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7
 
本期主題──從無常中悟真常心










覺大和尚開示諦觀無常契真心




不生不滅的心,是根本也是永恆

  佛法說「無常」的道理,目的即是從觀天地、世界的無常,進而了悟當下這念真常本心。天地間一切眾生依、正二報有形有相者,包括山河大地、生命中的衣、食、住、行等,都是「無常」。這一切都不是永恆存在的,有生必有死,有成必有壞,只有這一念心才是根本、才是永恆。如果不了解天地世界無常的道理,而想從中求得一個不死的境界,絕對是找不到的。

觀無常

  假使無法當下契悟這念本具的真心,就必須「觀無常」──由觀生滅而契悟不生不滅的境界,所謂「諸行無常,是生滅法,生滅滅已,寂滅為樂。」契悟了不生不滅的這念心,才是最真實。

  「觀」是心思惟,以般若的智慧思惟「無常」的道理。首先,觀外面的世界有成、住、壞、空。這個世界最終會被大三災、小三災所毀滅──在初禪天的天人,仍有瞋心,所以會感得火災;二禪有貪心,會感水災;三禪仍有出入息,會感風災。天上都保不住了,何況是人間?為什麼要先觀外面世界的無常?因為這個世界的財色名利、燈紅酒綠,種種欲樂,讓我們牽腸掛肚,產生種種執著、障礙,一旦了悟無常,了解這個世界最後終會壞滅,一切歸於空。如此,還有什麼可罣礙!再者,思惟每個人都會老、病、死──人老了,頭髮變白、皮膚變皺、彎腰駝背,龍鍾老態;一朝病了、死了,屍體又髒又臭,最後只剩一具白骨。此時,那裡還有什麼冤、親、愛、憎,全部都一掃而空。

  最後,再觀這念心也是無常──早上起床,念頭一動,就是生;起床後,開始穿衣,起床的念頭滅了,穿衣的念頭生起;接著著襪,則穿衣的念頭又滅了,著襪的念頭又生起。所以從早到晚,念頭都是在活動,念念遷流,新新不住,就是無常。假使不知道觀心念無常,就會認為穿衣,是我在穿衣;著襪,是我在著襪,這就是我執。觀心無常,始終注意這念心的生滅──念頭生起是「生」,念頭去了是「滅」,注意心的生滅,起了妄念馬上覺照。最後,忽然一念相應,這念心達到沒有生滅,此時整個身體都不存在了,這念心廣大無礙,內內外外都看得清清楚楚,這就是「寂滅現前」。這個觀法,要靠自己平常多練習,功夫純熟了,慢慢地就得到定境;進一步,與無為心、不生不滅心、寂滅心相應,此時禪定現前,就能體會佛法的真實性。

尋求安身立命之所

  既然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無常,人生在世,最後都是一場空,沒有什麼可執著、可留戀的,這樣看來,人生豈不是很消極、悲觀?所以進一步,要在生滅中找到不生不滅性,這才是真正安身立命的地方。

  《楞嚴經》中,波斯匿王請示佛陀:「世尊!您講的生滅心,我能了解;但不生滅心在生滅心當中,這個道理我不明白,恭請世尊慈悲開示。」世尊告訴波斯匿王:「大王!您六十二歲看恆河水,與三歲時看恆河水相較──三歲時的童顏紅潤、光澤,而今六十二歲的容貌已是變老變皺;而三歲時看恆河水的心至今卻沒有變壞,沒有老少之分。大王!色身會變皺,是無常,屬於生滅;心不會變皺,是常,屬於不生不滅。大王!色身雖有生有滅,受無常生死,但這念心是不生不滅,不受生死。」每個人都有生滅心,知道生滅中有個不生不滅性,這是最寶貴的。生滅心中有不生不滅性,如金在礦,有了金礦要找到真金,必須就要披沙揀金──生滅心(貪瞋癡的心)是金礦,生滅心(金礦)中有不生滅性(真金),即貪瞋癡裡面有自己的佛性。若能披沙揀金(起觀行去貪瞋癡)就能得真金(成佛),否則礦還是礦,始終得不真金。所以,修觀行,目的就是在轉識成智,了生脫死。

契悟「涅槃寂靜」

  無論是大乘、小乘,都要契悟這念不生不滅、涅槃寂靜的心,才是最究竟。要達到「涅槃寂靜」必須修觀行法門,功夫相應了,對於外面的境界,才能看淡;看淡了,方能看破;能看破,進一步才放得下。否則,看不淡,雖然告訴自己不要想,卻偏偏要想,這是由於八識田中的種子,執著外面的境界為實有,以致看不破、放不下。所以,「無常觀」即是透過思惟慢慢地分析,了達萬法皆是無常,虛妄不實,這就是般若智慧、就是內照、就是觀行。「無常觀」修習久了,自然就能看破、放下。

  「無常觀」的法門,無論是出家、在家都可以修習,經由此法門,就能契悟這念不生不滅的心性。契悟了以後,這念心時時安住在正念、安住在定慧,這念心不攀緣、不顛倒,時時清楚、明白,能作主,這就是智慧心。有了智慧心,就能觸物起照,照見外面的順、逆境,一切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都是無常,就能對治心中的貪瞋癡慢疑邪見等煩惱。如此,心就能得解脫、得自在。





從物質變異中探究無常的真理


            文/普親精舍住持 見桅法師(清華大學材料科學博士)


前言

  六祖惠能大師云:「菩提自性,本來清淨,但用此心,直了成佛。」眾生既然皆有本具清淨的自性,為何我們迷失了本來的清淨自性而在六道中輪轉?既然「但用此心」即可「直了成佛」,為何在學佛道上,我們的道心卻起起伏伏,無法直下承擔,一念到底?這是因為眾生有四種顛倒,即錯認世間的欲樂是「常(恆常、真實的)、樂(快樂的)、我(可以主宰、實在的)、淨(清淨的)」,於是產生種種貪著、取捨、得失,心無法得到安定,所以道業也就進進退退,起伏不定。反之,假如能體悟世間一切是無常,是不實在、不真實的,就不會執著世間的欲樂是快樂、值得追求的,破除這念貪著,心就容易安住在法上,進而得到安定及解脫。

世間無常──動轉生滅剎那不住

  《八大人覺經》云:「世間無常,國土危脆,四大苦空,五陰無我。」當我們看到日常生活中的桌子、玻璃、牆壁,乃至最堅硬珍貴的鑽石,可能都會覺得它們是固體,是堅硬的、不動的。可是若以科學的眼光來看或儀器測量,構成這些物質的原子並不是靜止的,而是一直在震動,只是以肉眼看不出來。一般而言,在原子級的微觀尺度,組成物質的原子很難是靜止的,因為物理熱力學第三定律告訴我們物質要達到絕對零度(約負273.15℃)是不可能的,物質既有溫度,就有能量,其中的原子就不會是完全靜止的,尤其日常生活溫度比絕對零度高出甚多。

  若把尺度放大看,當我們看到壯麗的山河大海時,我們可能忽略了,在幾百萬、千萬或幾億年前,現在大海的位置以前可能是陸地,現在是高山的地方以前可能是大海,地球科學的研究顯示,幾億年前地球的陸地不像現在分成幾個大洲,而是一個陸塊,未來可能還會匯聚在一起,而現在的陸地也不時的在移動,只是移動速度很慢,陸塊移動也使得地表的面貌產生種種變化,所以古人言「滄海桑田」,其來有自。

  如將尺度放到最大,當我們在郊外沒有光害的夜空或天文照片中看到絢麗的繁星,陶醉於觀星賞星之餘,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到這些美麗的星星,是從距離我們地球很遙遠的星球所發出來的光,這些光經過很遠的旅途,可能是幾億或幾十億光年(以光的速度飛一年的距離叫一光年),才到達地球為我們所見,而其中很多星球隨時間的變遷,現在可能已經不是我們所見的樣子、或已經不存在了,天文學的觀察正告訴我們,星球也有其成、住、壞、空,無常生滅的歷程。

  回歸到我們自身,身體會有生老病死,但人往往在生了重病或面對死亡時,才會正視身體的無常。事實上,身體分秒剎那都在新陳代謝,在變化中逐漸朽滅。

  《楞嚴經》中波斯匿王回答世尊身體如何變朽時說:「世尊,變化密移,我誠不覺,寒暑遷流,漸至於此,何以故?我年二十雖號年少,顏貌已老初十年時,三十之年又衰二十,于今六十又過于二,觀五十時宛然強壯。世尊,我見密移,……其變寧唯一紀二紀,實為年變,豈唯年變亦兼月化,何直月化兼又日遷,沈思諦觀剎那剎那,念念之間不得停住,故知我身終從變滅。」我們若能常依這段話的道理思惟、觀照我們的身體變化密移,剎那不住,實是觀身無常的好方法。

  在日常生活中,我們所見所覺常是籠統的,若不微細思惟觀照,常為事物的表相所惑,以為那是真實的、恆常不變的,以致於執著不捨,起種種貪著心;若求之不得,則有求不得苦;若求得了,那天失去了,也是一種苦。何況,不只物質世間無常生滅,心念也是虛妄不實。

心念虛妄不實──「心」「境」相續遷流不息

  為了解「心」的作用,若把人簡單的類比成一部電腦,電腦的主機可比做人的心,而其周邊裝置及感測器,則相當於人的肢體及感官──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。電腦從周邊裝置或感測器接收到訊息後,傳遞到主機,訊息經處理後又回應到周邊顯示器或感測器;人從肢體及感官接收到外境的訊息,經過心的作用後,回應給肢體及感官。電腦主機處理訊息是依據主機的程式,而「心」處理訊息則是依據心中的觀念或想法。

  若我們把心做更微細的觀察,不難發現,心的作用:訊息之接收──處理──回應;正是心念相續的反應,心念的相續可分為:「心」、「境」與「想法」(或觀念)的相續作用。所謂能知能覺的「心」是「能」,能為「心」所知所覺的「境」是「所」。如人的心專注在眼則「能」見,而「所」見是眼前的景物;在耳則「能」聽,而「所」聽是耳邊的音聲。

  心念的相續作用就如一個人的「能」見之「心」,眼見一朵花,花是「所」見之「境」,由於想知這花漂不漂亮的習慣性「想法」,因而起一個「能」想之「心」,想知這朵花漂不漂亮是「所」想之「境」;由想知花漂不漂亮之「境」,又起一個對花觀察之「心」,因而有對花的種種觀察之「境」;又因以往的審美「觀念」,導致起了知這花是美的「心」,因感覺花美而愉悅是知美好的「境」;又因有對美好的事物就想擁有的習慣性「想法」,而起想買花或偷花(若心中有偷盜的想法)之「心」……,如此「心」與「境」相續不斷。

 由上對心念的解析可知:

  (1)心中的「想法」或「觀念」,影響著人的起「心」動「念」,所以修行學佛首重建立正知見,所以古德云:「只貴汝知見,不貴汝行履。」

  (2)「心」對「境」時,因被心中習慣性的「想法」或「觀念」(即習性)所牽引,不由自主的產生「心」「境」相續遷流不息(即妄心)生生滅滅,所以心得不到安定。

  (3)人因種種「境」而產生種種「心」,又因種種「心」而產生種種「境」,這也可以略為說明《楞嚴經》所云:「由心生故種種法生,由法生故種種心生」的道理,這些足以使我們了解心念無常,念念遷流,虛妄不實。

無所得心──與汝安心竟

  禪宗二祖慧可大師向達磨祖師求法時曰:「我心未寧,乞師與安。」師曰:「將心來與汝安。」曰:「覓心了不可得。」師曰:「我與汝安心竟。」日常生活中,我們的心常常為眼前的情境或心境起種種波動,有時樂,有時苦。若境界較大,心就有較大的起伏,甚至失眠、憂鬱、躁鬱,心總是作不了主,起起伏伏,覺得不落實、不安定。然而,如果想想過往,生活也是在種種喜怒哀樂中度過,現在那些情境在那裡?其實過去的,已了不可得,就像夢境一樣,似有實無;有時想起以前種種會覺得好笑,想不通當時為何會那麼執著?同理可知,眼前的境界也是虛妄不實,緣起緣滅,況且「境緣無好醜,好醜起於心,心若不強名,妄情從何起。」若了知心境本來就虛妄不實,那不安的心念不也是虛妄不實?所以當二祖說:「覓心了不可得。」達磨祖師說:「我與汝安心竟。」

結語

  眾生心因為顛倒,不正視無常的道理,所以常常落入執情境為「常」的境界,無始劫來生死輪轉不得解脫。或者,雖知世間有成住壞空,人有生老病死,但卻因而惶恐不安,害怕失去現在所擁有的種種,這是來自堅固的「我執」及「有所得心」所致。《心經》云:「以無所得故,……心無罣礙,無罣礙故,無有恐怖,遠離顛倒夢想,究竟涅槃。」深觀無常,了達無我、無一法可得,才能趣入真正的自在與解脫。





覺悟無常珍惜擁有



                    文/普化精舍藝文組組長 江旻修(傳旻)


  國二時第一次面對「死亡」,是外婆的往生,當時心裡的難過是因不捨;出殯時,看到舅舅和舅媽們「呼天喊地」的悲傷方式,心中納悶──悲傷真的需要以如此的方式表現嗎?

從生離死別中堅強站起

  廿七歲那一年,父親因腦部腫瘤,經過半年三次的手術,終敵不過病魔的侵襲,在母親和姊弟四人的殷殷期盼中,依舊悄然地走了;父親的往生,對當時的我們,衝擊非常大。隔年,早已出閣的大姊,亦因「肝癌」而往生。母親是受日本教育的傳統婦女,面對這一切無常,她讓我們學會堅強的面對。一夕之間,一家人從頓失依靠中獨立地站起來,這時自己才深刻體會到「靠山山倒,靠人人老,靠自己最好」的道理。

無常世間的最大依靠

  去年,母親因積勞成疾,罹患了「肺癌」而撒手人寰。十八年的歲月,雖會使人成長,但是面對至親的死別之痛,還是沉潛在內心最害怕的事。百感交集,椎心之痛,即使自己已過「不惑」之年,還是擺脫不了失去親人的不捨。然而和十八年前喪父之慟,最大的差別是當年是茫然不知所措,只能以「兵來將擋,水來土掩」的心情面對,完全使不上力。而去年,陪伴母親就醫住院的最後半年裡,慶幸自己已到精舍參加禪修班,所以在最悲痛無助時,藉由住持法師的慈悲開示,讓心靈有所依靠;藉由佛法讓自己在悲傷的情境中迅速轉念,積極地幫助母親在最後的病苦階段,堅定信心誦念佛號,萬緣放下,安詳地往生西方淨土。這一切全仰仗佛力加被,感恩大和尚不捨眾生苦,慈悲地建立精舍,讓無知的弟子有所依循,如獲重生,並能助益家母。

  世事本無常,我們雖然明白這個道理,但面對親人的往生,卻常常無法坦然面對,身陷痛苦的深淵而無法自拔,甚至一蹶不振,如此不僅對生者不利,更無法利益往生的親人。其實一切無常的道理,本來就是如此的清楚明白,我們卻常因業障蒙蔽,而看不清、視不透。《佛說無常經》云:「未曾有一事,不被無常吞,上至非想處,下至轉輪王……,如其壽命盡,須臾不暫停……」,釋迦牟尼佛早在三千年前即悟到「此老病死,於諸世間,實不可愛,實不光澤,實不可念,實不稱意。」在在處處的諄諄教示世人無常之理,但愚癡如吾輩者,彷彿皆要身歷其境,始能刻骨銘心,有所醒悟。

佛法讓自己了無遺憾

  最近,再次深刻地體悟到無常的無所不在,無論男女老幼、賢愚貴賤,大限當前,「須臾不暫停」。同修有五位弟弟,老二自幼聰穎,尤其是數理方面表現優異,台大數學系畢業後,公費留美,四年內完成美國紐約大學數學系碩士和博士的學位,並曾在普林斯敦大學及馬里蘭大學任教。正值壯年,前途大有可為,卻抵不過業力的牽引,短短數月間在癌細胞的侵蝕下,往日的風采,已不復現。同修及家人,無不為之錯愕、悲慟,白髮人送黑髮人的哀戚已溢於言表!眼見周遭親友陷於悲苦愁城中,於是自己開始絞盡腦汁,希望傾囊所學,以佛法帶領家人脫離苦海,但親人們卻未能信受,彷彿溺水者遇到繩索卻視而不見,眾生福報深淺之別,當下得證。經云:「佛度有緣人」,是自己薰修不夠,亦是因緣不具足,始終就是無法讓家人深信佛法,從中獲得解脫。情急之下,求助精舍的住持法師,師父慈悲開示──學佛的慈悲,要有智慧,保持心念鎮定及平和,不要操之過急,並指導自己如何用功回向給小叔。當下內心覺得平靜而踏實,能夠在小叔臨終前助其一臂之力,超生西方淨土,已了無遺憾。

把握當下,面對無常心無畏

  人生在世,究竟為何?「心無罣礙,無罣礙故,無有恐怖,遠離顛倒夢想,究竟涅槃。」了生脫死,證悟涅槃,才是最究竟的路。今生既有幸得遇大善知識,必當珍惜把握此難得因緣,豈容再蹉跎歲月,祈願有生之年,竭盡所能精進修習,自度度人;祈願天下人,皆能認識佛法,離苦得樂,共證菩提。

  「老」、「病」、「死」,雖不可愛、不光澤、不可念、不稱意,人人避之唯恐不及,但它卻如同夜與日、暗與明、有凋零必當有盛開,是天地間大自然的軌則,豈容懷疑?把握每個當下,盡力圓滿,吃飯、睡覺、走路,都要用心。如此,縱使潛藏暗處的無常業力驟然降臨,亦不致於擾亂陣腳,亂了方寸。「信為道源功德母,長養一切諸善根。」願與所有的有心人共勉,在菩提道上永不缺席!





在生命轉折處開創新契機
 



                 文/中台女眾佛教學院研究所一年級 見莊法師


無常迅速 ,誰能抵禦

  昨夜乍聞一位經常發心擔任司儀的居士,因車禍而往生的訊息。

  過去幾年來,每逢大法會,遠遠聽聞到法會現場所傳來清朗舒暢的嗓音,心中便是一份歡喜。因為,他的聲音總是傳達了由衷的發心和法喜。然而這樣的音聲,竟是再也聽聞不到了。

  曾經,大和尚要他好好精進修行。

  如今來看,只是些許的蹉跎,竟是難以挽回的無奈。

安住正念,即能遇難呈祥,人命無常,只在呼吸間。

  一位大學生在高險的山崖邊,危危欲墜之際,腦海中想起了大和尚的聲音「當下這念心,清楚明白」,因而定下心來,沉著地平衡已經危傾在半空中的身體,慢慢地回到安全的狀態。死裏逃生之後,他直嘆:「大和尚的一句話,竟然救了我一命!」

  這位大學生在一次大專青年禪學會所舉辦的活動中,曾應友人的邀約,來到中台。活動中聆聽大和尚的開示,大和尚說了無數次的「當下這念心,清楚明白」殷殷的開示,只期望佛法的光明金剛種子能深植眾生心田。因為初聽佛法,這位大學生調皮的默數這句話出現的次數,因此也使得這句話在心中生根茁壯,成為日後危難之際「救命的一句話」。

  想想,當危難發生的瞬間,我們現前的是驚慌恐怖?還是正智如如?

光明人生的鑰匙──積極修善積德

  生命的轉折常發生於剎那之間,是化險為夷?還是一蹶不振?

  當我們面臨困境的時候,總會渴望出現轉機。當傳染病猖獗時,兩車相撞時,債臺高築時,鵠立加護病房外時……,有太多時候,我們多麼希望生命的棋局能夠重來一次。然而,時光不可能倒流,奇蹟也不會憑空出現。轉變生命格局的動力和機遇,必定是自己曾經付出的努力和施為。

  常常有這麼一個感想:我們最大的業障,就是不能立刻看到現前所作所為的果報是什麼?如果一掌朝蚊蟻拍下時,短命、多病的果報就立即現前,那麼,誰還有揮下第二掌的勇氣?更何況是一口一口地啖食眾生肉?許多我們所習以為常的不良行止,其實是一種招致未來大苦的罪愆。千萬不要因為當下看不到果報,便以為沒有因果的存在。

  佛陀在世時,須達長者發心籌建祇園精舍之初,與舍利弗尊者一同丈量土地的當下,天上的嚴淨宮殿立時現前。殊勝的果報無需等到精舍建好,也不必等到未來,當下即得成就。這時舍利弗尊者指著這片土地上的一窩螞蟻對須達長者說道:「你生生世世在這片土地上為過去諸佛籌建精舍,而這些螞蟻也生生世世生存在這片土地上,直到今天已經九十一劫了,在長劫的輪迴中,始終不得解脫。要知道,生死長遠,想脫離生死輪迴之苦,最重要的莫過於培福積德。」

  「禍福由因,轉變在緣。」知道並且深信因果法則,是通向光明人生的珍貴鑰匙。富貴名利,世間眾生誰不渴望,然而榮華卻非空想而能謀得。我們與其欣羨他人的平步青雲,不如從現在開始努力創造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。望子成龍,就要助學行善;祈望身無病障,除了茹素、戒殺別無他途;希望運勢亨通,便要廣行布施供養;想要轉拮据為豐裕,唯有戒除偷盜而行布施。造什麼因,就得什麼果。眼前的貧富貴賤是自己造作來的,憤世嫉俗只是重增自心的黑暗,鎮日熱衷於樂透彩券的虛渺,毋寧老老實實地在因地上孜孜耕耘。

  百年如箭,富貴似夢。如同我們看待蜉蝣朝生而暮死一般,數十年的生命,轉眼即逝。不論此生是享盡榮華或是平凡庸碌,眼一翻,腿一伸,今世的身家眷屬便不再屬於自己。《無常經》言:「勝因生善道,惡業墮泥犁。」黃泉道上沒老少,是升、是墮,完全憑藉著自己所累積的福德資糧。「是日已過,命亦隨減」,我們應當視生死如燃眉,把握現有的因緣行善積福。

捨去執著,讓生命更豐饒

  取和捨,同時發生。日復一日,我們追求身心的安頓和滿足,卻在營謀的同時,遺忘了本具的喜樂和光明,造作了淪墮三塗的業因和果報。為什麼不試試另外一種方式?多捨掉一些貪瞋癡,我們將會發現得到更多──退步原來是向前。明白路頭之後,小捨小得,大捨大得。當下一念取捨,取的是自家珍寶?還是虛幻的妄想?一是自在解脫,一是生死輪迴,我們當取何者?其實,只要捨去我們所慣於執取的,當下就具足更豐饒的回饋。

契悟本具的佛心,尋得人生真正的富足

  佛法是積極的,佛土是莊嚴的,佛心是本具的。人身終將殞滅,如何無懼?如何無憾?唯有佛法能夠為此解答,並且指引方向。許多人在佛法中,找到了超越榮華富貴的真實富足,尋到了自性的光明。然而這些,都要靠自己盡心去耕耘,轉娑婆為淨土。

 




了達無常真自在
 



                文/中台女眾佛教學院大學部二年級 見蘊法師


  人的一生,常被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愛別離、求不得、怨憎會、五陰熾盛等諸苦所逼惱。探究這些苦的根源,皆由不明白「世間無常」的道理所產生。所以,一遇到逆境便痛苦萬分,諸如:九二一大地震、美國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,乃至於前不久的SARS疫情,這些人世間強大的無常外力,使我們生命中最摯愛的親人,在短短數日、或一夜間,乃至分秒間,便撒手人寰,離我們而去。所以《梵網經菩薩戒》云:「人命無常,過於山水,今日雖存,明亦難保。」「無常」本來就是人生的真相,能夠看清它,才能遠離痛苦。

  《雜譬喻經》中以藥草,譬喻無常能治眾病。天下草木皆可以為藥,但眾生卻不能知,原因無他,都是由於不能善於分別。過去有一位名叫耆域的聖醫,他能夠和合藥草作成童子的形狀,只要看見這個藥草童子的人,就能百病消除。耆域有時能以一草治百病,有時又以眾草治一病;天下的藥草,無一不為他所用;而天下也無一病,是他所不能治癒的。當這位聖醫耆域命終之後,天下的藥草一時之間,皆涕淚悲泣地說:「我們皆可為人治病,但唯有聖醫耆域才能明辨我們的特性與療效。聖醫耆域死後,今後再也沒有人能辨識我們了。後世的人將會因錯用我們,而使得人們的病情,不但得不到改善,反而愈加嚴重。世人也將因此,而誤認我們是不能治病的。」想到未來的種種悲慘情狀,眾藥草忍不住更加悲泣起來。

  此時,唯獨一個名叫「訶梨勒」的藥草,佇立在一旁沒有哭泣,它說:「我能夠醫治眾病,只要世人服用了我,眾病皆能痊癒。所以,我根本就不須人們來明辨我的療效,更不須為此而哭泣!」聖醫耆域譬喻佛陀,眾藥草譬喻諸法,而「訶梨勒」則譬喻無常。這個譬喻說明佛陀在世的時候,能說種種的法,來醫治人們的貪瞋癡三毒之病,並且能以種種善巧方便的法門,對症下藥;所謂「佛說一切法,為治一切心;若無一切心,何用一切法。」故知八萬四千法門,皆是佛陀的隨機應化,為令眾生了生死之苦,永脫三界輪迴。然而,佛滅度之後,世間便少有人能善用諸法,應機施教。所以唯觀「無常」一法,便能治一切煩惱無明;眾生因為妄執生滅的無常為常,故生執著。若能常修習無常之法,則能使煩惱消損;若不修習,勘不破執著煩惱,只能繼續不斷地流轉。

  《八大人覺經》云:「世間無常,國土危脆,四大苦空,五陰無我,生滅變異,虛偽無主,心是惡源,形為罪藪,如是觀察,漸離生死。」世間一切法皆是無常敗壞之相,但人們卻不能體認,反而於諸法「無常」之中,妄取「常」想,認為一切皆能常住不滅。俗云:「不如意事十常八九」,這不如意事,如天災地變,往往一夕之間,造成了妻離子散,家園毀壞。遇到這些人生無常的境界,我們不願意接受,甚至想要逆轉因緣果報的法則。然而,事實偏偏與心願相違;因此,我們才會感到無助、哀痛與悲傷。

  為引導眾生放下執著,大悲世尊慈悲開示「無常」之法──我們所居住的世界,一切山河大地,有成住壞空的大期無常壞滅;一切有情,有生老病死的中期無常生滅;乃至這念心,有生住異滅的小期無常變滅。佛陀說了這種種的法,無不是為了破除眾生,對於世間一切所產生的顛倒妄想。倘能依此道理去觀察一切的無常變化,不斷地重慮緣真,自能放下種種執著,從凡夫生死的此岸,到達聖者解脫的彼岸,證得究竟的涅槃大樂。

  修行學佛之後,了達因緣果報、一切法皆是緣起性空之理,便能善觀因緣,運用一切生滅的因緣法,積極地建立種種緣起,廣修一切善法;最後又能不住因緣,不執著所修的善法。人生自此便得自在、解脫。




上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