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
台 山 月 刊 302 期 |
|
本期主題:用佛法點亮心光──青年禪修教育 |
|
學佛,提升光明自我文/全國大專青年禪學會美工文宣組 法蘊 升大學前的暑假,母親帶我回山皈依,當時沒想過自己和佛法的緣分可以延續至今。家中雖佛、道皆有接觸,但國、高中皆是就讀嚴謹的天主教學校,後來到北部念大學,頭一年又幾乎不曾去精舍。究竟是什麼因緣,讓我能在中智社和大專青年禪學會發心,令生命沐浴在佛法光明中? 大二開學前,我向母親說希望在北部也能接觸佛法,她便高興地聯繫認識的師兄。原本打算偶爾去精舍禮佛或上初級禪修班,結果師兄提到大學內就有中台的社團──中智社,這樣既能聽聞師父開示,又能認識校內同路人,便歡歡喜喜地參加了。 回想這段因緣,還是覺得不可思議。先是中智社社課時間完全沒有衝突到課表,再來是到普觀精舍參加迎新活動後,進入了全國大專青年禪學會,與其中的同學相談甚歡,便一直參與到現在。看似自然的事,在過去並不容易。現在在中智社、禪學會、精舍,我沒有害怕的感覺。以前的煩惱多來自對自己的懷疑與批判,這些念頭時常牽絆著我,讓身心難以自在,雖有佛法引導,卻因苦於無法改變,而又起煩惱。一日與師父小參,師父慈悲地說:「人的成長沒有那麼快。」記得最深刻的這句話,看似簡單明瞭,自己卻花了好長時間才在生命中體現。 常有人提到現今社會步調快、科技日新月異、社群媒體發達,讓人愈來愈難靜下心來,這讓我想到參加「佛學研究與 AI」講座的經驗。其中一位文學院裡對佛學頗有涉略的語言學教授講者,提到很多人對AI的快速發展感到擔心、焦慮,但其實這是釐清人類思緒的機會,給AI資料的同時,我們也必須思考該給出什麼樣的資訊;這樣的思惟和轉念,我認為同樣適用於靜心,正因步調快,才顯得慢的重要。與其關注外在的環境因素,不如把心收攝回來,運用智慧來平衡生命中的快與慢。 這份智慧是什麼?我似乎在這次的學界禪七中看到了答案。如同主七大和尚提到的「靜則一念不生,動則萬善圓彰」,生活是一個更大的禪堂,如何時時照顧好自己的心念,是一門需要不斷精進的功課。「學佛道者,學自己也;學自己者,忘自己也。」學習禪修這條路,是直面自己,提升生命品質的機會。解七時,法蘊深深體會到了何謂「為有源頭活水來」,真心覺得當下自己的心和那天的天空一樣,陽光普照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