忍心不動 障消理明
文/普蓮寺住持 見懺法師
世間人欲成就學業、技能、事業,乃至建功立德,要能忍辱,誠如儒家所言:「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勞其筋骨,餓其體膚,空乏其身,行拂亂其所為,所以動心忍性,曾益其所不能。」修行人想要修正自己的身、口、意,淨化三業,更要修忍辱。忍辱是改變、改善命運,乃至成道最關鍵的第一步;不忍,則念頭一動,隨即牽引身口造業,始終在固有的習氣中輪迴,不能出離苦惱。
落實忍辱 自行化他
所謂忍,即能忍這念心;辱者,是所面對的種種順逆境界。一般人對逆境易起瞋心,遇順境則易生貪心,不論瞋心或貪心,只要念頭一動,本具的清淨心、智慧心就隱沒了;若不知覺察、覺照,任由瞋心、貪心念念相續,心就迷糊了。如同世尊在《楞嚴經》中所示:「取彼土塵,投於淨水,土失留礙,水亡清潔,容貌汩然,名之為濁。」如何回復清淨?「止」,止心不動,如同一杯渾水持續一段時間不動,沙土沉澱,水自能回復清淨。這念心亦如是,若不忍,隨著習氣,六根攀緣六塵,始終杳杳不知歸。這樣想要改過遷善,出離苦惱輪迴,遙遙無期,故古人云:「必有忍,其乃有濟。」
所以一定要禪修,一方面藉由聽經聞法,端正知見,並用功靜坐,修止觀、習禪定。二方面要痛念無始以來的妄想習氣深重,導致今日身心顛倒、苦惱無量,故現在要反省、檢討、修正;苦惱是自己過去無知造作來的,現在既然得遇善知識啟發、得遇正法,有機會改正,若不及時把握,凡夫心力羸弱愚迷,錯過現在,往後恐難遇良善因緣而得覺悟。三方面要勉強自己在日常待人接物上落實忍辱,修正自己的無明煩惱、習氣,則忍能生力用、能生智慧,既能自行亦能化他。
自從聽了開山祖師明示:「修行就是一個忍字。」即把此事放在心上,於發心執事的過程中,若覺得疲累不堪時,便告訴自己:無始以來,就是執著這四大五蘊是我、是真實,愚迷顛倒,造作無量罪障,若以此妄念為真,我乃非隨佛出家的弟子啊!因此,再怎麼累也要把事做完、把經誦完、把那一支香坐完。
忍可於心 障消理明
記得有一年,發心拜萬佛,卻拜到全身痠痛、疲累至極,尤其背上有一個痛點使呼吸不順,覺得應該無法再繼續拜下去了,應該休息了……此時,「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證得……」,世尊的法語自心中生起,於是決定用力把自己撐起來再拜,就在撐起來站定的剎那,背上那個痛點煙消雲散,杳無蹤跡。自此以後,信一切不如意事,都該依佛法所說、依師長所教示,反省檢討、慚愧懺悔自己的顛倒妄想;所求若未遂願,一定是自己業障未消、福慧不足,唯有繼續努力而已。
雖然人人本具如來智慧德相,但吾輩長劫以來,因不覺,積習深重苦惱無量,現今既值遇大善知識啟發、教化、護念,再不痛念昔非,忍住出流這一念,何時能停息苦輪?自己從事上一念忍,一路以忍為用功法門,念頭動了就收回來,終至障消理明,讓自己產生了深切的信心,並將這個體悟用在每個地方。
曾有一位居士說:「師父,我發現法師們都很和合,實在非常讚歎惟覺安公老和尚的教化。」這位居士也因此成為精舍的護法,勸發親朋好友來學佛。人與人相處一定會互相薰習,所以家庭中、團體中,只要有一個人肯學佛、發願如法修忍辱,這個家庭、這個團隊一定能漸漸地成為佛國淨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