寸心報春暉
文/中台女眾佛教學院大學部二年級 見霑法師
體念親恩
《詩經》云:「哀哀父母,生我劬勞。」親恩深重,欲報此恩,昊天罔極!《父母恩重難報經》敘述母親對子女有十項恩德:懷胎守護恩、臨產受苦恩、生子忘憂恩、咽苦吐甘恩、迴乾就濕恩、哺乳養育恩、洗濯不淨恩、遠行憶念恩、深加體恤恩、究竟憐憫恩。從出生到成人,父母對子女無不是百般呵護,不僅擔心孩子冷著、熱著、餓著,或是生病了,還掛慮孩子會遭受挫折,或是過得不快樂,總是盡一切所能,給孩子無微不至的照料。父母為子女們付出了無數的精神和心力,為人子女者,應當知恩、感恩、報恩。
孝為百善之源
孝順是中國固有的倫理道德,儒家重要的典籍中有《孝經》一書,專論事親行孝的要理;古代朝廷選官制度中有「舉孝廉」一項;魏晉兩朝更是以孝道作為立國的根本精神。不論各朝各代的思想如何變遷,孝道仍是一切道德的根本。孔子言:「夫孝,德之本也,教之所由也。」又云:「君子務本,本立而道生,孝弟也者,其為仁之本歟?」一個人縱使家財萬貫、學富五車,乃至於有樂善好施、一諾千金等美德,若不懂得孝順父母,也談不上是明白為人處世的根本之道。
無論世間法或出世間法,對於孝道都相當重視。佛陀時代,舍衛城裡有一對盲眼老夫婦,生活非常貧窮困苦。老夫婦有一個七歲的兒子,這個兒子非常孝順,每次出外乞食回來,都會先將飲食供養父母,最後自己才吃剩餘的食物。有一天,阿難尊者行經城中,看到這孩子小小年紀就懂得對父母恭敬孝順,很歡喜地稱歎。回到精舍後,阿難尊者向佛陀報告了這個孩子的孝行,佛陀也藉此因緣為大眾開示道:「我自憶念過去世時,慈心孝順,供養父母,乃至身肉,濟活父母危急之厄。以是功德,上為天帝,下為聖主,乃至成佛,三界特尊,皆由斯福。」
一念恭敬更勝珍饈奉養
孟武伯問孝,子曰:「父母唯其疾之憂。」父母愛護子女遠超過自己,看見子女為病痛所苦時,總希望能替代子女受苦。為人子女者,除了要體恤父母的辛勞,也應該善調身心,不讓父母擔憂。
子曰:「今之孝者,是謂能養,至於犬馬,皆能有養。不敬,何以別乎?」一般人常會把父母的付出視為理所當然,而忘了感恩、回饋。我們知道要關懷年幼者、弱勢者,卻可能忘了關懷最需要我們照料的年老父母;我們可能會必恭必敬地對待師長、上司,卻常忘了要恭敬父母,甚至嫌父母囉唆,令他們生氣、傷心。
有些人在成家立業後,常以事業忙碌、孩子課業繁重為由,經年累月未返鄉探望父母,唯一的盡孝方式只是定期寄上生活費。曾經聽聞,有老人家在收到生活費時苦笑著說:「想不到數小時車程的距離,竟然會這麼的遙遠!真希望成為子女家中的寵物,不但備受關愛、照顧,又能每天看到孫子們的笑臉。」這段言語聽起來頗讓人心酸。古人曾嘆:「樹欲靜而風不止,子欲養而親不在。」為人子女,除了要反省自己是否存有恭敬感恩的孝心,更應當及時把握奉養父母的機會。
老吾老以及人之老
天下父母總有著「望子成龍,望女成鳳」的期望,古人有所謂「立德、立功、立言」三不朽以揚名於後世;父母更大的期許應是希望子女能做出一番光宗耀祖、利益群眾的事業。立身行道、利益群生之事並非遙不可及,就看我們能否發起願心。平日,可以從事利益大眾的志業,例如:推行社會的公益活動、擔任義工、救助貧病,或捐資興學以成就百年樹人的功德,乃至於廣修布施、供養三寶、弘傳正法,使眾生能斷除煩惱、離苦得樂。如能擴大胸襟,效法菩薩的「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」,以清淨行善的功德回向父母,則更是報答親恩的具體實踐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