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
台 山 月 刊 302 期 |
|
本期主题:用佛法点亮心光──青年禅修教育 |
|
学佛,提升光明自我文/全国大专青年禅学会美工文宣组 法蕴 升大学前的暑假,母亲带我回山皈依,当时没想过自己和佛法的缘分可以延续至今。家中虽佛、道皆有接触,但国、高中皆是就读严谨的天主教学校,后来到北部念大学,头一年又几乎不曾去精舍。究竟是什么因缘,让我能在中智社和大专青年禅学会发心,令生命沐浴在佛法光明中? 大二开学前,我向母亲说希望在北部也能接触佛法,她便高兴地联系认识的师兄。原本打算偶尔去精舍礼佛或上初级禅修班,结果师兄提到大学内就有中台的社团──中智社,这样既能听闻师父开示,又能认识校内同路人,便欢欢喜喜地参加了。 回想这段因缘,还是觉得不可思议。先是中智社社课时间完全没有冲突到课表,再来是到普观精舍参加迎新活动后,进入了全国大专青年禅学会,与其中的同学相谈甚欢,便一直参与到现在。看似自然的事,在过去并不容易。现在在中智社、禅学会、精舍,我没有害怕的感觉。以前的烦恼多来自对自己的怀疑与批判,这些念头时常牵绊着我,让身心难以自在,虽有佛法引导,却因苦于无法改变,而又起烦恼。一日与师父小参,师父慈悲地说:「人的成长没有那么快。」记得最深刻的这句话,看似简单明了,自己却花了好长时间才在生命中体现。 常有人提到现今社会步调快、科技日新月异、社群媒体发达,让人愈来愈难静下心来,这让我想到参加「佛学研究与 AI」讲座的经验。其中一位文学院里对佛学颇有涉略的语言学教授讲者,提到很多人对AI的快速发展感到担心、焦虑,但其实这是厘清人类思绪的机会,给AI资料的同时,我们也必须思考该给出什么样的资讯;这样的思惟和转念,我认为同样适用于静心,正因步调快,才显得慢的重要。与其关注外在的环境因素,不如把心收摄回来,运用智慧来平衡生命中的快与慢。 这份智慧是什么?我似乎在这次的学界禅七中看到了答案。如同主七大和尚提到的「静则一念不生,动则万善圆彰」,生活是一个更大的禅堂,如何时时照顾好自己的心念,是一门需要不断精进的功课。「学佛道者,学自己也;学自己者,忘自己也。」学习禅修这条路,是直面自己,提升生命品质的机会。解七时,法蕴深深体会到了何谓「为有源头活水来」,真心觉得当下自己的心和那天的天空一样,阳光普照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