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
台 山 月 刊 302 期 |
|
本期主題:用佛法點亮心光──青年禪修教育 |
|
禪修教育的中道智慧文/全國大專青年禪學會執行長、普觀精舍住持 見燭法師 青年學子在當今社會中,必須面對快速變化的環境、複雜的心理反應,常為了追求目標,產生強烈的得失而迷失方向。如何在成長過程保持內心的祥和與寧靜,成為現代教育的重要課題。透過禪修「覺」的教育,引領青年找回本具清淨心,認識真實的自己,建立正信,內心就能充滿安定與幸福。 不落兩邊中道智 一直以來,許多人認為嚴格要求才是訓練人才的方法,以威權教育方式來符合家長期待,認為施壓才能激發潛能,給青年帶來恐懼及壓力。因此許多青少年在成長中產生走極端的想法,或者上了大學就不再被管束,產生自我放逐的消極心態。 另一種極端則是「愛的教育」,認為給予愛才能滋養成長中的青少年,只知柔軟對待,缺乏引導面對問題的方法。結果造成新一代人缺乏尊重及同理心,或不堪一擊、無法面對壓力等問題,進而產生失去人生目標而直接躺平的想法。 許多父母師長遊走在「威權教育」與「愛的教育」兩邊,感到不知所措。愛孩子卻又不知怎麼幫孩子,強烈的得失心,造成家庭的煩惱、影響著社會的發展。禪修教育則提供中道的智慧,是不落兩邊的教育,非威權逼迫,也非一味忍讓給愛;而是讓青年學子透過聽聞佛法,端正知見,從覺察自心入手,不再向外盲目追求,陷入無止盡的惡性比較中。配合修觀行覺照煩惱,找到隨時可用的自救方法,穩定身心,不再走向極端。若可在佛學社擔任幹部或到精舍發心執事,就能提前學習與人相處,培養自利利他的菩薩發心,擴大眼界和心量,增強穩定的人格。透過認識覺性,學會覺察覺照,找到心的領航線,走向和諧、覺悟的中道智慧。 安身立命心航線 年輕人的心靈純真,沒有過度的複雜與包袱,在聽聞佛法後清淨心容易現前。從兒童班的小學生,到大學的青年,只要具足善緣,原來躁動不安的心,都能透過聽經聞法,安定自心,有效地轉化煩惱。即使在一堂課當中,也能看出明顯的變化。 時下許多父母只重視子女的考試成績、各類才藝競賽,往往忽略免費的禪修課程。有些小朋友很有善根及影響力,會要求父母帶他來兒童班,禪修課程不中斷地薰修,因此在專注力和領悟力上,產生明顯進步,變得更懂事更穩定。或者父母在停止帶子女上禪修課後,又產生煩惱,只好再回禪修班重新薰修,獲得穩定與平靜。曾有位國中生主動表達,會在下課後來精舍上禪修課,是因他渴望獲得寧靜與安定。 幼小年輕的心靈往往更需要在安穩的身心狀態中成長,「人人本具佛性」,年輕人更容易與佛法相應,從禪修教育中就能看到立竿見影的功效。全台灣各地皆有精舍提供社會大眾免費禪修,各年齡層都有合適的課程可以參加,無疑是社會最寶貴的資產。若能引領青年學子把握成長階段到精舍禪修,或在大專院校尋找中台所屬的佛學社團學習,真正是培育下一代走向光明人生的最好方法。 覺性平等,覺悟的智慧不在年紀大小,所謂「不在年高在性靈」。師長若能一起禪修,則能理解,珍惜並尊重成長中年輕的心靈,比注重眼前課業更為重要,在覺的教育中與子女一起成長,以清淨的覺性、正確的知見作為人生的基石。青年學子若能在安穩的心性中學習成長,則能進一步領悟利人利己的平等心,進入社會後不論在任何領域,都能自信地發揮創造而不迷失,帶動家庭社會趨向光明幸福,成為一位「靜也靜得,動也動得」,能動能靜,活潑自信的青年,在自性清淨心中認識自己,找到安身立命的心航線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