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27
 
本期主題:聞法的喜悅







經云:「眾樂法樂上。」
恭聆正法,如教而行──
法音性中聞,反聞聞自性,
頓見真淳太古心,法悅自在沐春風。


法喜,因為行解相應

文/見恰法師

  乾涸的土地上,落下的第一滴雨水是多麼珍貴;黎明,劃開天際的第一道曙光,令人多麼感動與歡喜!佛法,正是生命中的甘露與曙光,也是通往解脫自在的光明大道,讓心從此找到了安身立命之處。

本具自家珍

  唐朝大珠慧海禪師至江西參訪馬祖大師,馬祖大師問:「上座從什麼地方來?」慧海禪師答:「越州大雲寺。」馬祖大師又問:「大德為了什麼事,特地來到這裡?」慧海禪師答:「來求佛法。」馬祖大師聽罷只說道:「我這裡一物也無,求什麼佛法?自家寶藏不顧,拋家散走做什麼?」

  慧海禪師又問:「請教和尚,哪個是慧海的寶藏?」馬祖大師回答:「即今問我者,即是汝自家寶藏。一切本自具足,更無欠少、使用自在,何假外求?」大珠慧海禪師即時明悟,自識本心圓滿無缺,不由知覺,深心感恩,遂留山中事師六載,朝夕精勤保任用功。

  後來大珠慧海禪師在所著的《頓悟入道要門論》中,開宗明義提到:「問:欲修何法,即得解脫?答:唯有頓悟一門,即得解脫。云何為頓悟?答:頓者,頓除妄念;悟者,悟無所得。」

  是啊!無所得,因為心性本自具足,不假外求。正如三千多年前,世尊在菩提樹下開悟所證:「奇哉!奇哉!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,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證得。」佛與眾生的差別,原來只在妄想執著而已。解脫自在,非從外求,就如六祖惠能大師所云:「汝若返照,密在汝邊。」

立志修梵行

  猶記在學院時,有一段時間,學院天橋前方的路面,布滿橫越爬行的螞蟻,總有慈悲的法師做標記,區隔出螞蟻的行經路線,以免行人誤踩螞蟻,一天、二天,許多天過去了,螞蟻走得很安心,但自己的心中卻犯起了嘀咕:「螞蟻怎麼還不改道,難道不知道這樣橫越道路很危險嗎?」

  然而,仔細反省,我們又何嘗不是如此?雖然知道要隨順覺性,但有多少時候卻依然順著自己的煩惱習氣,走在險道上呢?慶幸的是,因為有大善知識的慈悲引領,以及常住和諸多善知識的護念,在修行的路上,我們得以安心地不斷修正自我,持續地往菩提大道前行。

  隨著時間的推移,在中台道場領受愈多,對於開山祖師惟覺安公老和尚建設道場、安僧度眾的悲願與承擔,感恩之心愈是深厚。道場,讓行者在六塵境界中,安心面對煩惱習氣、降伏煩惱,學習返照自心,邁向頓悟的解脫之道。

  《金剛經》:「如來說一切法,皆是佛法。」因為當我們在每個起心動念之處返照,修行就融入在生活中。在禪堂中的寧靜,能否讓自己在走路、穿衣、吃飯、與人的應對進退……乃至面對境界,一樣保持清淨,仍舊堅持不為妄想、執著所動呢?昔日,開山祖師勉勵弟子:「堅持,是修行人應有的氣度,堅持與努力是修行成就的最大保證。」

  行者應堅持什麼呢?《中庸》云:「道也者,不可須臾離也;可離,非道也。」堅持做好自己的覺性管理,隨順覺性,是行者應有的堅持;離開覺性,背覺合塵,合的就是六塵境界,心動則有苦。所謂「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,恐懼乎其所不聞。」覺性管理就從見聞覺知處下手,更要做到《大學》所云:「十目所視,十手所指,其嚴乎?」這樣的自我要求,正是行者自己管理覺性應有的堅持與努力。

  佛法的信心,在覺察、覺照中成長;對開山祖師的感恩,日久彌深;修行的厚度,在一步步實踐中踏實;法喜,因為行解相應!





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