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物質變異中探究無常的真理
文/普親精舍住持 見桅法師(清華大學材料科學博士)
前言
六祖惠能大師云:「菩提自性,本來清淨,但用此心,直了成佛。」眾生既然皆有本具清淨的自性,為何我們迷失了本來的清淨自性而在六道中輪轉?既然「但用此心」即可「直了成佛」,為何在學佛道上,我們的道心卻起起伏伏,無法直下承擔,一念到底?這是因為眾生有四種顛倒,即錯認世間的欲樂是「常(恆常、真實的)、樂(快樂的)、我(可以主宰、實在的)、淨(清淨的)」,於是產生種種貪著、取捨、得失,心無法得到安定,所以道業也就進進退退,起伏不定。反之,假如能體悟世間一切是無常,是不實在、不真實的,就不會執著世間的欲樂是快樂、值得追求的,破除這念貪著,心就容易安住在法上,進而得到安定及解脫。
世間無常──動轉生滅剎那不住
《八大人覺經》云:「世間無常,國土危脆,四大苦空,五陰無我。」當我們看到日常生活中的桌子、玻璃、牆壁,乃至最堅硬珍貴的鑽石,可能都會覺得它們是固體,是堅硬的、不動的。可是若以科學的眼光來看或儀器測量,構成這些物質的原子並不是靜止的,而是一直在震動,只是以肉眼看不出來。一般而言,在原子級的微觀尺度,組成物質的原子很難是靜止的,因為物理熱力學第三定律告訴我們物質要達到絕對零度(約負273.15℃)是不可能的,物質既有溫度,就有能量,其中的原子就不會是完全靜止的,尤其日常生活溫度比絕對零度高出甚多。
若把尺度放大看,當我們看到壯麗的山河大海時,我們可能忽略了,在幾百萬、千萬或幾億年前,現在大海的位置以前可能是陸地,現在是高山的地方以前可能是大海,地球科學的研究顯示,幾億年前地球的陸地不像現在分成幾個大洲,而是一個陸塊,未來可能還會匯聚在一起,而現在的陸地也不時的在移動,只是移動速度很慢,陸塊移動也使得地表的面貌產生種種變化,所以古人言「滄海桑田」,其來有自。
如將尺度放到最大,當我們在郊外沒有光害的夜空或天文照片中看到絢麗的繁星,陶醉於觀星賞星之餘,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到這些美麗的星星,是從距離我們地球很遙遠的星球所發出來的光,這些光經過很遠的旅途,可能是幾億或幾十億光年(以光的速度飛一年的距離叫一光年),才到達地球為我們所見,而其中很多星球隨時間的變遷,現在可能已經不是我們所見的樣子、或已經不存在了,天文學的觀察正告訴我們,星球也有其成、住、壞、空,無常生滅的歷程。
回歸到我們自身,身體會有生老病死,但人往往在生了重病或面對死亡時,才會正視身體的無常。事實上,身體分秒剎那都在新陳代謝,在變化中逐漸朽滅。
《楞嚴經》中波斯匿王回答世尊身體如何變朽時說:「世尊,變化密移,我誠不覺,寒暑遷流,漸至於此,何以故?我年二十雖號年少,顏貌已老初十年時,三十之年又衰二十,于今六十又過于二,觀五十時宛然強壯。世尊,我見密移,……其變寧唯一紀二紀,實為年變,豈唯年變亦兼月化,何直月化兼又日遷,沈思諦觀剎那剎那,念念之間不得停住,故知我身終從變滅。」我們若能常依這段話的道理思惟、觀照我們的身體變化密移,剎那不住,實是觀身無常的好方法。
在日常生活中,我們所見所覺常是籠統的,若不微細思惟觀照,常為事物的表相所惑,以為那是真實的、恆常不變的,以致於執著不捨,起種種貪著心;若求之不得,則有求不得苦;若求得了,那天失去了,也是一種苦。何況,不只物質世間無常生滅,心念也是虛妄不實。
心念虛妄不實──「心」「境」相續遷流不息
為了解「心」的作用,若把人簡單的類比成一部電腦,電腦的主機可比做人的心,而其周邊裝置及感測器,則相當於人的肢體及感官──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。電腦從周邊裝置或感測器接收到訊息後,傳遞到主機,訊息經處理後又回應到周邊顯示器或感測器;人從肢體及感官接收到外境的訊息,經過心的作用後,回應給肢體及感官。電腦主機處理訊息是依據主機的程式,而「心」處理訊息則是依據心中的觀念或想法。
若我們把心做更微細的觀察,不難發現,心的作用:訊息之接收──處理──回應;正是心念相續的反應,心念的相續可分為:「心」、「境」與「想法」(或觀念)的相續作用。所謂能知能覺的「心」是「能」,能為「心」所知所覺的「境」是「所」。如人的心專注在眼則「能」見,而「所」見是眼前的景物;在耳則「能」聽,而「所」聽是耳邊的音聲。
心念的相續作用就如一個人的「能」見之「心」,眼見一朵花,花是「所」見之「境」,由於想知這花漂不漂亮的習慣性「想法」,因而起一個「能」想之「心」,想知這朵花漂不漂亮是「所」想之「境」;由想知花漂不漂亮之「境」,又起一個對花觀察之「心」,因而有對花的種種觀察之「境」;又因以往的審美「觀念」,導致起了知這花是美的「心」,因感覺花美而愉悅是知美好的「境」;又因有對美好的事物就想擁有的習慣性「想法」,而起想買花或偷花(若心中有偷盜的想法)之「心」……,如此「心」與「境」相續不斷。
由上對心念的解析可知:
(1)心中的「想法」或「觀念」,影響著人的起「心」動「念」,所以修行學佛首重建立正知見,所以古德云:「只貴汝知見,不貴汝行履。」
(2)「心」對「境」時,因被心中習慣性的「想法」或「觀念」(即習性)所牽引,不由自主的產生「心」「境」相續遷流不息(即妄心)生生滅滅,所以心得不到安定。
(3)人因種種「境」而產生種種「心」,又因種種「心」而產生種種「境」,這也可以略為說明《楞嚴經》所云:「由心生故種種法生,由法生故種種心生」的道理,這些足以使我們了解心念無常,念念遷流,虛妄不實。
無所得心──與汝安心竟
禪宗二祖慧可大師向達磨祖師求法時曰:「我心未寧,乞師與安。」師曰:「將心來與汝安。」曰:「覓心了不可得。」師曰:「我與汝安心竟。」日常生活中,我們的心常常為眼前的情境或心境起種種波動,有時樂,有時苦。若境界較大,心就有較大的起伏,甚至失眠、憂鬱、躁鬱,心總是作不了主,起起伏伏,覺得不落實、不安定。然而,如果想想過往,生活也是在種種喜怒哀樂中度過,現在那些情境在那裡?其實過去的,已了不可得,就像夢境一樣,似有實無;有時想起以前種種會覺得好笑,想不通當時為何會那麼執著?同理可知,眼前的境界也是虛妄不實,緣起緣滅,況且「境緣無好醜,好醜起於心,心若不強名,妄情從何起。」若了知心境本來就虛妄不實,那不安的心念不也是虛妄不實?所以當二祖說:「覓心了不可得。」達磨祖師說:「我與汝安心竟。」
結語
眾生心因為顛倒,不正視無常的道理,所以常常落入執情境為「常」的境界,無始劫來生死輪轉不得解脫。或者,雖知世間有成住壞空,人有生老病死,但卻因而惶恐不安,害怕失去現在所擁有的種種,這是來自堅固的「我執」及「有所得心」所致。《心經》云:「以無所得故,……心無罣礙,無罣礙故,無有恐怖,遠離顛倒夢想,究竟涅槃。」深觀無常,了達無我、無一法可得,才能趣入真正的自在與解脫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