修行要想有所成就,必須從持戒著手。小乘講戒、定、慧,大乘六波羅蜜中亦有持戒波羅蜜,《楞嚴經》云:「攝心為戒,因戒生定,因定發慧,是則名為三無漏學。」無論大、小乘,都是以戒為根本。
會相歸性明宗旨
戒,有小乘戒、有大乘戒。由持戒而歸體,目的是歸於戒體。戒體,就是指當前這念沒有生滅的心。禪宗直截了當,在我們起心動念這個地方去修,時時刻刻返觀這念心,不住在兩邊,一起了惡念,當下就返照,這就是最高的戒法。
有些人認為禪宗不持戒、不重視戒法,這是錯誤的觀念。禪宗祖師云:「參禪第一,持戒為先。」參禪的目的是在破除執著,達到明心見性,而首要條件,就是要持戒清淨,故經云:「尸羅不清淨,三昧不現前。」「尸羅」就是戒。持戒不清淨,三昧、正定就不容易現前;即使得到了定,也不是正定。大乘講這一念心,即戒、即定、即慧;小乘則是戒、定、慧,依次第修持,所以不論大、小乘,持戒都是修行中一門重要的課題。明白這個道理,就了解禪宗是從起心動念處去持戒,心不犯,身、口自然就不犯。
持戒可分為事上持戒及心上持戒。什麼是事上持戒?例如,口說錯話、身做錯事,就要慚愧、懺悔。把心靠在戒法上,使心不散亂、不顛倒,藉由持戒達到身口意三業清淨,與空性相應,契悟戒體,就是無為法。所以,事上持戒清淨,理就現前。
什麼是心上持戒?念頭一動,馬上就能覺察、覺照、覺悟。禪宗就是在這念心性上持戒,只要念頭一動,馬上就照破,所謂「不怕念起,只怕覺遲。」覺照以後,這念心要時時安住在實相。所以,「萬法歸宗」無論是禪、淨、密、律、教,統統都要歸於這念心體、戒體。
三乘道果戒為基
為什麼要持戒呢?由於我們有煩惱、有妄想,所以用持戒的方法,透過一條條的戒法,把心歸到一個定點,時時刻刻保持心的清淨,就是持心戒;保持口業清淨,就是持口戒;保持身業清淨,就是持身戒。先從事上用功,然後入理,契悟戒體,也就是不生不滅的這念心。最後「持而無持」,由持戒達到能所俱空──沒有能修、所修,沒有能持、所持,這樣就能得到解脫。
經云:「無礙清淨慧,皆由禪定生。」想要啟發這念清淨的智慧,就必須要修定。想要修定,就必須持戒;假使持戒不清淨,即使得到定了,也不是正定,而是邪定。得到這種邪定,雖然也有感應、神通,但是,因為有邪知邪見,將來就要墮落。
佛法以戒為根本,戒又稱為「別解脫」──每持一條戒,就能得到一種解脫;一條一條地持守清淨,煩惱就一分一分地斷除。持戒清淨,同時又修定、修慧,這念心具足戒定慧,不必等到來世,當下就能解脫。相反地,持戒不清淨,心就不清淨;心不清淨,所說的話、所做的事就不清淨。身、口、意不清淨,就是煩惱,煩惱就是生死。所以,戒如渡海浮囊,持戒清淨就能渡生死之流,成道證果。
佛法當中最根本的戒,就是五戒──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、不飲酒,無論是在家眾、出家眾,都是以五戒為根本。古人說:「道在紅塵鬧市修,全憑五戒作根由,殺生戒除慈心大,不貪財物廉潔優,見色不貪性清淨,葷酒永斷性長流,欲學長舌莫妄語,成佛不須出世求。」要想修行成佛,必須以五戒為根本。如果連五戒都做不到,其他的戒都不容易遵守,就像建高樓大廈一樣,五戒就是最下面的地基。地基打好了,自然就能建得很穩固。所以,五戒是最根本的。經常用五戒、十善來返照,進一步由戒法、戒相回歸戒體,這就是無上戒。依照這個方法用功修行,就是一條菩提大道,就是真正的持戒,就能得解脫,乃至成道證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