誰知盤中飧 粒粒皆辛苦
文/中台女眾佛教學院研究所一年級 見雯法師
對於喜歡大自然的人來說,能在田園間踩著泥土,看著生機蓬勃的青草、色彩繽紛的花朵、枝葉茂密的樹木,看著藍天白雲緩緩飄過,享受和煦的陽光,確實令人嚮往。
何其有幸,能到功德園實習。清晨五點,天還未亮,頭頂著斗笠,肩披著毛巾,戴上袖套、棉紗手套,腳穿著雨鞋,帶著鏟子、剪刀、鋤頭、塑膠桶……還有一顆愉悅的心,一天的工作就此展開。這身裝備就是在功德園出坡的標準配備,如果遇上雨天,就還要加穿輕便雨衣。經過整天的日曬、偶爾的風吹雨打、蚊蟲的叮咬……外在環境無常的逼迫,加上身心的調適,的確是這三個多月實習必須學的課題。
從付出中學會感恩
以有機農法栽培蔬菜的功德園,完全不使用任何的化學藥劑,僅以簡易的方法促進土壤肥沃度、平衡酸鹼度,加上有機肥料如:做豆腐剩下的豆渣、做沙拉油剩下的豆餅、有機顆粒肥、米糠,利用耕耘機將肥料與土壤混合。如此簡單的敘述,背後可是要經過種種的過程──耕耘:用耕耘機,除草:以人工一棵一棵地拔,下肥:將一包包有機肥料扛到田裡,一塊二分地的田約需要三百五十包的肥料,平均整齊放好,用耙子攤平,灑上有機顆粒肥、灑上豆餅,再平均鋪上一層米糠,用耕耘機攪拌所有的肥料。整好土地,接著拉線、作記號,利用小台耕耘機分出一畦一畦的田地。這時準備種的菜早已在育苗區培育成幼苗,就等著種到土裡長大成熟,還要每天澆水、定時除草、適時施肥,經過一段日子才能有豐碩的收穫。
第一次知道土地要經過這樣的整理才可種菜。三百五十包的肥料,園主見禹法師如果自己一個人扛,從清晨五點到八點,一天扛三小時,可能兩天才扛得完。當知道園主是這樣默默地做了許多年,學僧們都不約而同地主動幫忙。起初園主還不答應,在眾多聲音的要求下才讓大家幫忙。一包淨重二十五公斤的肥料揹在背上,如此來回數次之後,汗流浹背,四肢無力,全身都是肥料的灰粉,終於深刻體會「誰知盤中飧,粒粒皆辛苦」的含意。
非常讚歎園主奉獻自己、供養大眾的心,還有對事以真的做事態度,處處可看到園主具體落實 導師的教導,是學習的好榜樣。在學院研讀教理,受到常住大眾的護持,「一日之所需,百工斯為備」,想想自己的一點點付出,怎麼回報眾人護持的深恩?所以更應盡己之力實踐
導師的教導,除了感恩,還要發心報恩。
事上磨鍊 增益修行
什麼是雜草?什麼是蔬菜?怎麼澆水才不會傷到葉菜類蔬菜?如何採收葉菜類、根莖類、花果類等蔬菜?如何避免在大太陽底下中暑?如何使用各種工具?如何時時保持覺性才不致把菜當成雜草連根拔起、不會失手傷到眾生?如何在一整天的勞動之後還能保持不懈怠的心?如何在做事中接受各種意見而不堅持己見?如何在動中覺察、覺照,確實檢討反省並改過?
以上這些問題,有的已經學習到了,有些卻是值得一生磨鍊的課題。所謂「靜中十分,動中一分」,經過一個學期的實習,知道事相上的磨鍊的確重要。唯有種種境界現前,才能知道自己還有許多要改進的地方,才能促使我們向上學習,而更要學習正知正見以轉自己的煩惱,並幫助他人轉煩惱。就如《楞嚴經》所云:「理則頓悟,乘悟併銷,事非頓除,因次第盡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