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98
 
本期主题:持戒以护心 成就菩提道







菩提涅槃,戒为基石,
透过受戒、持戒,净化三业,
修德有功,性德开显,心中一片尽光明。
但持净戒,摄心正念,无量功德因而生,菩提道果自圆成。


谨持戒 尽本分

文/见恰法师


  结夏,依律举行僧众受筹法会,千人进班,一排排依序就位,却安静得连脚步声都轻不可闻;忆起受三坛大戒时,每日行于寮区与戒坛的途中,不论何时,戒子也是这般安静,这都是因为对戒的敬慎心,由内而外显发出来的威仪。

除热恼 得清凉

  提到戒律,一般人或认为是束缚、是压力,抑或是自由的反义词。然而事实却恰恰相反。戒,是佛陀的大慈悲,为使众生免于造业受苦而宣说。戒,也是正顺解脱之本,依戒能得解脱,依戒而能远离热恼,得到清凉;能持戒,才有真正的自由。

  古德云:「非规矩不能定方圆,非准绳不能正曲直。」比喻行事需要有标准、原则,否则大众无法遵循。例如:马路上的红绿灯,只要大众遵循交通号志,不论行人或驾驶,都能安心、放心前行。又如:排队候车,让下车的旅客先行,然后依序上车,所以高铁从进站、停稳到离站,能在短短的三分钟内完成。生活中,规矩、法则提供安稳的生活秩序与环境;而佛陀制戒,不仅能让持戒者在因上防非止恶,免于堕落三涂,更因持戒,清净身口意三业,达到究竟解脱,这才是真正的自由。

了生死 戒为本

  《楞严经》云:「修行三决定义,所谓摄心为戒,因戒生定,因定发慧,是则名为三无漏学。」由此可知,修行要能成就,不仅要成就定慧,更当以戒为体,时时刻刻保持三业清净,方能与菩提心相应;反之,若不持戒,纵有多智、禅定现前,如蒸沙石欲其成饭,终不可得,无法究竟解脱。因此,欲了生脱死,必以持戒为首要大事。

  唐朝时,六祖大师的弟子玄策禅师游方至河朔(今黄河中下游以北地区),造访智隍禅师。当时智隍禅师正在禅坐,玄策禅师问:「汝在此作什么?」智隍禅师回答:「入定。」玄策禅师再问:「汝云入定,为有心入耶?无心入耶?若无心入者,一切无情草木瓦石,应合得定;若有心入者,一切有情含识之流,亦应得定。」智隍禅师答:「我正入定时,不见有有无之心。」玄策禅师云:「不见有有无之心,即是常定,何有出入?若有出入,即非大定。」

  「若有出入,即非大定。」持戒亦如是,不论是从最初的「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自净其意,是诸佛教。」乃至根本的五戒、八关斋戒,到沙弥十戒、比丘戒、比丘尼戒,进而至菩萨戒,由初发心持戒,进一步时时具足三千威仪、八万细行,甚而行持三聚净戒,最后皆应回归到本自具足的清净自性—一心戒体,才能究竟圆满三无漏学。

  持戒,是行者的本分事,应当敬慎行之;一切万法不离自心,都是自性的作用。明白这念心性,才是真正的戒定慧法。因此,衲子当「守心城,奉戒律,日夜思之,朝夕行之,行无越思,思无越行」,于二六时中觉察、觉照,收摄身心,安住正念,亦如《佛遗教经》云:「若摄心者,心则在定,心在定故,能知世间生灭法相。」从摄心开始,成就戒定慧三无漏学,圆满修行。



单元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