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
台 山 月 刊 302 期 |
|
本期主題:用佛法點亮心光──青年禪修教育 |
|
心的方向,回家的路文/普親精舍護法會青年推廣組秘書 傳潤 小學二年級暑假,踏上人生首次離家的旅程,與妹妹參加五天四夜的「小星辰」禪修營。初抵中台,入目皆是歡欣熱鬧的場景,伴隨輕快的樂聲迎接我們。一系列的課程與活動中,我發現營隊不僅有趣,更帶來許多豐富的學習體驗。有一年的「無盡燈之夜」,偏巧細雨綿綿,「今年的煙火怕是放不成了吧?」念頭閃過之際,只見營主任帶領大眾齊聲唱誦「六字大明咒」,不久,雨竟神奇地停了,繽紛煙火隨即綻放在夜空中,眾人雀躍歡呼,這一刻,我首次體驗到佛法的不可思議。年復一年,暑假成為我最期待的時光,意味著又能報名「小星辰」。在營隊的薰陶中,銘記老和尚教誨的「中台四箴行」,這一切,便是與佛法結緣的開端。 上高中後,一部《生命的吶喊》影片觸動了我,讓我不忍再傷害動物,毅然開始茹素。儘管家中長輩反對,我仍堅持,深知這是培養慈悲的第一步。老和尚「不忍眾生苦,不忍聖教衰」的精神深深感動了我,使我發願學習他的慈悲,願身邊的人離苦得樂,讓佛法廣為流傳。進入大學後,我努力創造諸多因緣,在師父與同學的協助下,成功成立佛學社,使佛法走入校園,讓更多同學有機會在忙碌的大學生涯裡,也能感受佛法的滋潤。 某次星燈營,我邀請許多同學參與,營主任以淺顯易懂的方式開示,使大家對佛法產生更深的認識,也學習到「三門」智慧:慈悲門──我能為你做什麼?平等門──穿上別人的鞋子走路(換位思考)。智慧門──看見壞事中的好事,與好事中的壞事。 菩提心以大悲心為體,慈悲乃學佛的重要根基。在校園中,看到同學陷入低潮困境時,常想:「我能為你做什麼?」盼能成為一根浮木,使他們在漂泊之途仍有依靠。處理社團事務時,難免與幹部意見不同,我學著從對方的角度思考,明瞭凡事皆有正反兩面,不再固執己見,社團運作便更為和合。面對自身煩惱,提醒自己「看見壞事中的好事」;好事來臨,亦勿忘「看見好事中的壞事」,避免樂極生悲。 經由創立社團及邀約同學,更深刻體會:分享就是最好的學習。因為山上活動與社團課程,讓我從無法主宰心念,逐漸走向覺察、覺照。孩童時期的靜坐訓練,也使我在課業上常能事半功倍。當煩惱來襲,先讓自己靜下心,不再任情緒牽引。這,正是我在學佛路上所獲得的最大恩惠,也是陪伴我成長最珍貴的資糧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