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28
 
本期主題:方寸之間天地見







「世及出世間,一切由心造,
猶如工畫師,巧善皆成就。」
成也由心,敗也由心,
一念回光,無限寬闊,
方寸之間,洞徹天地。

覺性──生命的掌舵者

文/中台男眾佛教學院研究所二年級 見祖法師

  修行是以正確的知見觀念為前導,時時刻刻檢討、反省,透過種種加功用行,彰顯本具的覺性,來為自己開創幸福如意的人生;若進一步契悟實相之理,親見自性,更能成就菩提涅槃的解脫自在。

念起即覺 防患未然

  開山祖師惟覺安公老和尚曾開示:「師父說法,諸位聽法的這念心,能知是非善惡、東西南北的這念心,就是覺性。」雖然人人都有本具的覺性,但是這念心若起了煩惱,就如同寶鏡蒙塵失去了覺性,無法發揮作用,就成了不覺。

  覺性的運用,可分為先知先覺、後知後覺與不知不覺三種。先知先覺,即諸佛菩薩,契悟心性之理,能知因識果,知苦斷集,圓滿所願;後知後覺,即是如法修行之人,雖然懂得心性,卻無法駕馭,容易被境界所轉,但知過能改,樂多於苦;而不知不覺,就是完全不懂心性的凡夫眾生,沉迷於五欲境界,甘願做欲望的奴役,大苦中以小苦為樂,流轉生死,無有出期。經云:「縱此心者,喪人善事;制之一處,無事不辦。」因此,想要翻轉人生,就要從「起心動念」下手。

  〈觀心銘〉云:「念起即覺,覺即照破,境來便掃,掃即放過。」起心動念並不可怕,關鍵在於有沒有覺察到。如果念頭一起,馬上發現,便可防患於未然,覺察如同消防警報系統,監測到火苗、煙霧,立刻鳴響警示;覺照好比是灑水系統,能立即撲滅火源,避免災情擴大。因此,時時覺察、覺照,就能隨時調整自己的起心動念,讓心念與作為始終趨向正向、光明,自然招感良善的果報。

  人生在世,無論遭逢逆境、順境,都要學習順境不貪著,逆境不煩惱,但要如何做到?養成提起覺性的習慣。佛法云:「心生則法生,心滅則法滅。」透過觀照每個當下的所作所為,增強覺性的力量,讓覺察、覺照習慣成自然,日久功深,不管什麼念頭生起或境界現前,都可以覺察,並且立刻掃除。

  「掃」就是不對治、不理會,念頭來讓它來,念頭去讓它去,而不是討厭或排斥念頭。因為不理它,即是斷除念頭滋生與造作的助緣;若只是一味地抗拒,以念止念,始終念念相續不斷,就像拍球一樣,若繼續拍,球還會再跳,始終沒完沒了,若不拍它,球自然就會停止下來。

惺惺寂寂 太平天下

  宋代性空妙普禪師云:「學道猶如守禁城,晝防六賊夜惺惺,中軍主將能行令,不動干戈治太平。」修行人若能回光返照,時時保持覺性存在,在六根門頭上對治、下功夫,好比中軍主將能貫徹軍令,始終掌控全局、嚴陣以待,把城門守護地非常嚴密,不讓任何賊人有機可乘,自然天下太平。但是要做到不費一兵一卒、不動干戈,又能維持太平、安定的局面,就有賴於軍隊平時訓練有素、紀律嚴明,而主將更要以身作則,部屬才能唯馬首是瞻。

  世界所有一切都離不開因緣果報的呈現。佛法所說的因緣果報,並非要我們消極地聽天由命,而是要靠自己積極地開創,依循眾生皆具佛性、因緣果報及緣起性空的正知見,時時隨順覺性,斷一切惡無惡不斷,修一切善無善不修,度一切眾生無眾生不度,一旦播下良善的種子,就會結出良善果的實。

  因此,時時安住在正念、清淨心,善用這一念心,就能掌握、改變自己的命運,真正成為生命的掌舵者,人生就會愈來愈有福報與智慧,當福慧資糧具足,自然做什麼事都能水到渠成。




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