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
台 山 月 刊 302 期 |
|
本期主题:用佛法点亮心光──青年禅修教育 |
|
灯塔下的心灵航程文/普亲精舍研经禅修班学员 传启 人生旅途宛如波涛汹涌的画卷,随因缘起伏交织、流转不息。佛法如灯塔,为每段坎坷带来指引,将困境化作成长的阶梯。学佛,始于大学时期的社团博览会上,一缕香烟引领我步入佛学社,得遇老和尚的教诲,如涓涓细流润泽我心,开启佛法修学之门。 中台四箴行──「对上以敬,对下以慈,对人以和,对事以真」,犹如明镜,映照自身不足,指引改过的方向,我特意写下置于案头,做为日常警惕,每当面对挑战,便观照是否落实?「对上以敬」,无论老师的严格教导,或前辈的循循善诱,都是增长智慧的机缘。恭敬心让人专注学习,也开启信任的桥梁,印证「敬人者,人恒敬之」之理。这份恭敬并非表面礼节,而是消弭我执,培养谦逊的关键。团体合作中,「对下以慈、对人以和」体现了待人之道,帮助我们悉心解答学弟妹的疑惑、和气融洽地与同侪共事。慈心与和善拉近人际距离,也培养了信任与尊重。而「对事以真」是一种对人生不敷衍的态度,再艰难的挑战,都要以真诚与踏实的心去面对。感谢老和尚的四箴行,让我体会并践行菩萨「自利利他」的精神。 静坐带来「定」的力量,使杂念渐渐平息。师父开示:透过静坐能契悟佛之心,就是这念清楚明白的觉性。修习七周缘慈与数息观,杂念喧嚣逐渐收摄,化为清明觉醒。自此,我养成随时观照自心的习惯,每当见解不合或遭遇艰难而烦恼生起,便是检验修行的时刻。禅修让我学会以清净慈悲之心应对境界,不仅于静中养成,更在动中磨炼,日积月累,落实「佛法生活化」。 初闻「四大皆空」,误认为虚无主义,既然一切皆无,人生何必努力?后来聆听开示,才恍然惊悟:无常并非消极,而是转变与觉醒的契机;空并非否定存在,而是提醒要珍惜当下并精进不懈。正因无常,更要把握因缘积极行善而不执着,如《金刚经》言「应无所住,而生其心」。 佛法的智慧使人能从容应对人生波澜,再剧烈的挑战,也能藉自制力、觉察力、灵活力、中道力将生命稳稳承载。感恩中台菩萨道场提供学佛的机会,让我深刻体会到,修行不仅止于自我提升,更须慈悲度化他人,使更多人受益。学佛非一蹴可几,而是涓滴积累的长程努力。期盼这份心得化作更多人前行的明灯,照亮每一颗迷茫的心灵,为彼此的成佛之道注入温暖的力量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