平等的真義
上惟下覺大和尚開示
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心境,不論畜生道、修羅道、天道,乃至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如來,各個心境都不相同。然而,到達最高的境界──如來,就是一樣了。所以《金剛經》講:「是法平等無有高下。」「是法」指心法,如如不動、了了常知的這念心是平等沒有差別的,契悟了這一念心,無論男、女、僧、俗,一切賢聖都是平等無差。在佛法中,這個心境稱為「一真法界」、「實相」、「無上菩提」,淨土宗稱之為「常寂光淨土」。
《圓覺經》云:「一切如來,本起因地,皆依圓照清淨覺相,永斷無明,方成佛道。」成就如來、成就佛道,不是從果上求來的,而是在因當中努力所成就。大眾聽法的這念心就是因,人人都有佛性,這個就是「平等法界」。真正悟到這念心,才能入平等法界;沒有悟到這念心,所見、所感受的就是眾生的法界。
佛性本具 平等不二
不論男女老幼、士農工商、出家、在家,一切蜎飛蠕動都有這一念心,佛性平等不二,這是理上的平等。如來覺性圓滿,時時刻刻都在大圓鏡中,具足一切功德、智慧、神通、妙用,這一念心無始無終、不去不來、不生不滅,法身常住,這是如來佛之體。眾生本具的佛性「在聖不增,在凡不減」,圓證法身,自心本性並不增加一絲一毫;即使現在才開始從因地上契悟、返照、用功,我們本具的真如法性也未曾減少一絲一毫,真正是「平等不二」。人人都可以契悟本性,這是平等;每一位都能夠達到中道實相的境界,這也是平等。
在民主國家當中,倡導「法律之前人人平等」,每一國民都有同樣的權利和義務。有些人誤解了平等、誤解了民主,以為平等就是每個人都應得到相同的待遇,如果只是從外在、形式上講求平等,那就不是真正的平等。孩子和父母、學生和老師,大家都一樣是人,為什麼孩子必須稱自己的父親為爸爸、稱自己的母親為媽媽,而且要盡孝、要恭敬,學生應該尊師重道,應遵從老師的指導?這是不是就不平等了?若不從立足點努力,談民主和平等就只是一種口號,終究無法達到真正平等的境界。現代人說「人人都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」,這是一種平等的觀念,雖然大家都有主人翁的資格,還是必須靠自己去努力,否則,怎麼可能成為國家的主人翁?
佛法講「平等」,是指「佛性平等」。「佛性平等」不是平頭式的平等,而是立足點的平等。人人皆可成佛,這是真正的平等。「成佛」不是一個口號,必須靠自己努力實踐,假使未朝正確的方向去做,而是起貪瞋痴、造殺盜淫,造了惡業,佛性就變成了眾生性。雖然是眾生性,仍有佛性的存在,只要覺性現前,知道慚愧、懺悔,「放下屠刀,立地成佛」,這個平等是絕對的。
四姓出家 同稱釋氏
三千多年前,釋迦牟尼佛住世的時代,印度社會分為四種階級。其中最高的階級是「婆羅門」,專司祭祀,只要父親是婆羅門,孩子一出生就是婆羅門種姓。第二種「剎帝利」,是貴族階層,國王、武士都屬於這個階級,王位、官位也是父子相傳的世襲制度。第三種「吠舍」,是從商的平民百姓,如果父親是做生意的,兒子以後也會繼承父業。第四種「首陀羅」,是最下層的奴隸階級。這四個種姓是不能通婚的,每一種姓各有規範,因此是極不平等的,尤其對首陀羅更是不平等。釋迦牟尼佛為太子出身,以宗教倡導平等,廣開佛法大門,讓任何階級的人都可以出家,所謂:「四河入海,無復異名;四姓出家,同稱釋氏。」許多下層階級的佛弟子在出家之後,也證得羅漢果,甚至連王公貴族都來頂禮、供養。當時有上層階級的人起來反抗,認為佛陀破壞了他們的種族制度。儘管如此,釋迦牟尼佛仍堅持正念,繼續弘揚人生的真理,最後得到了大眾的肯定、認同。
是法平等 無有高下
佛法所說的平等,是最高境界──中道實相。是法平等,無有高下,只要我們肯努力,一定能夠得解脫,一定可以超凡入聖。有因必能感果,如希望達到菩薩的境界,就要修「六波羅蜜」,修六波羅蜜是「因」,只要一發心、發願,就進入了菩薩法界。每個人都能做菩薩,這是平等的;但是若不去修菩薩行,菩薩果位也沒有自己的份,所以不能說是不平等。六波羅蜜人人都可以修,一開始發願,現在就入菩薩位,是「凡夫菩薩」;凡夫菩薩繼續再用功,就能成為「賢位菩薩」;賢位菩薩繼續再用功,可以成為「登地菩薩」;登地菩薩再繼續用功,能成為「等覺菩薩」;等覺菩薩再用功,進一步達到「妙覺」,就成道了。從這個角度來看,成菩薩、成佛,人人都有份,這是不是平等?所以佛法確實是人生的真理,告訴我們努力的方向,一切不從外得。
靈明覺知 含生等一
過去,宋朝有位叫崔公群的相國,在湖南巡視的期間,到寺院去拜見如會禪師。到了大殿裡面,剛好看到一隻麻雀停在佛像頭頂上痾屎,然後就拍拍翅膀飛走了。崔相國一看,心想:「奇怪!麻雀怎麼會把屎拉到佛頭上?既然一切眾生都有佛性,為什麼雀子不認識佛祖?這哪裡找什麼佛性?」「可是佛經裡明明記載得很清楚:一切眾生都有佛性啊!」他在那裡想了半天,還是想不通。於是,就問禪師:「師父,佛經講一切眾生都有佛性,我剛才看到麻雀把屎拉到佛祖頭上,這麻雀怎麼這麼糊塗,牠到底有沒有佛性呢?」禪師說:「麻雀當然有佛性啊!牠知道佛祖如如不動、很慈悲的,所以才敢把屎拉到佛祖頭上,為什麼牠不到老鷹頭上去拉呢?因為老鷹一看到麻雀就會要牠的命,你想想看,這個麻雀有沒有佛性?牠知道哪裡好、哪裡不好。牠知道佛祖頭上是最安全的,所以才會找個最安全的地方去拉屎,這個覺性就是牠的佛性。」聽禪師這麼一講,他就悟了。
唐朝宰相裴度,是一位發心學佛的大居士。裴度有個兒子叫法海,考取進士後被父親送到溈山老人那裡去出家。法海出家後,溈山老人派他去挑水供養大眾。過去的叢林,水源地是在半山上,挑水可說是件苦事情。法海每天從山下到山上,來回很多趟,挑水挑到肩酸、肩痛,甚至磨破了皮。有一天,挑完了水,他就發牢騷:「和尚吃水秀才挑,縱然吃了也難消。」因為法海先前是個秀才,現在來道場做粗重的工作,心中不免委屈。溈山老人聽到了之後,說:「老僧打一坐,能消萬擔糧。」打坐時堅住正念、隨順覺性,「萬擔糧」才能消。
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,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證得。我們修行就是要做到不打妄想,要能破除執著,我執、法執破除了,妄想沒有了,「道」是現成的、是本具的。《楞嚴經》說:「反聞聞自性,性成無上道。」佛性是本具的,「堅住正念,隨順覺性」就是如來住世,要想達到這個境界,就必須從因當中去努力。
佛法講「佛性平等」,是很有意義的,帶給我們無窮盡的希望、無窮盡的光明,為什麼呢?佛性是本具,並不是求來的。徹底了解這個道理,在事上薰修、磨鍊,使覺性時時現前,沒有絲毫的迷惑,心自然能夠安定下來。明白平等的真義,知道「人人都能成佛」,朝這個方向去努力,待人處世將會更圓融無礙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