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 台 山 月 刊 224 期 |
|
本期主題:善觀因緣的智慧──同事攝
|
|
學習菩薩現身說法
文/普頓精舍護法會副會長 傳蒙 菩薩為了度化有情,廣利眾生,以慈悲、願行與智慧,同事攝受,善用「應以何身得度者,即現何身而為說法」的方便因緣,循循善誘,因此,菩薩的形象千變萬化。《普門品》中提到觀世音菩薩示現三十二應身,有佛身、辟支佛身、聲聞身、梵王身、帝釋身、長者身、婆羅門身等等,而一般民眾最為熟知的就是白衣大士,或是手持楊枝淨瓶的形象。 觀音妙智 隨緣赴感 在中台世界博物館,館藏「長者觀音金銅像」,是一尊有鬍鬚的老先生造型,顯示長者的智慧與慈悲,幾乎每一位看見尊像的遊客都會驚呼:「這是觀世音菩薩嗎?從來沒看過耶!」身為博物館導覽員的我,便會跟參訪者說明:以世間心理學的角度來說,青少年對於父母的話常常聽不進去,但卻非常在意同儕的看法,只要是朋友講的,常常是百分之百接受,有困擾時,最願意找的人也是同儕,很多為人父母的遊客,立刻露出心有戚戚焉的表情。 此時,會繼續介紹在佛法中,觀世音菩薩度化眾生也是如此,如同台語中「我跟你同國」,觀世音菩薩先示現長者的身分,透過以長者的形象說法,對於應該以長者身得度的眾生,聽聞佛法就容易入心。這樣的解說,幾乎所有的參訪者,都能感同身受菩薩度眾的慈愍與大智慧。 記得以前準備公務人員考試時,應試科目中有一科行政學,教科書中提及組織的種類,有正式組織與非正式組織二種,而組織中最緊密的非正式組織必然具備六同關係,也就是同學、同鄉、同宗、同好、同事、同個性,當時覺得學者好厲害,提出如此精闢的理論。 直到上了禪修班,教授法師提到菩薩以四攝法──布施、愛語、利行、同事與眾生締結善緣,才知道原來早在三千多年前,佛陀已經告訴我們這個真理,佛法不離世間法,也在這裡得到印證。而透過四攝法中的同事攝,不僅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,更重要的是,以此善緣接引大眾,聽聞正法,同霑法益,同得解脫。 導覽守護 點亮心光 正如《普門品》提到「應以何身得度者,即現何身而為說法。」在博物館發心,導覽員是展品、博物館與觀眾之間的重要橋樑,面對不同年齡層、學歷及背景的民眾,解說內容、用詞及語氣,須依對象而彈性調整,以深入淺出的方式進行導覽。 如果對象是小朋友,儘量用說故事的方式,並且藉由簡單提問,增加互動,達到較好的效果。因此,肩負導覽佛教文化,守護經典文物的博物館導覽員,即便是在解說、導覽,只要能學習運用菩薩的同事攝化,以善觀因緣的智慧,透過不同的表達、互動模式,來感動參訪者,領略佛教藝術「以相表法」的深遠意涵,在欣賞佛教造像的同時,也能點亮自性心光。 所謂有緣千里來相逢,能夠走進中台世界博物館參觀的遊客,都是有善根的人,秉持著對事以真的精神,將佛法分享給他人,就是最好的服務。看著參訪者的神情從陌生轉為歡喜,結束導覽時說出,「你講得很棒,很精彩」,自己也很開心,能為眼前的有緣人,種下菩提種子,一旦因緣成熟,即能開啟自心的清淨光明。 在博物館發心是一條長長久久的菩提大道,因為發心而廣學多聞,進而廣結善緣、自利利他。一次的發心成就一次自我學習,無數次的發心,成就無數的成長,每一次的導覽,都在學習菩薩「應以何身得度者,即現何身而為說法」的悲智願行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