克,一位來自上海的中國留學生當導遊,他介紹我們認識當地常見且非常優雅的行道樹,也就是椴樹。過了幾天,我們到了奧地利,一位來自台灣的留學生當導遊,她介紹同樣的樹,卻叫「菩提樹」,同行的夥伴們都困惑地說:「台灣的菩提樹不是這個樣子」,此時我更相信,linden只有在台灣被譯做「菩提樹」。
椴樹屬植物都會開有香味的小白花,三五成串地懸掛在長條形葉狀的苞片上,然後結成小小的核果。椴樹木材色白質軟,適合雕刻、鑽孔、做帽栓、鋼琴鍵和紙漿等,而它的內樹皮也是強度、韌性俱佳的韌皮纖維,從前常用來做繩索、編草蓆,甚至編漁網,或織粗布衣服。由於樹形高大優雅,它們更是普遍栽種的庭園木和行道樹。這樣集優點於一身的椴樹,當做北溫帶的菩提樹,真是巧妙的錯誤。
人們因學佛而重視菩提樹,若能因坐在菩提樹下而悟道成佛,那也是無上的福報,不管是此菩提樹或彼菩提樹,不管是丁香還是椴樹,只要人們看到樹,生歡喜心,進而學佛,甚至悟道,又何須執著那一種才是真正的菩提樹呢?每一棵樹都是菩提樹!人人都有一棵菩提樹!!
「你我心中都有光明無限,只要放下執著,就會發現無量光壽在心中,清淨光明的菩提心,本來就在自己心中......。」謹以 大和尚「中台之光」的歌詞供養大眾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