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
台 山 月 刊 302 期 |
|
本期主題:用佛法點亮心光──青年禪修教育 |
|
轉煩惱為菩提文/全國大專青年禪學會總會諮詢委員 法慈 國小六年級時,老師潛移默化地教導我們敬慈和真,種下了反思與認真負責的種子。到了大學,因老師邀請而加入佛學社,開啟了每週一次思考生命重要議題、認識及貼近自己的歷程。當時僅在社課中進行反思,但生活中鮮少主動反省,也常因瑣事、不如意而起煩惱。接著參加禪學會的活動,體認到學佛便是面對內心、解脫煩惱的方法,幫助自他離苦得樂。 直到大三,終於與佛學社朋友同行到精舍上禪修班,從靜坐到聆聽師父的開示,課程結構完整,能有系統地從最核心、基本的佛法開始學習。了解到所有眾生都有佛性,不需向外求,只要向內照,透過修行幫助自他。過往的自己較抑鬱,學佛後了解到人生是苦,要靠個人心念、修行來離苦得樂,猶如當頭棒喝,給我很大的信心;因緣果報之理,讓我不再困擾於是否被看見,因為「everything counts」,每個努力、善念都counts,每個懶散怠惰、惡念也counts,重要的是能否問心無愧,如蘇格拉底說「按照你所知最善的方式去生活」,中台四箴行「敬、慈、和、真」就是很棒的判斷標準。世間各種境界,佛法皆能應對,如:意識到層出不窮的煩惱,總想逃避,但壓抑或視而不見,只會壓力更大;透過學習「五利使、五鈍使」的道理,讓我有清晰的參考架構,能分析自己的煩惱,深入認識它的種類、來源,了解困擾及害怕的原因、卡住及矛盾的點為何。真心覺得佛法能透徹解析一生面臨的難題,實在很了不起,幫助了憂鬱、焦慮的我,讓我意識到人生就是一場修行,透過覺察,解脫慣性輪迴,讓我自我賦能,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課題,上輩子還沒克服的,這輩子繼續努力,這輩子沒克服的,下輩子繼續,生生世世認真修行,直到解脫煩惱。 如何接引更多年輕人學佛?以四攝法「布施、愛語、利行、同事」理解對方及提供方法,分享佛法以人為本的智慧。回想初任佛學社社長時,常無法自在地邀請朋友學佛;現在透過聞思修滾動式修正習氣,並持續禪修、與道友切磋,更能自信地推薦朋友認識佛法。期待自己透過福德、教理、禪定的實踐,讓自己、周遭的人端正知見觀念,過得更自在;進一步期許以願力、影響力利益更多人,燈燈相傳,讓大家都能過得更好。老和尚曾說:這個世界是大眾共同的依報,任何人的起心動念,都會對外境產生影響。期待透過每個人修行、安定自心,讓世界呈現更美麗的樣貌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