欲得淨土 當淨其心──惟覺安公老和尚開示
編輯部整理
修行學佛要了解,一個是心,一個是境。境就是外面的環境,無論是政治因素、國際因素等大環境,乃至於家庭、事業、居住環境……都是屬於外境。無論外面的境界是好、是壞,都是我們當下這念心的作用所產生。
這念心有正面的作用,也有負面的作用。儒家講:「存天理,去人欲」,這個心有天理、也有人欲;戰勝人欲,就能顯出天理,這就屬於良知、屬於正見。以佛法來講,這個心有功德天、也有黑暗天,有佛、也有魔;要戰勝自己的心魔,正見、佛性才會現前。佛性現前、良知現前,就能生起正面的心念;由正面的心念,產生思想、計畫,發之於口、動之於身,就能有正面的回應,就能有光明的世界。相反地,如果心中所起都是負面的念頭,想的都是名利、權勢、財色……這個心就是與黑暗天相應、就是黑暗的世界。
佛法講,「心生則法生」,起一個念頭就有一個境界。這個世界是大眾共同的依報,任何人的起心動念,都會對外境產生影響;所以外面環境的好壞,是我們每一個人共同的責任;因此,當我們面對外境時,要檢討、反省自己,看看自己的心淨不淨?正不正?明不明?平不平?心當中有沒有智慧?真正做到了,整個世界都會安定、都會太平。佛法講:「心淨佛土淨,心安世界安,心平天下平。」這是一個至理名言;我們的心清淨了,外面的世界就會清淨;我們的心安住在善法、安住在中道,世界就會安定。
內息三毒 外境自安
佛法以人為根本,人以心為根本,心以覺悟為根本。人住在世界上,外境是吉祥平安、還是充斥天災人禍,都與我們這念心息息相關,所有一切都是以心為根本,因為一切境界,都是從我們這念心產生出來的。
現在世界上到處都有天災、地變,一般人面對這些境界,只是認為這個世界的環境不好,卻不知道這些災禍,都是由我們的心念所招感。每個人都有貪心、瞋心、癡心,起了一念貪心,就會感水災;起了一念瞋心,就會感火災;起了一念癡心,就會感風災。所以,外面的水災,是我們的貪心所招感而來的;外面的火災、戰爭,是由我們的瞋心所招感;外面的地震、風災、海嘯,是由我們的癡心所招感,這些都是真實的道理。
所謂「心境一如」,外面的境界和我們的心本來就是一個。因此,要想免離災難,就要經常檢討、反省,看看自己心當中有沒有貪心、瞋心、癡心?把心當中貪、瞋、癡這三個不定時炸彈去除了,我們所在的地方就是人間淨土。
覺察覺照 善淨自心
我們心當中有很多煩惱,要把這些渣滓、垃圾去除,可以藉由誦經、持咒、禮懺、打坐、修六波羅蜜、修種種法門來對治;無論在任何境界,都要保持這念心存在,不要迷失;時時刻刻檢討、反省,就像打鐵煉鋼一樣,經過千錘百鍊,把心當中的鐵鏽統統煉掉。
眾生由於執著外面的境界,這個心就隨著外境而轉變,產生種種喜怒哀樂;如果這念心覺悟了,就不會隨外境所轉。明白了這個道理,就要時時覺察、覺照,使這念清淨心時時現前,安住在定慧不二這念心上。所謂「百花叢裡過,片葉不沾身」,「百花叢裡過」,在花花世界中,這一念「知」始終要存在,對於哪個是好、哪個是壞?都知道、都了解;「片葉不沾身」,雖然都知道、都了解;但是看到好的,不起貪愛,看到壞的,不起煩惱。悟到這個道理,就是開悟的人、就契入了中道實相,這就更進一步了。
修行學佛,要在心地上來用功。所有一切法,都不離開我們當下這一念心,這就是佛的智慧、佛的心境。每一個人都希望成佛、成菩薩;我們時時刻刻覺察、覺照、覺悟,使這一念心光明磊落,竟像一面鏡子一樣,不染一點灰塵;竟像一潭止水一樣,沒有一點波浪,就能契入如來境界;能夠做到如此就是菩薩,真正圓滿了就是佛。要想達到這個境界,必須將佛法落實在日常生活上;如果修行離開生活,便很難實踐佛法。佛法告訴我們要淨心、定心,知道要淨心、定心,就是菩薩行;人生朝這個方向去努力,步步都是光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