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42
 
本期主題:跨越我慢山 天地無限寬







慢心若起,自是非他,則種種障礙生。
我慢山高,煩惱厚重,與道相違,離家轉遠。
若能以謙敬,伏慢心;以慧觀,破我執,
跨越我慢高山,天地自然寬闊。


謙沖自牧 與道相會

文/中台男眾佛教學院研究所二年級 見舳法師

  在百法當中,「憍」屬小隨煩惱,「慢」屬根本煩惱。又《俱舍論》云:「慢對他心舉,憍由染自法,心高無所顧。」心高舉而輕視他人即慢,憍即自我感覺優越產生自大之心理。憍慢就像是藤蔓上的荊棘,他人不樂接近;更像一座高山,阻礙我們在菩提道路上前進。

  《伊索寓言》中的「龜兔賽跑」,就是一個耳熟能詳的例子:兔子因為跑得很快,自視甚高,看不起烏龜,比賽中在半路休息,最後輸了那場比賽。秦末民變,楚王項羽由於態度驕傲、剛愎自用,絲毫不把劉邦看在眼裡。劉邦雖屢戰屢敗,但善於採納他人意見,最後終於成功一統天下。唐朝悟達國師,因坐在皇帝欽賜的沉香寶座上,生一念慢心,而導致冤業乘機而入,於其膝上生人面瘡。上述種種例子皆警惕我們,不管是憍、是慢,在日常生活、職場上、修行中,都是不可取的心態、行為。

憍慢生過 謙長慢除

  《出曜經》中提到:「眾生為慢纏,染著於憍慢,為見所迷惑,不免生死際。」凡夫眾生為我慢心所繫縛,由此衍生貪、瞋、癡等煩惱,因而造業流轉三界。當以「我」為中心,由所執之「我」,產生我慢心,認為「我」很聰明、「我」很莊嚴、「我」修行很好……甚至對佛法不恭敬,就會產生罪過。

  孔子曾因子貢評論他人而說:「賜也賢乎哉?夫我則不暇。」學習為人處世、學習聖賢之理的時間都沒有了,怎還有閒工夫說人長短呢?見到宥坐之器則說「虛則欹,中則正,滿則覆。」並感歎「惡有滿而不覆者哉!」藉此教導弟子做人應該謙恭不自滿的道理。一個過度自信、自大的人,最終只會招來禍害。古德云:「滿招損,謙受益。」唯有虛懷若谷,勇於接受他人的建議、指導,並樂於改正,才能不斷地學習、進步;也唯有能夠知慚、知愧的人,才能真正對治自是非他的我慢心。

  中國大乘各宗共祖龍樹菩薩,出家後因天資聰穎,很快就遍讀三藏經典,覺得自己已經窮盡一切真理,而生起大憍慢心。幸而在大龍菩薩的引領下來到龍宮,閱讀了無量妙法經典,方知人外有人,天外有天,消除了貢高我慢之心,才得以了解佛法浩瀚、博大精深的義理。當龍樹菩薩體悟大乘佛法的義理,通達諸法實相後,遂出龍宮,弘揚大乘佛法、摧伏外道,並造了很多大乘經典的論著,使大乘佛法重新在印度興盛起來。一個人能夠成功,並非偶然,除了自身的努力外,更因眾緣和合而得成就。因此不應恃才傲物、目空一切,而是要盡己所能造福更多人。

觀行悟真 心行平等

  來果禪師曰:「一切諸慢,我慢比貪、瞋、癡三毒更毒。」所以欲破除慢心,必須從「我」來下手。要對治「有我」,就要修析空觀、修「觀法無我」。觀「身」乃四大假合,觀「法」乃眾緣和合,了達自以為真實的色身,實乃地、水、火、風組成的假我;自以為真實的感受,不過是六塵緣影的假相,分析到最後根本無一法可得。既然都無有我、都如夢幻泡影,那又有什麼好執著的呢?

  六祖大師講:「人雖有南北,佛性本無南北,獦獠身與和尚不同,佛性有何差別?」雖然修行有迷悟的不同、果位上的差別,但佛性是平等不二的;能知、能覺的這念心,在聖不增,在凡不減,實為人人平等,人人皆是未來佛,故不可輕視。了達自他平等,更進一步於佛法僧三寶及一切眾生,皆起恭敬;心行恭敬,自然就不會貢高我慢,修行之路,自是一條康莊大道。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