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43
 
本期主題:修行處處是學習







菩薩為利益眾生,向五明處學。
不斷地學,更於生活中不斷落實所學,
時時返照自心,反省檢討,不斷地覺。
如此,道在日用中,
生活就是學習,生活就是修行。


反求諸己

文/普耕精舍大乘解行研經班學員 傳鼎

  古人言:「坐而言不如起而行。」最近,自己對這句話有很深的體悟。

  進到中台道場修習佛法,從初級禪修班一路到大乘解行研經班,每一期都按著規矩上課,也都順利結業。然而,捫心自問,平日並不是很精進,只有在上禪修班時才會到精舍,就如同一個在學校裡只想拿到畢業證書的學生,就這樣過了好幾個寒暑。雖然在禪修班上課時,住持法師總會耳提面命地說:「生活處處是修行,要時時保持如如不動的心,不要被外面的境界影響,而退失道心。」但對自己而言,這只是「佛所說的道理」,至於要如何落實於生活中,卻從來沒有仔細思考過,日子就這樣流逝。

責己厚 身益修

  後來,曾有一段時間領了禪修班副學員長的執事,然而同修對於這件事頗有怨言,因此,在學員升上研經班後,這份執事也就中斷了。自此之後,就只有在上課那一天,才會到精舍。但是,同修還是抱怨,不斷地問禪修班到底何時會結束,為何要一直持續去精舍?為了降低同修的不滿,我把大部分家事攬在身上,也暫時解決了關於這件事的爭執。為何說「暫時」?因為對於要做那麼多的家事,自己也一直心有不滿。幸好,這樣的情況,在最近有了轉變的契機。

  因為父親的離世,自己積極參與精舍的各項活動,在參加梁皇寶懺法會時,讀到懺文中所述:「唯知有我苦,不知有他苦。唯知我求安樂,不知他亦求安樂。」當下體悟到,原來在學習佛法的過程中,自己不但忽略了同修的感受,反而還因為要多做家事,起了瞋心!於是反求諸己,在學佛的道路上,修行人應有的言行舉止是否有做到位?經過深思、反省,明白修行並不是艱深的道理,而是要落實於生活中,從身邊的人開始做起,就如同《大學》所說「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」的道理一般,修行就是從自身、家庭做起,首要之務是先將家庭安頓好,這樣到精舍修行用功,才能得到家人的支持。

覺心生 起而行

  於是,先調整自己的心態,以歡喜心做家事;接下來,找出在家中會讓同修起煩惱的事情,由自己接手來做,如:小孩的管教問題,由我負責;最後,把事情做好的程度,由60分提升到100分,甚至達到120分,多分攤同修的家務。由於這樣的轉變,同修對於我到精舍修行用功,不再抱怨。

  如同開山祖師惟覺安公老和尚曾開示:「修行必須要覺察、覺照。覺,就是先從自己開始覺察,返照自心。一般人都向外看,只看別人,看不到自己的過失……覺察,就是檢討自己的煩惱。先從自己檢討,就是覺察。覺察了以後,還要覺照。有了煩惱,要趕快把它照破。假使能夠時時刻刻覺察、覺照,就是自性佛。」因此,當報名參加一百零八年度五明菩薩班時,自己與同修提及此事,對於需要每二個月回山上課,同修並沒有反彈,於是在修行的道路上,又邁向新的階段。

  學佛的過程中,無法得到家人的支持,是過去所種的因所造成,因此現在更需要在因上努力,未來才能得到好的果。從「知」到能夠「起而行」,才真正是修行的開始。時時刻刻覺察、覺照,是自己要努力的方向,希望能更進一步度化家人及更多人學習佛法,以報答惟覺安公老和尚之法乳深恩。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