得與失的距離
文/普嘉精舍研經一禪修班學員 傳文
最近幾個月,面臨工作上的大事——要負責編寫公司下年度的企劃案,由於事情來得突然,時間有限,壓力很大。因為必須先思考實施對象,針對對象擬定方向、估計時間、進度、經費、器材,並預想執行的所有細節和效果,既瑣碎又繁雜。為此,經常因靈光乍現而驚喜,又因瑣碎而困擾,在取捨之間搖擺、焦慮。就在因時間緊迫、擔憂進度落後,心裡覺得很苦時,腦中突然跳出了「修道行人,若受苦時,當自念言……經云:逢苦不憂。何以故?識達故。」菩提達磨大師〈二入四行觀〉中「報冤行」這段文字。
因果平等 得失無間
當下反問自己:為什麼這麼焦慮?為什麼會覺得苦?從前,即使面對不友善的同事、面對他人不知原因的無禮對待,都可以跟自己說:「逢苦不憂。何以故?識達故。」都能看得開;為什麼此刻自己竟然在這裡卡住?是執著,讓自己又為客塵妄想所覆,迷失覺性了嗎?焦慮,是因為得失心,因為想要做得很完整、很圓滿,感覺自己很棒。
在覺察到自己這段心情和錯誤後,得到一個結論︰得與失、因與果之間關聯緊密。
提出規劃案,因為上級覺得可行,撥下一筆經費讓我好好發揮,這是「得」。但是往深一層想:能得到賞識和機會,表示過去的善因緣現在成熟,緣盡還無,應該把握因緣,好好珍惜,好好做事就是,不特別開心歡喜,也不憂慮恐懼。但自己因為得到這個機會而開心、期待,貪求好的表現而忘失初心,結果患得患失,所以身體疲累、情緒波動大,因而生起煩惱。於是,做得不好,不好的果報就出現了,變成了「失」。如果當初不糾結於「妄想的夢想」,只是努力於當下,結果一定不同。
夢想實現,這是果報;應當運用這個果報繼續創造善因。即便做得不好,也知道世間無常,本來計畫趕不上變化就是正常,生滅變異當中,只要記得初發心,成與不成都自有它的價值,這樣一來怎麼還會因「得」、「失」而感到痛苦、煩惱?
體冤進道 逢苦不憂
沒有學佛前,若有放不下的事,自己多半試圖以俗諺提供的智慧解決問題,比如︰「得之,我幸;不得,我命」、「塞翁失馬,焉知非福」等等,雖然當下或可暫時放下得失,但並未解決根本問題。因此當下一個境界現前,心仍然擺盪不安。
在這次的經驗中,體會到其實面對困境、煩惱的當下,情緒是第一個要處理的問題。情緒受個性影響,而個性就是習氣累積所成,若沒有提起覺性、釜底抽薪,看清自己的煩惱習氣,誠實面對,勇敢改過,即使這次想得開,下次遇到類似情境,還是會再輾轉輪迴受苦。修行學佛,聽經聞法,讓吾人知因識果,知道有果必有因,現狀或許是今世可見之因,或許是不可見的宿世因緣,一定有其來由,只要深信因果,一定能更容易放下糾結、放下得失、放下痛苦。
菩薩畏因,眾生畏果。初次閱讀〈二入四行觀〉的「報冤行」時,心就震撼莫名,這一次更讓自己體會到,如果能時時提起覺性,深信「緣起性空」之理,就能減少妄想執著;心不住在得失,就不會因得而樂、因失而苦。所以,提醒自己,要牢記常在因地努力,心不住相。那麼,得與失看起來雖有天壤之別,其實就如同因和果,是一體的兩面;得失之間,其實沒有距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