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9
 
佛學院園地









尋找慈悲

  


文/中台男眾佛教學院大學部二年級 見涅法師

慈悲無「我」

  從「我」的身上去尋找慈悲的影子,再怎麼找也找不到的。古人說:「得之於人者太多,出之於己者太少。」回溯每一個人成長的過程,這一句話是多數人認同的;換言之,「我對別人的慈悲是少之又少,而別人對我的慈恩卻深似大海。」

  因為有「我」的存在,凡事以我的想法、我的觀念、我的執著為最先考量,如此的「我」又如何能對別人「施予慈悲」呢?所以,從我的身上去尋找慈悲的影子是找也找不著的。因此,回溯起「別人護念我」的慈悲。理將俗反,或許更容易感受到自己失去的慈悲心量。

從萬象中體察慈悲

  大地的慈悲──從小,不知在它身上踏過多少遍,它卻未曾哀嚎過,從身體排出的穢物不知多少,它也是全盤接收。

  空氣的慈悲──每天,我們吸入自己所需的氧氣,吐出無數的廢氣、怨氣、怒氣、悶氣,然而空氣依然清新如故。

  陽光的慈悲──溫煦的陽光,普照眾生,不分賢愚智劣,也不分貴賤親疏,更不分地域國界,始終平等如一地放射光芒,從不停歇光與熱的布施。

  父母的慈悲──雙親對子女不求回報地付出關愛,日夜劬勞,如《父母恩重難報經》所言:「慈母像大地,嚴父配於天,子苦願待受,兒勞母不安!」待子女羽翼長成,為理想抱負而離鄉背井時,父母則是「日夜心相隨,流淚數千行」。從年幼到年長的階段,父母對於子女的慈悲,都未曾變異過。

  師長的慈悲──學生從懵懂無知到學會知書達禮,就像需要被照顧的一株小幼苗,要日夜細心地守護,要防止外在的污染和狂風的侵襲。更多時候,師長還必須承擔學生們成長中的反抗與叛逆。自以為的「理所當然」,一直不斷地膨脹自己的無知與我慢,及至碰了一鼻子灰,方才醒悟。繞了許多的遠路不打緊,但可曾留意過傷了多少呵護自己、默默付出心血的每一分苦心?可曾檢討過,是否因自己不好好學習,甚至將灌輸自己成長養分的大樹也刺得面目全非了?

  朋友同學的慈悲──我們的生命裡有許多來往的過客,他們的出現,或是伴著一段陽光燦爛的日子,或是伴著一段追逐海浪的生涯,或者同享虛無淡然的天空。一切聚散都是有因有緣的,然而回首共處的日子,有多少人承受過自己無理的脾氣、幼稚的行為、自以為是的要求,乃至莫名的苦惱發洩、無聊的高調言論?朋友,就像是一面鏡子,提醒自己的習氣在哪裡;因為有朋友的示現,創造了種種助道因緣,也讓自己看清錯誤與盲點,勇敢堅強地走過失意時光。

回歸自性的慈悲

  在道場中,更可感受到常住的慈悲。從早晚共修、聽經聞法乃至衣食住行,常住大眾相互配合,共同成就彼此的道業。在社會上或許是幾百人爭取一個工作,而在這淨土裡則是好幾種工作等著自己去發揮;只怕不肯發心,不怕找不到事做。在常住,有一大片廣闊天空等著自己去揮灑,從不會有失業的疑慮。

  從這些面向觀察,可以發現無數的慈悲與寬容,既然得到這麼多的照顧,我們心中除了感恩,更應用功學習,不可虛度光陰。從字面上看,慈,就是「茲心」,也就是當下這念心;悲,就是「非心」,也就是「非妄想心」。這念心要能夠反求諸己,返本還原,從成長的過程中體察他人對自己所付出的一切,反省自己貢高我慢、吝於付出的行為,知道得之於人者太多,出之於己者太少。從一念慚愧的心,到知恩、感恩、報恩,更進而發起自利利他的菩薩願心,如此一定能找到慈悲的源頭。




上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