善調得安樂
文/中台男眾佛教學院研究所一年級 星如法師
現代人享受科學進步、種種好處的同時,也伴隨著某些副作用。訊息爆炸的時代,充斥著許多似是而非的觀念,受其潛移默化,人們在不知不覺中,開始追求欲望的滿足,造作種種不良善的言語、行為,等到察覺時,往往已在受苦,進而產生身心的失調。
其實,佛法就是最好的調劑良方,也是最佳的導航系統,指引出一條安穩的大道,只要我們願意嘗試,必能受益。在資訊充斥,過度動腦,身心動盪不安的時代,禪修靜坐就是一個很好的「定心散、明心丸」,更是入道的要門。其中值得參學的《小止觀》,是隋朝智者大師為其俗家兄長,依照佛法所整理的禪修手冊,不僅適合專修的人,亦適合一般初學者。當中提到靜坐的要領,須先善調五事,分別是調飲食、調睡眠、調身、調息、調心。
所謂「調五事」,飲食、睡眠知量知足,是安定身心的前方便。更進一步,在開始練習靜坐時,調身,學習正確的姿勢,盤腿並端身正坐。調息,令氣息勻稱綿長。調心,練習將心安住在所修的止觀法門上,如佛法云:「制心一處,無事不辦。」一切的根源掌握了,自然能四兩撥千斤,事半功倍。所謂「身要放鬆,不得隨便;心要專注,不得緊張。」持續綿綿密密地用功下去,不夾雜、不間斷,日久功深,漸漸地會發現,得以不被念頭驅使得那麼頻繁,乃至能不理會妄想,能清楚明白地作主,此即是當下受用之處。佛陀時代,馬勝比丘因為威儀庠序,而度了舍利弗尊者;因為身心善調,就能散發出寂靜的法界,進而感化身邊的有緣人,所以修行即是在生活、動靜當中落實。
開山祖師曾說:「我們應該追求一種心靈上的生活。心靈得到滿足,心靈得到平靜,才是我們人生真正的一種幸福、一種財富、一種快樂。」善修止觀法門,放下虛妄的欲望,回歸真心,會發現原來心的寧靜,才是一種真正的快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