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
台 山 月 刊 302 期 |
|
本期主題:用佛法點亮心光──青年禪修教育 |
|
燈塔下的心靈航程文/普親精舍研經禪修班學員 傳啟 人生旅途宛如波濤洶湧的畫卷,隨因緣起伏交織、流轉不息。佛法如燈塔,為每段坎坷帶來指引,將困境化作成長的階梯。學佛,始於大學時期的社團博覽會上,一縷香煙引領我步入佛學社,得遇老和尚的教誨,如涓涓細流潤澤我心,開啟佛法修學之門。 中台四箴行──「對上以敬,對下以慈,對人以和,對事以真」,猶如明鏡,映照自身不足,指引改過的方向,我特意寫下置於案頭,做為日常警惕,每當面對挑戰,便觀照是否落實?「對上以敬」,無論老師的嚴格教導,或前輩的循循善誘,都是增長智慧的機緣。恭敬心讓人專注學習,也開啟信任的橋梁,印證「敬人者,人恆敬之」之理。這份恭敬並非表面禮節,而是消弭我執,培養謙遜的關鍵。團體合作中,「對下以慈、對人以和」體現了待人之道,幫助我們悉心解答學弟妹的疑惑、和氣融洽地與同儕共事。慈心與和善拉近人際距離,也培養了信任與尊重。而「對事以真」是一種對人生不敷衍的態度,再艱難的挑戰,都要以真誠與踏實的心去面對。感謝老和尚的四箴行,讓我體會並踐行菩薩「自利利他」的精神。 靜坐帶來「定」的力量,使雜念漸漸平息。師父開示:透過靜坐能契悟佛之心,就是這念清楚明白的覺性。修習七周緣慈與數息觀,雜念喧囂逐漸收攝,化為清明覺醒。自此,我養成隨時觀照自心的習慣,每當見解不合或遭遇艱難而煩惱生起,便是檢驗修行的時刻。禪修讓我學會以清淨慈悲之心應對境界,不僅於靜中養成,更在動中磨鍊,日積月累,落實「佛法生活化」。 初聞「四大皆空」,誤認為虛無主義,既然一切皆無,人生何必努力?後來聆聽開示,才恍然驚悟:無常並非消極,而是轉變與覺醒的契機;空並非否定存在,而是提醒要珍惜當下並精進不懈。正因無常,更要把握因緣積極行善而不執著,如《金剛經》言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」。 佛法的智慧使人能從容應對人生波瀾,再劇烈的挑戰,也能藉自制力、覺察力、靈活力、中道力將生命穩穩承載。感恩中台菩薩道場提供學佛的機會,讓我深刻體會到,修行不僅止於自我提升,更須慈悲度化他人,使更多人受益。學佛非一蹴可幾,而是涓滴積累的長程努力。期盼這份心得化作更多人前行的明燈,照亮每一顆迷茫的心靈,為彼此的成佛之道注入溫暖的力量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