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48
 
佛學院園地








覺心觀照

在佛教學院中的每一天,學僧用法、用心、用觀行,
努力在生活中實踐佛陀的教誨,走著佛陀曾走過的心路,
記錄下對心念的觀照;覺心觀照——是一份修行人的作業。

文/中台佛教學院


溫故而知新

中台男眾佛教學院研究所一年級 星真法師

  明教契嵩禪師曰︰「聖賢之學,固非一日之具。日不足,繼之以夜。積之歲月,自然可成。」

  以往的學習態度,都是等到期末考前的溫書假,自己才複習當學期所學的內容。如此經過一次又一次的考試後,現在,才慢慢了解到,考試是一種方便,真正能幫助自己提升與進步的,卻是考試前的複習和準備。

  佛法的教理,不是一年半載、短時間內就可以深入透徹,豈可等到溫書假才加以內化與吸收?即使沒有考試因緣,仍然應該努力學習,溫故而知新。

審慎因地發心

中台女眾佛教學院研究所二年級 見彊法師

  開山祖師曾說:「發菩薩心,修菩薩行,不能著相。」修菩薩行就是要利益眾生,若在當中因起了分別執著的心而受苦,就反其道而行了。例如:發了好心,別人卻不領情;或者做了很多,卻沒有得到回饋。想想,別人的不領情,並不妨礙自己的發心;做了很多,應功德歸三寶,而不是求自己的名聞利養。

  發菩薩心是為了成佛的願,以願導行。自己應審察因地發心是否正確,而非執著事相上的果報,心不清淨就非菩薩本懷。

不捨一善

中台女眾佛教學院研究所二年級 見鎬法師

  上課之前去架房,看見地上有水;出架房前心想,快要上課了,今天又有小考,就放下,不理會它吧!走出架房時,心念又起,如果不清除地上的水,恐怕他人會有不便或危險。既然看到了,就是自己應該做的事情,於是就拿吸水拖把欲拖地,卻發現拖把的海綿是乾的,無法使用。自己定下心,耐心地將海綿打濕,然後擦乾地面的水。

  生活中,經常在對境之時,必須面臨種種抉擇;決定利他的過程中,亦有種種考驗。但是透過不斷地練習,恆起利他之念,恆行利他之事,如此當面臨抉擇之時,才能心無掛礙地隨緣盡分,任運六度行門。因此自勉,要把握種種因緣,從中培養利他之身口意。不捨一善,而又不執一善。

啟動覺性

中台女眾佛教學院大學部三年級  見甸法師

  「不念舊惡,不憎惡人。」以前發生過的事情早已經過去,但是當再度遇到當事人,種子就會現行。反省檢討,是因為只是暫時伏下,並沒有放下,才會遇緣而發。

  今日決定改變習氣,當再度遇到當事人時,只針對當下的事情,談話時保持中立,沒有惡念,也沒有煩躁。就如同開車,一方面要踩油門讓車前進,同時腳也要隨時輕放在煞車踏板,以防突發狀況。每日早上眼一睜,開始一日作息的同時,也要覺察覺性是否存在。

  時時啟動覺性,就是放下的最好法門。
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