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42
 
本期主題:跨越我慢山 天地無限寬







慢心若起,自是非他,則種種障礙生。
我慢山高,煩惱厚重,與道相違,離家轉遠。
若能以謙敬,伏慢心;以慧觀,破我執,
跨越我慢高山,天地自然寬闊。


調伏我慢

文/中台男眾佛教學院研究所二年級 見亭法師

  何謂我慢?恃我而自貢高,慢他也。《成唯識論》曰:「我慢者,謂倨傲恃所執我。令心高舉,故名我慢。」何以有我慢?眾生「妄認四大為自身相,六塵緣影為自心相」,執此妄有而為實有;因為認為有「我」的存在,故處處都以「我」去審察思量計算,才生起種種憎愛,進而產生諸多苦樂之煩惱。

  由此可見,我執實是一切煩惱的根源。凡事盡把「我」放在前面,不論大小事都想超越別人,然而一個人若想搶先,就必定會將別人排擠於後。因此,人與人之間的比較、分別、競爭,無形之中充斥念念之間。而為了顯示自我,導致「不服輸」、「比人強」、「比人好」等種種「慢」的心態,亦由此而生。

子絕四 意必固我

  一般人不容易察覺到我慢的毛病,總自認高人一等;或者是明明比別人差,卻認為自己跟別人一樣;或是明明跟別人一樣,卻認為自己比較強……時時都有一種優越感,不服別人。有了這些毛病,學業、事業就不易成就。所謂「當局者迷,旁觀者清」,其實我們的能耐,別人看得很清楚。有了我慢之心,就是一個大障礙,縱使再有才華,因為很難與團隊合作,老闆也不敢用。慢心,讓我們招致人生種種難題。

  在《論語.子罕》記載:「子絕四:毋意、毋必、毋固、毋我。」大意是說,孔子戒絕為人的四種弊病,一不要憑空揣測,二不要武斷偏執,三不固執拘泥,四不自以為是。「意、必、固、我」,一念錯,陷於「我」的主觀臆測,很可能就造成有我無人的局面。

  《法句譬喻經》中提到:過去,佛陀在拘睒尼國美音精舍為四眾弟子宣說佛法。當時有一外道梵志博覽群經,通達事理,卻貢高我慢,認為天下無人能與自己匹敵。梵志經常在大白天拿著火炬在城中行走,人們問他:「為什麼白天要拿著火把呢?」梵志回答:「世人愚癡頑冥,目無所見,所以我手持火把,要照亮他們。」

  佛陀觀察梵志得度因緣成熟,但如此貢高我慢,不思無常之苦,將來必墮地獄,受苦無量,無有出期。於是,佛陀便化作一位賢者,在市集店鋪上坐著,等梵志到來時,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做。梵志回答:「因為世間眾人都愚鈍昏昧,不論白天、黑夜都看不見光明,所以我拿著火炬來照亮人們!」

無人我 寧靜吉祥

  賢者又問梵志:「經中有四明法,你知道嗎?」梵志回答:「未曾聽過。」賢者為其解說「四明」的道理後,梵志對於自己的無知和恃才傲慢深感慚愧,於是將火炬棄於地上。佛陀知其悔意,乃恢復丈六金身,全身綻放光芒,並以清淨梵音為梵志說偈:「若多少有聞,自大以憍人,是如盲執燭,照彼不自明。」佛陀對梵志說:「再也沒有人比你更無知的了,大白天拿著火炬遊走街上。事實上你所知道的道理,不過如天地間的一微塵罷了。」 梵志羞愧地向佛陀頂禮,願為弟子。佛陀接受了他的請求,梵志出家後,精進用功,心開意解而證阿羅漢。

  當我慢高舉時,就如同公案中的梵志,雖然博學多聞,但驕傲自大而輕慢他人,就好像盲人拿著燭火,雖然能夠照亮他人,但是卻照亮不了自己!《金剛經》云:「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,修一切善法,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」所以,去除「我執」,調伏我慢,與萬物一體,平等無別,則愛憎好惡之心念自然無由而生;進一步以平等心、恭敬心來做人做事,心量廣大,心平等了,煩惱也就沒有了,自是寧靜吉祥。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