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50

 

 

科技與生活






人工智慧與相關新興科技的關係
文/普泉精舍護法會副會長、淡江大學資訊工程學系教授 洪文斌(傳承)


圖一:人工智慧與相關科技的關係圖

  這一波的人工智慧(AI),其特點就是機器學習,透過大量的資料與學習演算法,自動分析歸納,以學習其內在的知識結構,進而對新的資料得到合理的推論或預測。尤其在影像和語音方面,深度學習都有極佳的成果,甚至超越人類的表現,使得AI開始跨進到我們的生活之中。以下介紹一些與AI緊密相關的科技,簡介其原理,以釐清它們與AI之間的關係,如圖一所示。

物聯網

  目前的網際網路(Internet,大陸譯為互聯網)非常發達,常見的網路架構為主從式(Client-Server Model),而其最出色的應用就是全球資訊網(World Wide Web,WWW),透過瀏覽器(即客戶端Client),連接到各個網站(即伺服器端Server),我們即可遨遊整個網路世界。此時,伺服器可對客戶端的網頁瀏覽行為記錄下來,進行分析,進而推薦相關網頁,如YouTube網站。若是在公路、鐵路、橋梁,乃至家電、手錶等物體上,加上感測器與通訊晶片,將所感測的資訊經由網路,傳回到伺服器,以進行遠端監控,就構成所謂的物聯網(Internet of Things,IoT),萬物相連,方便訊息傳遞與管理。伺服器端即可進行資料分析,以達到即時監控的目的,例如:交通運輸、物流管理、健康照護等。此資料分析,若用到AI的相關技術,即可達到智能化的管理,例如:智慧型運輸系統(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)、智慧城市(Smart City)等。

資料探勘

  因應資料庫中日益龐大的資料,無法再使用傳統人工方式來有效分析,於是資料探勘(Data Mining)的研究便應運而生。它使用機器學習、統計分析,與資料庫系統等相關技術,自動或半自動地從大量資料中,探索發掘出隱藏在其背後的有用資訊。簡單地說,資料探勘就是將資料轉化為知識(Knowledge)的技術。資料探勘常見的任務有分類、聚類、迴歸、匯總、關聯規則、異常檢測,以及時間序列分析等。由此可見,資料探勘與AI的關係非常緊密,因此有很多人將資料探勘的研究也歸入AI的領域。

大數據

  隨著資料的蒐集愈來愈方便,資料的來源愈來愈多元化,傳統資料庫系統已無法負荷,於是就有大數據(Big Data)研究的出現。大數據有三個基本特性:一、數據量大(Volumn),二、成長速度快(Velocity),三、多樣性(Variety)。例如:每天產生1 TB(TB是Tera Bytes的縮寫,有 2 40 ≈ 10 12 位元組)的資料量,資料包含文字、圖形、聲音、影像,乃至影片等多樣性。有人又添加了兩個特性:真實性(Veracity)與價值(Value),形成所謂的3V、4V或5V。分析大數據的步驟(取得、儲存、分析,和視覺化)與處理傳統的資料庫相同,差別在於所使用的工具不同。例如:使用Google表單取得資料,透過分散式的Hadoop技術儲存資料,再使用MapReduce和Spark等工具分析,最後利用Tableau軟體將數據視覺化。其中的分析,仍以資料探勘的技術為主。所以,大數據與AI的關係非常緊密。

雲端計算

  雲端計算(Cloud Computing)的「雲」指的就是網路(上的伺服器),就是將電腦硬體與軟體,以及個人資料放在網路上,所有的資料處理都在網路上進行。而使用者,只要透過簡單的設備(例如:手機、平板或電腦)上網,即可取得其結果。雲端計算的服務模式有三種,如表一所示。常見的Gmail收發電子郵件服務,即是雲端計算的一例,透過瀏覽器,即可取得電子郵件,使用者不知道儲存郵件資料的伺服器在網路的什麼地方(真是「雲深不知處」),只要可以連上網路,即可使用,這就是雲端計算的特點。若是資料量巨大,或是分析資料所需要的計算量很大,一般的伺服器無法有效處理,就可以利用雲端計算服務,若再搭配AI的應用軟體來進行資料分析,即可構成AI的應用。

表一:雲端計算服務模式

機器人

  我們常看到工廠裡的機器手臂,負責如焊接或零件組裝等工作,其實就是機器人(Robot)的一種,稱為工業型機器人。近年來,隨著物流、零售、餐飲,和醫療保健的興起,用來協助人類的各種專業型的服務機器人也逐漸盛行。大多數服務機器人皆有移動能力。例如:倉儲機器人負責尋找所需物品,或是將物品自動歸位。除此之外,還有居家清潔機器人,負責吸塵、掃地、割草,和清洗窗戶等工作,透過感測器作出適切的路徑規劃;教育學習機器人,內儲特定學科的知識,以互動方式,輔助學童的學習;聊天機器人(Chatbot),可以和人用自然語言(如中文或英文等)交談互動,可用於導覽與查詢,在機場和銀行經常可以看到他們的身影。我們可以了解這些機器人的背後,一定隱藏著某些AI的程式在運作。

工業4.0

  隨著時代的進步,少量多樣、變化快速的產品需求日益增加,傳統量產模式已逐漸不符所需。因此有工業4.0(Industry 4.0,也稱為第四次工業革命)的提出,重點在於智慧製造,從產品開發測試、業務、採購、生產智慧化與模組化、銷售,與客服等,將物聯網、數位化工廠、雲端服務、通訊等技術緊密地結合在一起,創造新的製造模式。將生產方式轉為高度客製化、智慧化與服務化的商業模式,可以快速製造少量多樣的產品,以因應快速變化的市場需求。更進一步,可以利用大數據分析,優化所有生產環節,提升生產力與品質,以增加競爭力與服務品質。

5G

  近年來發展迅速的5G通訊,其實就是行動通訊(Mobile Communication)第五代(Fifth Generation, 5G)技術的簡稱。相較於目前手機普遍使用的4G通訊,5G網路的主要優點在於資料傳輸速率比4G網路快50~100倍,最高可達10Gbps(Gbps是Giga bits per second的縮寫,即每秒 2 30 ≈ 10 9 位元)。另一個優點是較低的網路延遲,亦即更快的回應時間,低於1毫秒(10 -3 秒),而4G為30~70 毫秒。如此的低延遲與高傳輸頻寬,打造一個可靠的網路環境,使得物聯網萬物相連的目標更容易實現。若再加上AI與雲端的高速運算,猶如一台快速的智慧型電腦在身邊,很多過去因網路因素而無法實現的應用,就可以得到充分的發揮,例如自駕車、車聯網、智慧工廠、運輸、醫院、港口、都市,和遠程醫療等。更進一步,若萬物連網,則所產生海量數據,現在是送往雲端分析,為加速資訊處理效率,未來會在蒐集資料的裝置上加上所謂的邊緣計算(Edge Computing),將海量資料先在裝置上過濾、處理,需要時再送往雲端,以取得較快的即時性反應,適合更多的應用。

結論

  綜上所述,AI近幾年來得以興起,實因眾多因緣具足,物聯網、資料探勘、大數據、雲端服務、工業4.0,和5G等相關技術的成熟,彼此互相緊密地結合在一起,才讓AI得以發揮所能,一展長才。企業家林百里曾舉出一個妙喻,說明了AI與這些相關技術的關係。他說:AI是飛行員,引領方向;5G是引擎,帶動飛機起飛;而雲端產業則是飛機的機身,用以承載這些產業所需的內容;至於乘客,則由IoT物聯網來扮演,以創造有益於人類的應用。這些都再再印證了佛法所說的「緣聚則生」的道理。誠然也!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