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0
 
本期主題──孝順







覺大和尚開示孝順 
 


  孝為百善之先,我們能長大成人,是由於父母的教養提攜,所以對父母應當存有恭敬孝順之心。盡孝,包含了孝養、孝敬、孝順,以上三者都能做到,就稱得上是真正的盡孝。

  以侍奉父母而言,子女應從事正當的工作,負起家庭的經濟責任,供養父母所需的生活資具,不令缺乏;除了供養,還要有恭敬心、孝順心,謹言慎行,不令父母憂惱,時時懷著知恩、感恩、報恩的心,不忘父母恩德。如此供養父母,自能產生無量的福報與無量的功德。

  佛陀曾開示弟子:「以堆積像天一樣高的財寶修布施,所獲得的福報不如誠心孝順供養父母所獲之福。」除了孝養、孝敬、孝順,佛法也告訴我們要將誦經、持咒、修善法的功德回向給父母,令現在的父母能夠消除業障、增長福慧、發菩提心,使過去的父母能超生善道、往生淨土。

  現代社會上的人對於倫理道德已不像從前那麼重視,而孝養、孝敬、孝順的思想觀念也比古人淡薄。有的人認為,現在講求的是自由、民主、人權,甚至於叛逆的子女們還跟父母唱反調,堅持自我的意見,讓父母傷心難過。事實上,每個人的所做所為,自己的下一代都看在眼裡,我們對待父母的一言一行能帶給孩子很大的影響,而未來孩子們也將會以同樣的方式來回報自己。

  父母對我們有教養之恩,若能以恭敬心奉養父母,必能增長福慧。除了事相上的供養外,法供養更為重要,時時刻刻依著佛法的道理去實現,把所有的功德回向父母,這就是最大的供養;心中不起貪心、瞋心、痴心,達到一念不生,不僅是真正的供養如來,也供養了三寶及父母師長。

  父母是一個大恩田,供養父母有無量的福報、功德,修善培福就從身邊的人、從家庭開始做起。如果無法善待身旁的親人、恩人,又如何做好人、做好事呢?古人說:「樹欲靜而風不止,子欲養而親不待。」為人子女者要及時把握盡孝的機會,以真誠恭敬之心報父母恩。

 
 
 
 
寸心報春暉




文/中台女眾佛教學院大學部二年級 見霑法師

體念親恩

  《詩經》云:「哀哀父母,生我劬勞。」親恩深重,欲報此恩,昊天罔極!《父母恩重難報經》敘述母親對子女有十項恩德:懷胎守護恩、臨產受苦恩、生子忘憂恩、咽苦吐甘恩、迴乾就濕恩、哺乳養育恩、洗濯不淨恩、遠行憶念恩、深加體恤恩、究竟憐憫恩。從出生到成人,父母對子女無不是百般呵護,不僅擔心孩子冷著、熱著、餓著,或是生病了,還掛慮孩子會遭受挫折,或是過得不快樂,總是盡一切所能,給孩子無微不至的照料。父母為子女們付出了無數的精神和心力,為人子女者,應當知恩、感恩、報恩。

孝為百善之源

  孝順是中國固有的倫理道德,儒家重要的典籍中有《孝經》一書,專論事親行孝的要理;古代朝廷選官制度中有「舉孝廉」一項;魏晉兩朝更是以孝道作為立國的根本精神。不論各朝各代的思想如何變遷,孝道仍是一切道德的根本。孔子言:「夫孝,德之本也,教之所由也。」又云:「君子務本,本立而道生,孝弟也者,其為仁之本歟?」一個人縱使家財萬貫、學富五車,乃至於有樂善好施、一諾千金等美德,若不懂得孝順父母,也談不上是明白為人處世的根本之道。

  無論世間法或出世間法,對於孝道都相當重視。佛陀時代,舍衛城裡有一對盲眼老夫婦,生活非常貧窮困苦。老夫婦有一個七歲的兒子,這個兒子非常孝順,每次出外乞食回來,都會先將飲食供養父母,最後自己才吃剩餘的食物。有一天,阿難尊者行經城中,看到這孩子小小年紀就懂得對父母恭敬孝順,很歡喜地稱歎。回到精舍後,阿難尊者向佛陀報告了這個孩子的孝行,佛陀也藉此因緣為大眾開示道:「我自憶念過去世時,慈心孝順,供養父母,乃至身肉,濟活父母危急之厄。以是功德,上為天帝,下為聖主,乃至成佛,三界特尊,皆由斯福。」

一念恭敬更勝珍饈奉養

  孟武伯問孝,子曰:「父母唯其疾之憂。」父母愛護子女遠超過自己,看見子女為病痛所苦時,總希望能替代子女受苦。為人子女者,除了要體恤父母的辛勞,也應該善調身心,不讓父母擔憂。

  子曰:「今之孝者,是謂能養,至於犬馬,皆能有養。不敬,何以別乎?」一般人常會把父母的付出視為理所當然,而忘了感恩、回饋。我們知道要關懷年幼者、弱勢者,卻可能忘了關懷最需要我們照料的年老父母;我們可能會必恭必敬地對待師長、上司,卻常忘了要恭敬父母,甚至嫌父母囉唆,令他們生氣、傷心。

  有些人在成家立業後,常以事業忙碌、孩子課業繁重為由,經年累月未返鄉探望父母,唯一的盡孝方式只是定期寄上生活費。曾經聽聞,有老人家在收到生活費時苦笑著說:「想不到數小時車程的距離,竟然會這麼的遙遠!真希望成為子女家中的寵物,不但備受關愛、照顧,又能每天看到孫子們的笑臉。」這段言語聽起來頗讓人心酸。古人曾嘆:「樹欲靜而風不止,子欲養而親不在。」為人子女,除了要反省自己是否存有恭敬感恩的孝心,更應當及時把握奉養父母的機會。

老吾老以及人之老

  天下父母總有著「望子成龍,望女成鳳」的期望,古人有所謂「立德、立功、立言」三不朽以揚名於後世;父母更大的期許應是希望子女能做出一番光宗耀祖、利益群眾的事業。立身行道、利益群生之事並非遙不可及,就看我們能否發起願心。平日,可以從事利益大眾的志業,例如:推行社會的公益活動、擔任義工、救助貧病,或捐資興學以成就百年樹人的功德,乃至於廣修布施、供養三寶、弘傳正法,使眾生能斷除煩惱、離苦得樂。如能擴大胸襟,效法菩薩的「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」,以清淨行善的功德回向父母,則更是報答親恩的具體實踐。

 
 
 
 
不知孝親的果報




文/中台女眾佛教學院研究所二年級 見鏗法師

百善孝為先

  孝,乃中國倫理道德的基礎。仁孝之人,在於兄弟,必知友愛;在於師長,必知恭敬;在於朋友,必知信義;在於鄰里,必知敦睦;在於國家,必知忠耿。古言:百善孝為先。歷來聖賢多為躬行仁孝之人,如虞舜之孝心感天,文王之孝德垂後,乃至孔子、曾參等皆是篤行孝道的最佳典範。行孝之人,善德巍巍,萬世流芳;不孝人子,人神共憤,遺臭萬年。《地藏經》云:「若遇悖逆父母者,說天地災殺報。」亦有詩云:「我不孝親,子不孝我,世事輪流,眼前因果。」孝與不孝,都離不開世間因緣果報。

薄待父母 因果難逃

  父母生養劬勞之恩,深重難量,一如世尊於《父母恩重難報經》所言:「假使有人,左肩擔父,右肩擔母,研皮至骨,穿骨至髓,遶須彌山,經百千劫,血流沒踝,猶不能報父母深恩。」孝親之人,福增無量,子昌孫茂;逆親之人,後代孤零,死墮阿鼻。過去有一逆子,寡母年老,仍喚令下廚,不顧其年邁勞苦。一日,有朋友相訪,逆子令母煮麵食招待。但因柴濕,麵久久未能煮熟。逆子頻頻催促,且不時惡言罵詈。母害怕至極,麵熟隨即捧出,然因過於匆忙,忘記放鹽。逆子大怒,將麵直向老母潑去,燙傷母腳,鄰里皆為之不平。不久,逆子因煮桐油,不慎泡傷其腳,數日後,皮破肉爛,屢醫無效,竟至痛死。薄待父母,恩將仇報,鬼神難容,因果難逃。

以孝道啟發善美天性

  欲端正社會風氣,整頓社會秩序,重建人類之倫理綱常,必先弘揚百善之源──孝道精神。從儒家道德的角度,引導眾生明瞭孝悌乃做人根本;從佛法因果的層面,教育眾生認識自己的惡習,承擔自己的良知,進而啟發知恩、感恩、報恩之心與本具慈憫的善性。在儒學與佛法的薰修下,以仁孝為基礎的善美天性必得顯發;若再加以持續的長養,必能啟蒙吾人對一切眾生的悲心,親體吾人本具的自性光明。

 
 
 
 
地藏王菩薩的孝行




文/中台男眾佛教學院大學部一年級 見彥法師

以願心實踐孝行

  佛陀曾多次囑咐弟子:「勤加修習孝養父母,若人供佛福等無異。應當如是報父母恩。」為人子女,能否體會佛陀的慈心,與父母山高海深的恩澤呢?寸草之心,何能報得三春暉?諸佛菩薩在因地修行的孝心孝行,為我們立下了報恩的典範。

  久遠以前,地藏王菩薩在清淨蓮華目如來的時代,是一位福慧具足的女子,名為光目。當時為了利益去世的母親,光目供養了一位阿羅漢尊者,也請尊者告知亡母的去處。得知母親因殺業極重而墮入地獄受苦,光目於是懇請尊者開示救度母親的方法,並依指示虔心禮敬供養清淨蓮華目如來聖像。誠心所感,其母不久即捨離了地獄惡報,投生為原本家中奴婢的孩子。由於供養的功德與佛力的加被,光目的母親才出生三日就能開口說話,她訴說著地獄的種種痛苦,以及因過去的惡業尚未了盡,將於十三年後重返惡道。光目聽到這樣的噩耗,哀慟不已,當下發起了無上菩提心,立下廣大誓願:「若是母親能永遠脫離三塗惡道及貧賤困苦的果報,我願意在未來的百千萬億劫中,救拔一切於惡道受苦的眾生,待眾生成就佛道,我方成正覺。」光目以其廣大的慈悲願力,終能度母親脫離惡道苦報,清淨蓮華目如來更為光目的母親受記未來當得成佛,並將廣度一切眾生。

精進行道報親恩

  《佛說孝子經》云:「若不能以三尊之至化其親者,雖為孝養猶為不孝。」佛法的深廣義理,實能帶給父母真正的安穩快樂。如同地藏王菩薩的孝行,不僅令母親超脫了老病死苦的輪迴,更成就了母親常住菩提安樂的殊勝果報。同樣的,佛陀為了報答父母恩,在多生累劫的因地菩薩行中,精勤辦道,心無疲厭,終能成就無上正覺,廣為一切有情宣說甚深微妙法音,圓滿了度化累世父母的心願。諸佛菩薩的典範,如實告訴我們,孝道的落實就在精進修行的因地中。

 
 
 
 
孝思




文/普開精舍禪修班學員 尹世芬

善體親心 至心行孝

  爺爺中風癱瘓期間,幾個一手帶大的孫子們隨侍在側,從生活起居的照料到一切大小事物全部包辦,其中辛苦不言而喻。親戚朋友看在眼裡直稱孝順,自己也覺得這是為人晚輩者應盡的心意。

  直到有天,發現──沒有孫子盛飯,爺爺就不吃;沒有孫子準備毛巾,爺爺就不洗臉;沒有孫子牽著,爺爺就不走路。從中體會到,自以為的孝順,竟在無形中剝奪了爺爺重新再站起來的機會。

  這件事讓我陷入深深的思考,如果沒有智慧作為引導,眼前令人感覺溫暖的親情,到底是一種幫助?還是另一種障礙?人們總要等到負面的結果出現,才知道自己做錯了,然而也有人根本不知錯在哪裡,無論如何,這都不是我們的本意。到底應該以怎樣的孝心,才能帶給父母、長輩真正的利益?現今社會競爭激烈,亂象頻仍,做父母的除了擔心子女前程,或許也煩惱自己老了以後會不會成為孩子的負擔,甚至於憂心會被子女拋棄。長輩的心理壓力,絲毫不遜於在外打拼的年輕人。

以佛法報答親恩

  我想,做任何事情來取悅父母,都比不上給他們心靈的平靜。畢竟想在這個紛亂的社會安身立命,要從「心」下功夫,才是根本之道,如果長輩們對於因緣果報的道理有所了解,就可以免去無謂的操心。父母以清淨的心靈、供養三寶的功德庇蔭後輩,孩子帶父母親近道場,提升精神生活,彼此呵護對方的法身慧命,這種關愛才是最實在的,也是到哪裡都可以帶得走的。

  佛法就是這樣一帖良藥,有助於療癒身心之苦,如能從聽經聞法當中了解因果與心性的道理,我們敬愛的長輩必然能過得更自在。

 
 
 
 
佛法與世間法對孝道的闡發




文/玄奘大學成人及社區教育學系副教授 羅虞村

孝為眾德之本

  孝為我國傳統文化中所彰揚的至德要道,亦為立身齊家治國之良箴,因為國之本在家,家之本在身,一己之孝,即能致一家之孝,一家之孝可以擴而充之,而為國家民族盡大孝。中國歷朝以孝道治天下的賢明君王,比比皆是,可為明證。就體性而言,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;就功用而論,孝可以成就一己之功業。

  有關孝道的闡揚,最早可見於《尚書》之堯典篇,其中記載虞舜因孝悌德行感化了父母與弟弟,贏得帝堯的賞識,而將帝位禪讓給他。孔子稱讚道:「舜其大孝也與!」足見我國自古以來對孝道的重視。因此,歷來勸孝的格言也特別豐富,例如:「孝者治世之經,立身之本。」「孝為眾德之本、大道之基。」「孝順為齊家之本。」「聖人以孝治天下。」「君子之事親孝,故忠可移於君。」「忠君出於孝悌之門。」「孝子,百世之宗;仁人,天下之命。」

  在中國文化中,闡釋孝道要義最深入者,非儒家莫屬,茲舉其要者如次。孔子說:「弟子入則孝,出則弟。」「天地之性,惟人為貴,人之行莫大於孝。」「夫孝,天之經也,地之義也,民之行也。」有子說:「君子務本,本立而道生。孝弟也者,其為仁之本與。」曾子說:「為人子,止於孝。」孟子也說:「人人親其親,長其長,而天下平。」「不得乎親,不可以為人;不順乎親,不可以為子。」除此之外,十三經之一的《孝經》,更是儒家闡明孝道的主要典籍,在史上流傳甚廣,對中國社會的影響至深且鉅,歷代帝王、學者無不加以尊崇。

孝順父母 得福無量

  世間提倡孝道,殆無疑義。而佛法所謂的孝道,在深度、廣度上更臻究竟圓滿,非世間之孝道所能企及。學佛的人都知道供養佛菩薩的福報很大,但是佛陀也告訴我們,孝順父母的福報與供養佛菩薩的福報等無差別,《心地觀經》說:「若人至心供養佛,復有精勤修孝養,如是二人福無異,三世受報亦無窮。」

  佛陀於父親淨飯王臨終時,為其敘述極樂淨土的莊嚴景象,以及一心念佛往生佛國的道理。淨飯王依佛陀的開示,放下萬緣,一心稱念佛號,淨飯王於一剎那間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。出殯時,佛陀為報父恩,雖貴為人天至尊,仍親自為父抬棺。佛陀既救父王慧命往生極樂世界於前,復為父王遺體抬棺於後,處處示現世人應孝敬父母,報養育之恩。

  佛陀曾於王舍城廣演《大方便佛報恩經》,略云:「過去阿僧祇劫,波羅奈國王為奸臣所弒,禍延及其二子,其封國邊陲之第三子在面臨逼殺之際,遂攜夫人及太子須闍提往鄰國逃亡。途中絕糧,太子割自身肉以續父母之命。將至鄰國,太子肉身已盡,臥倒路旁,父至鄰國求援,國王聞之,甚是感動,遂派兵助其復國。中途見其太子身體如常,並終至得復其國。」當時的父王就是後來釋迦牟尼佛的父親淨飯王,母親就是摩耶夫人,而其中的須闍提太子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前身。過去世的佛陀即曾以自身血肉供養父母,其大孝至德,豈我凡夫所能望其項背。

  佛陀十大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,於證阿羅漢果後,觀見自己的亡母墮入餓鬼道中受苦,尊者藉神通力欲以飯菜餵養亡母,然因其母業報所感,故無法解除所受苦楚。尊者乃懇求佛陀開導妙法,佛陀告以於僧眾解夏自恣日(農曆七月十五日)仰仗十方僧眾精進功德力,方能令亡母脫離餓鬼之苦。尊者從佛教示,供養聖僧大眾,終得救母脫離惡道。

  佛法對於孝道的闡揚提倡,較之世間法更為殊勝。佛弟子「上求佛道,下化眾生」,為孝道之極致,不僅報答現世父母,更報答無量劫以來多生之父母,以及四生六道中之一切父母,使其永出苦海,常住正覺。佛法中有關孝道的闡發,足以讓我們對孝道的精義做另一番界定。

 
 



上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