先以定動 後以智拔
文/普覺精舍住持 見探法師
唐代大文學家韓愈被貶為潮州刺史,一日造訪大顛寶通禪師,請法云:「弟子平日公事繁忙,對於佛法的簡要大意,乞師一句話指明?」大顛禪師沉默良久,韓愈不知所措。
禪師的侍者乃敲禪床三下。大顛禪師道:「作什麼?」侍者答道:「先以定動,後以智拔。」韓愈當下豁然省悟,云:「和尚門風高峻,弟子於侍者邊得個入處。」
在繁忙社會中,人的步調匆促,網路訊息多變,全球大環境快速變遷,要如何安住自心,當以禪修法門為良方。大顛禪師的佛法大要,已直指現代人處世方略:「先定心,後行慧」。修定,必先以「止」,透過靜坐,降伏妄念心結,並以數息與觀息為主要入門。修慧,必先以「觀」,透過內觀,如四念處觀、慈悲觀,斷除無明煩惱,並深入經藏、聽經聞法,以佛之知見為指引,不斷自我省思。
止觀雙運 轉染為淨
修行就是培養良好的慣性、如:布施、慈悲、發心……等等習慣。然而在過程中,每個人都很想改變自己,但遇外境之時,習氣又不斷現前,佛陀教導四聖諦之「集諦」,對於「思惑」習氣的轉化,必先破除「見惑」,而見惑第一個要點,就是「身見」,眾生皆以色身為實有,面對外在根塵境界,受想行識的作用,一剎那反應到色身,當下就會誤認外在境界為實有,其實念頭已被色身所轉而不自知。
舉例來說,在飛行過程中,由於人體對感知平衡和空間感的限制,使飛行員的感知判斷錯誤,對高度、速度、方向感知都不正確,出現錯覺,即所謂「空間迷向」效應,是導致飛機失事的常見因素。因此飛行員要「抵抗」潛意識虛妄的空間感知,並完全相信儀表所提供的訊息,就必須經過完整的「儀表飛行訓練」,這如同在修行過程中的禪修止觀養成教育。
要解決空間迷向的問題,飛行員必須「不相信感覺,要相信儀表」,不能有一絲猶豫,或者完全拋開自己的認知,相信地面塔台指揮。依止觀來說,就是「內達無我之境,深信佛法之理」、堅住正念或緊跟隨大善知識的正確指引,必能步步趨向光明,達到菩提涅槃的安隱寶所。
定慧等持 隨緣自在
《佛說四十二章經》云:「慎勿信汝意,汝意不可信。」一般人在遭逢種種變化時,內心很容易產生欲望、瞋恚等煩惱,就像「空間迷向」產生的錯覺。此時,就需要學習佛法的知見與禪定,如同飛行員的儀表飛行訓練,並透過不間斷地覺觀練習,生處轉熟,方能逐步轉「染污識」成「清淨智」;當止觀還沒有產生慣性之前,不能有一絲放鬆。
宋朝的文學家、政治家歐陽修曾去河南嵩山遊覽,入一寺院,見一禪師獨自閱經,便上前請益:「古代高僧,臨命終時,皆能預知時至,談笑自若,生死自如,是何原因?」禪師云:「是定慧之力。」又問:「現代之人寥寥無幾,又是什麼原因?」禪師云:「古德念念皆在定慧,臨終哪會散亂?今人念念皆在散亂,臨終安得定慧?」可知定慧等持,方能處世無礙、生死自在。
值此新型冠狀病毒(COVID-19)疫情遍及全球,人心普遍惶惶不安之際,若能在平時養成定慧之力,此時必能安住身心。開山祖師曾開示:「眾生心中就像是一個疫區」,病毒就如同微小的念頭,一即一切,一切皆不離本心。遇此疾疫劫難,該藏則藏,該動則動;心中有數,遇事不慌!以止觀為良藥,內心無毒,一切外毒自然不侵,方能處處隨緣觀自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