憂鬱症問答集
文 / 省立草屯醫院蔡輝煌醫師口述 編輯部整理
一、心情沮喪是憂鬱症嗎?
不是。當面臨挫折失敗時,一般人通常都會有沮喪的反應,但經過自我調適後,多半會在短期間內恢復。例如失戀時,傷心一段時間,每天哼著傷心的戀曲自我安慰,什麼事都不想做;但是也許在跟友人談一談,或是出門旅遊散心的過程中,逐漸覺得天涯何處無芳草,決定不再浪費生命在沮喪中,這就是自我恢復的例子。但憂鬱症不同,可依照憂鬱的時間作判斷,若憂鬱的時間長達數月、半年,甚至一年、兩年,狀況都未見改善,便不只是一般人所說的「鬱卒」而已。因此,偶爾心情不好並不能構成是憂鬱症的診斷。
二、憂鬱症是不是精神病?
憂鬱症是精神病的一種,但精神病不完全就是憂鬱症。精神病是泛指腦部的疾病,其類型有輕重之分;其中「輕憂鬱症」是眾多「輕型精神病」中的一種,舉凡強迫症、焦慮症、恐慌症、恐懼症、飲食失調症等都屬於輕型精神病;另外,精神分裂症、躁鬱症、妄想症、嚴重老年痴呆症,及「重憂鬱症」是屬於「重型精神病」;而其他類的精神病尚包括癲癇症(又稱羊癇症)、濫用藥物或酒精、自閉症、弱智及與妊娠有關的精神問題等都是。因此,不同種類的精神病,主要症狀及其嚴重程度也各有不同,若僅以「精神病」一詞概說所有精神病患,是很粗略的說法,而且不同病名也不應相互混淆,就如同憂鬱症並不是精神分裂症一樣。
三、發現自己有憂鬱症或家人有憂鬱症的症狀時,應該怎麼辦?
看醫生。並且愈早接受治療,痊癒機率愈高。有些病患隨著外在環境的變化,如氣候等,可能會自行好轉,但病情好壞不定;如果拖延許久,甚至超過一年,都有再度復發的可能。如果能與醫師配合,找出發病的原因,對症下藥;或早期發現其負面的思維模式,透過心理建設來確立正向的思維觀念;這不僅能減輕患者的痛苦,縮短療程,更可將患者對家庭所造成的負面影響減至最低,是最具經濟效益的解決之道。
四、患憂鬱症到醫院看病,應掛那一科?
可看精神科、身心科、腦科,或腦神經科。一般大醫院都會附設相關科目,其中療養院及精神科專科醫院是專為精神相關疾病所設,亦是很好的醫療機構。但一般人通常對精神科望之卻步,總認為我又沒有瘋,為什麼要去那裡?其實,精神病是一種常見的疾病。且患病率正持續上升中;假如我們仍採取一知半解的態度,不去正視精神病,吃虧的可能是自己,切勿一昧排斥而造成遺憾。此外,重型憂鬱症已列為重大傷病,醫療費由健保局給付,若需住院只需付伙食費,而低收入戶則全免;輕型憂鬱症之醫療費亦由健保給付,部分負擔百分之十,因此長期就醫者的醫療費不會是問題。
五、目前常用的憂鬱症治療法有那些?
藥物/服用抗憂鬱劑。目的為增加腦中神經傳導物質(血清張力素及正腎上腺素)的濃度來改善憂鬱;現代的醫藥科技十分進步,藥物的副作用極少。若因多次復發,則須長期服藥者,便是基於病情所需,並非藥物上癮。
心理治療/輔導正確的人生觀及價值觀,協助尋求面對人生逆境的方法,提升面對挫敗的適應力。
電氣痙攣治療/電氣痙攣治療成為治療精神疾病中,快速有效的治療模式之一,簡稱電療。是一種藉由電流誘導腦部的神經元細胞全面的去極化,產生整合性放電,進而改變神經生理及化學物質,以穩定精神狀況的治療。也可說是「去極化治療」或是「放電治療」。
照光治療/在日照不足的北歐國家,因秋季後日照時間短暫,易患憂鬱症,因此在病房中加設仿太陽光燈具,延長患者日照的時間,減低憂鬱症狀。
六、憂鬱症一定要吃藥嗎?
憂鬱症若為生理因素患者,吃藥會有明顯而快速的改善,有時服藥一星期至兩星期就可以看到療效。但病人常常因為好轉就不再來複診,事實上,建議最好每個月定期複診,至少半年中不要中斷;醫生會依病況的好轉減低劑量,再依照病情將劑量減至最低,然後維持劑量,若半年不再復發,則有停藥的可能。但仍需注意是否有復發症狀,例如:失眠、注意力不集中、食慾減退、記憶力不好,便要立刻複診;若治療得當,並定時複診服藥,待病情穩定後,便能恢復正常的生活,和正常人一樣。
七、憂鬱症患者會有傷害他人的危險性嗎?
年輕的憂鬱症患者有脾氣暴躁的可能,年長的憂鬱患者,則多以身體不舒服來表示不安。但憂鬱症患者通常是不會妨礙別人的,而且表現得過於安靜,對周圍事物不感興趣,比較被動、內向、話少、退縮且活動減少;如能定時複診服藥,加上專業人員的輔導及照顧,則更為安全。但若疏於照顧,就會如同花瓶中的一朵花一樣,沒有人照顧、澆水,它就佇立在瓶中獨自凋謝。嚴重的憂鬱症患者雖有自殺念頭,但往往因過度虛弱連執行的能力都沒有;嚴重的憂鬱症患者在經過治療好轉,體力恢復到有自殺能力時往往是最危險的階段,所以此療程更需要多加注意;或是重憂鬱患者在開始意識到下一波憂鬱又要來襲時,也易引發自殺行為。而輕型憂鬱症患者偶爾想到自殺,但並不一定會真的去做。
八、憂鬱症是不可告人的病嗎?
不是的。憂鬱症和其他的慢性病一樣,如高血壓、糖尿病及關節炎等。只是憂鬱症的病變部位位於大腦,據研究顯示,憂鬱症是因腦神經細胞間傳遞訊息的傳導物質降低,以致無法正確傳導訊息。簡單的說,就是大腦生病了。因此,不但需要請專業醫生協助,給予適當的治療,更需要親友的支持。
憂鬱症之所以為現代人所重視,是因為若其愈趨嚴重,不僅個人的角色功能無法正常扮演,甚至導致自殺,都將造成個人、家庭與社會的損失,因此,應當及早發現、及早治療。
有許多與醫生合作並耐心接受治療的輕型患者,治療後,依然都能將本身的角色扮演好,並且大為改善生活的步調及人際關係,使本身的專才及潛能得到更多的發揮,貢獻社會。因此,患者家人及患者本身都不必有內疚、羞愧,或擔憂敗壞名聲的顧忌。
九、勸憂鬱症患者想開一點,是不是就好了?
沒有這麼簡單。常有家屬以為這是病患心結未開,不需要特別治療,以致延誤就醫;而另一種家屬則是責怪患者懶惰、不積極,一天到晚只會睡覺,如此反而加深病患否定自我存在的價值感。首先家人要了解,憂鬱症是大腦病了,不是單純說想開一點就可以解決病苦。因為,在患者的眼中日日都是黑暗與沉重,這種無力的感受,非他人所能明瞭;而且患者需要較長的康復時間,因此,家人、朋友的關懷與支持,以及社會各界的體諒與接納,都是幫助他戰勝病魔的重要力量。
青山豈礙白雲飛
文 / 傳勤
六月的梅雨季節,大雨小雨下個不停,屋子裡瀰漫著濕濕冷冷的空氣。推開姐姐房門,房間的窗戶還緊閉著;我拉開了窗簾,透進來的光線,卻使姐姐將棉被朝上拉起,整個頭深深地埋了進去。「姊姊!吃飯了!」我邊說邊將飯菜放在床頭櫃上,一手輕扯著棉被的一角;姊姊仍一動也不動,我知道她不會理我,她向來對吃沒什麼興趣,也已經很久沒出門了。我起了身將頭探出窗外,望向遠方一片灰灰藍藍的天空,我想,這就是姊姊的天空吧!總是──雨季。
是母親帶她去看醫生後才知道她病了,否則我還以為姊姊就是慵懶、消極、不愛動,對什麼事情都沒有興趣。因為是親人患病,自己才開始認識憂鬱症;只知道這和大腦內部神經細胞間的神經傳導物質有關;而引起傳導物質異常的原因又有很多,可能包括遺傳、人格特質、環境,或由其他疾病併發使然;種種因素或單一、或多重,相互牽連,錯綜複雜。
一年前,自己有幸聽聞佛法,覺得終於為姐姐的病因找到答案!一切原本離不開因緣果報的道理,家中遭遇到這些變故是因果、會生病也是因果;所謂遺傳基因的好壞,其實就是個人業力的顯現。自信心差,負面想法多,又何嘗不是一種無始劫來的習氣。當我們迷惑時,如果能夠遇到善知識,引導正確的人生方向,甚至伸出援手幫助我們從失敗中再站起來,這些就是我們的福德因緣。如果沒有好的因緣,遭逢逆境,負面思考的習氣又根深蒂固時,相信正常的腦波傳導方式也會隨之顛倒;如果這些負面思考方式長期積習成為慣性,連認知心理治療的功效都不見得有用了,最後,只能藉由藥物或其他的方式來協助病患。
我相信醫生的診斷,但是更相信「病由業生,業由心生」!我自山上請了一尊觀世音菩薩像在家中供奉著,並將 大和尚的《心經》墨寶,高掛在客廳中央。常常提醒姊姊,當你病苦的時候,一定要誦念「觀世音菩薩」聖號,無論身處在任何地方,一旦遇到苦難,只要一心誦念「觀世音菩薩」聖號,菩薩必會循聲救苦,不曾遺忘任何一個眾生。倘若我們的心靈中有了痛苦,觀世音菩薩也會進入我們心靈,為我們解除痛苦!
在兩天前,姊姊告訴我一個這樣的夢境──她夢到自己身軀蜷縮在大門旁邊,無量苦惱逼迫著身心,當時,突然想起客廳供奉的觀世音菩薩,又記起我常叮嚀她要念「觀世音菩薩」聖號;於是,在夢中,她就念了這麼一句──「觀世音菩薩!」頃刻之間,突然感到身心清涼法喜,煩惱頓除。聽到這個夢境,心中非常感動,不僅菩薩慈悲平等普度;更證明了人人本具的自性,無論生病與否都未曾增減;只要這一念心至誠懇切,就能夠與菩薩的法界相應,一切的客塵妄想終將止息。
其實,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病人,在未成道前,我們都有許多妄想與執著;從佛菩薩的角度來看,吃醫生開藥的人,是病比較重的人;還沒有到吞藥地步的人,是病比較輕的人。因為,每一個人都執著,因此,每一個人都憂鬱。有人因為失去工作機會而憂鬱;有人因為失去愛人而憂鬱;有人因為失去地位而憂鬱……。如果我們沒有真正去面對與承擔失落情境的勇氣,我們都憂鬱!但是,仔細想想,我們真正失落的到底是什麼呢?我猜,就是這一念心吧!我們失落了──心的方向。
我們總以為,人生,一定要有地位,才有價值;一定要有人愛我,我才算存在;一定要有好工作,別人才看得起我;果真都如所願,擁有了美好的一切,人生就能和快樂畫上等號嗎?其實不然,因為,很少人懂得知足。而且,世事無常,再高的地位,不免後浪推前浪;再美滿的家庭,遲早會面對生離死別;放眼觀察這世間萬事變化無常,我們的心若是也隨著外界的得失而動盪,將註定永無寧日!圓悟佛果禪師云:「竹密不妨流水過,青山豈礙白雲飛」,若我們都能學習如此豁達、光明的人生觀,那麼,生命將充滿法喜,一切通達無礙,如此才能真正和憂鬱說──再見!
灌溉心中的清蓮
文 /台北榮民總醫院精神科護士 楊燕玲(傳梵)
憂鬱症的原因可分為器質性與心理社會性兩大類。心理社會問題引起的憂鬱症,較器質性來得複雜,每位個案的背後都是一本血淚辛酸史。母親因生了畸形的孩子,身心俱疲而重度憂鬱;老人身體機能退化,被兒孫遺棄,進而有厭世的念頭;天災人禍造成親情分離而抑鬱不止;也有追求名利、愛情無法如願而怨天尤人;甚至已經功成名就的人,還是因憂鬱症來求醫,為什麼呢?原來他有貧窮妄想症,明明衣食豐饒,但是仍覺得下一餐飯沒有著落快餓死了,所以整日憂愁。看似不可思議的事,每天都在眼前上演……。
學佛之後發現,病人憂鬱的原因歸類起來,就是佛陀說的八苦:生苦、老苦、病苦、死苦、愛別離苦、怨憎會苦、求不得苦、五陰熾盛苦。我們總認為每個人對事物認知不同,差別只在於有些人較正向、有些人較負向;認知又受到社會、文化、種族、家庭、社會地位、教育等因素所影響。而佛法更進一步提到:認知其實就是第六意識的活動,「我」這個緣慮心,來自於多生累劫的業識種子,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、邪見,因為這個緣慮心在那裡患得患失,想過去、想現在、想未來,起種種分別,才會帶來許多痛苦。所以種種分別妄想都是狂心,歇下狂心就是菩提,這才是治本的認知治療。
然而,該如何運用佛法來預防憂鬱症呢?
首先要將無常的觀念放在心上,要知道世間無常才是常!《八大人覺經》云:「世間無常,國土危脆;四大苦空,五陰無我;生滅變異,虛偽無主;心是惡源,形為罪藪;如是觀察,漸離生死。」人命只在呼吸間,當無常降臨時,有無常的觀念就能發揮免疫的效果,將悲傷、痛苦轉化成智慧來面對事情,憂鬱的機率就能大大降低了!
人生的本質就是眾苦交煎;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愛別離、怨憎會、求不得、五陰熾盛等苦是人生的真相。所以,遇到苦的境界要及時觀照,提醒自己不要住在苦的心念上,念頭是生滅的,只要不住在念頭上,很快這些妄念就會壞滅。更進一步,知道這些苦果都是自己無始劫來造作惡因集結而成,要發起懺悔心,殷重懺悔前過,寂靜涅槃的心性本具,不假外求!依著佛陀指示的八正道、六波羅蜜來修行,便能照見憂鬱即空,度一切苦厄。
憂鬱症的流行,猶如人心的瘟疫;主要還是被現代物質文明沖昏了頭,不知道要去灌溉心中的蓮花。然而沒有大善知識來引導,要找到這朵清蓮又談何容易!唯願 上惟下覺大和尚能長久住世,為苦難眾生作依怙!
為有源頭活水來
文 / 中台女眾佛教學院教材組長 見義法師
《達磨二入四行觀》云:「有身皆苦,誰得而安?」生老病死是這個身體無可避免的歷程,從生至死,我們無時無刻不受病苦的威脅。
這一生中,有許多小病是我們可以忍得過去,甚至可以不藥而癒的,所以這些病對我們而言是身不甚苦,心也不以為苦,多數人幾乎不認為它是病。此外,有些病可以經由現代醫藥而治癒的,我們通常也不以為意;但是若遇急慢性重大疾病,生理的病苦影響到正常的生活,覺得自己無法正常工作,成為家庭社會的負擔時,心理便再也沒有辦法像平常那麼樂觀。
病之所以為苦,除了身體的感受外,最主要來自於內心的無助和無奈,甚至使人不得不放棄事業、學業的追求,尤其是對醫療懷抱希望,從積極的尋求治療,到最後意識到必須終身與病相伴,連醫師也束手無策時,這個心便很難脫離疾病的纏縛。
失去健康的人才能體知健康的可貴,沒有人希望自己成為無助的病人,但是生病的人卻往往是無助的。病人雖然可以將希望建立在醫生與藥物上,但是,病症在身上所產生的痛苦與疑慮,卻是無人可取代的。正如《無常經》所說:「親屬徒相守」,即使醫師與親人盡心盡力的付出關懷與照顧,縱令溫情滿人間,但是病苦的滋味也只有自己知道、自己能承擔,如果自我心理建設沒有成功,這種心路歷程就可能是孤寂又悲苦。有的病人在病苦的折磨下,很容易變得敏感而脆弱──我真的有這些感受與症狀,而它發作時也幾乎痛不欲生,覺得死神已經在向自己招手,為什麼家人認為沒有什麼?醫生也沒有什麼特別的回應呢?是因為經常的發作,大家失去耐心了嗎?
其實不是的!當病人的心完全被痛苦佔據,無法多出一點點心力念佛時,可能我們真的無法體會那種苦,還會怪他們為什麼那麼脆弱,不肯精進念佛,求佛菩薩加持;雖然家屬不放棄任何機會,急切的希望病人身心能得到好轉,但是也可能一時失察,以一個健康人的標準來要求病人,對病人的身心更增一重壓力。因此當家人的急切關懷變成逼迫性的壓力時,我們可能會看到一個中風的病人在復健室,偏癱的手中抓著沙包,不看投擲標的,卻一臉憤怒的要丟在旁協助的親人。
《梵網經》菩薩戒說:「八福田中,看病福田為第一福田」,難道在病人孤寂承受病苦的同時,我們對病人的同理和慈悲卻反而日漸褪色嗎?其實不是的!許多家人內心承受的苦也是一般人難以想像的,在工作、照顧家庭之餘,還要竭盡所能地全心照顧病人;病人苦跟著苦,病人生氣也跟著生氣,一顆心跟著病人的情緒與病情的變化上上下下,可以說是心力交瘁,甚至比病人還急,恨不得代病人受苦,只求他趕快好轉。但是為什麼病人總感覺得到的體諒與關懷不夠,而家人也覺得病人不配合,不夠堅強,似乎怎麼努力都沒有辦法把病人照顧好,以致於病人內心支持的力量,往往來自得相同疾病的病友。
難道只有曾經從迷途走出來的人,因為知道那裡有岔路、那裡有坑洞,才能帶領迷路的人嗎?也不是!生病的是這個身體,但是會有種種感覺、想法、苦樂情緒的卻是這念心,不管病人表現出來的是憤怒──為什麼是我?為什麼只有我這麼倒楣,業障這麼重?──因而抗拒接受生病的事實,不配合治療;或因為沒有人體會自己的感受,覺得孤單而變得消極、沒有信心;或自責等種種情緒。如果用心找出病人這些反應的原因,耐心傾聽病人的心聲,在心理上去體恤他、支持他,一定可以化解病人因為病苦所產生的負面情緒,畢竟,病人所需的心理關懷仍然是來自於家人。
佛法講:「病由業生,業由心生」,一般人可能不容易體會,認為病就是病,怎麼可能心會造成疾病?事實上,我們經常可以聽到一些重症病人,往往因盛怒或重大的心理刺激而發病,甚至喪失寶貴的生命。例如美國吉利公司1975-1991年的總裁寇門.馬克勒先生曾以無比的毅力,堅強的克服公司三次被併吞的企業危機,卻因收到富士比雜誌以封面調侃他及吉利公司的刮鬍刀,在回辦公室不久,便因心臟病發作,溘然長逝。可見我們這念心對身體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。
中國古醫典《黃帝內經》素問.舉痛論講:「喜則氣緩,怒則氣上,思則氣結,悲則氣消,恐則氣下,驚則氣亂」,陰陽應象大論又說:「喜傷心,怒傷肝,思傷脾,憂傷肺,恐傷腎。」有智慧的中國人早在幾千年前即觀察到人的七情──喜、怒、憂、思、悲、恐、驚──是造成疾病的內在因素;現代醫學也觀察到情緒壓力是精神官能症的罪魁禍首,甚且影響到免疫系統及許多正常的生理活動。換言之,當我們起了一個心念之後,全身細胞將隨之產生變化,如果長期的精神刺激或突然受到精神上的劇烈創傷,超過我們所能適應的範圍,它就成為一種惡性的刺激,進而影響到人體正常的生理活動。
既然心念不健康可以造成疾病,我們一樣可以經由心念來轉化疾病。疾病既然已經發生在自己身上,不須再排斥它,或以恐慌、消沉沮喪的心,徒增自己的身心壓力。除了以平常心配合醫師的治療,注重健康的飲食起居外,也可以積極重建信心,去追求自己嚮往的目標。趙麗蓮博士不也憑著信心與熱忱服務的願力戰勝病魔嗎?自己鼓舞自己,為自己注入痊癒的信心,是最直接的抗病活泉。
宋朝朱熹有一首廣為人知的禪詩:「半畝方塘一鑑開,天光雲影共徘徊,問渠那得清如許,為有源頭活水來。」我們的心就是源頭活水,不要輕忽這念心的力量,只要一念之間從病苦當中轉過來,它就是我們重獲健康無窮的力量來源,從而使我們能夠以積極的心念,尋求轉化病苦的因緣,這也是佛法中的一種逆增上緣。
中醫說:「上工治未病」,優秀的醫師能於疾病未發之時,即將其消弭於無形。而佛法對治未病之機則更深入於心未起之時,既然病由心生,若我們對佛法有絕對的信心,念佛能念到一心不亂,打坐能達到三昧正定,即使生了病,也能轉化這個色身,是以古來許多高僧大德能以甚深的定慧力,生死自在。雖然我們不一定能有這種功夫,但是當病人與家屬均陷於無助而又愁苦的境界時,若內心能找到一個慈悲而安定的依靠,一定可以產生強而有力的轉化力量。即使了解他人成功戰勝疾病的故事,都可以激發自己無窮盡的生機。
「諸佛以病苦為師」,許多修行人是因為病苦的磨鍊,而契悟佛法的道理,使修行更有成就。如同有句話「苦難是上天給我們的禮物」,因為疾病,我們經歷、體會到生命的另一個層面,因為苦、因為得到關愛,使我們相對的知道感恩,能體諒他人的病苦及內心世界,懂得珍惜,也願意付出……。事實上,生命的體驗與智慧的開展,遠比我們表面所看到的來得多。所以,無論我們所面對的是順境、逆境,心中所承受的是苦、是樂,都是一個學習與成長的寶貴因緣;不管結果是成、是敗,因為我們曾積極樂觀的努力過,生命仍然是充實而光明!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