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03
 
本期主題:廣修福慧菩薩行







論云:「欲成佛道,凡有二門:一者福德,二者智慧。」
菩薩行者,於日用中勤修萬善,培植福德;
返照自心,增長智慧;
自利利他,福慧廣積,一步一腳印,邁向成佛之道。


廣修福慧增善緣

文/香港普廣精舍研經禪修班學員 法音


  《佛說四十二章經》中〈舉難勸修〉一章,佛陀舉出修行人會面臨的二十種困境。弟子有幸能親近精舍聽經聞法,也有機會參與義工工作,正因如此,接觸到很多善知識,得以學習以中台心法去面對困難、突破困境。

觀空返照 三環一體

  在升上中級禪修班後,開始參與精舍義工事務。最初每週一次在機動組發心,負責清洗架房、整理禪堂。過程中有資深義工帶領,時間也很彈性,因此沒有感受到壓力或負擔。直到後來開始學習學長、照客、活動、司儀等不同執事,隨著出坡時間增多,接觸的人事物廣了,「煩惱」似乎也多了起來。有一次請教一位資深義工:「當那麼多的事接踵而至,如何平衡與處理呢?」師兄分享:「可以思惟課堂上所教的『空性』之理,就會發現『煩惱』也不是實在的。」當下,回想起精舍上半年同時籌備幾個大型活動,當時大家都感覺難關重重,但當所有活動一一圓滿,再回顧那時的困難,的確也像夢境一般過去了。

  又有一次,一位師兄與我分享住持大和尚在精舍二十週年慶的開示:「在出坡作務中,如果起了『煩惱』,就是『三環一體』中有缺少,要反思是不是缺少『禪定』、缺少『智慧』去看清事物的本質,落到兩邊去了?」原來,在出坡修福報的同時,也要記得時時檢視心中有沒有具足三環一體。

  還記得初初擔任司儀時,師父提示過弟子聲音「太硬」,可以放「柔軟」。當時並未能領略到「柔軟」的意思,以為只要將聲音放輕就好。直到後來回山參加禪七,坐到近似「好香」,在身心自在的那一刻,才體會到──「柔軟」不是用力控制而有的,反而是與空性的體悟更相關。如果能體會到「我」是「假有」,和一切事物的本質都是「緣起性空」時,就會放下那緊抓因緣的「強硬」,或是自我中心的「我執」,當心量廣大了,人自然就會變得「柔軟」。

善觀因緣 廣結善緣

  禪七圓滿後,再回來擔任司儀,聲音的確柔和不少。住持法師又進一步指導:「『柔軟』也不是『柔弱』,聲音依然要有『正氣』、要有『骨頭』。總之,不要落兩邊,要契合中道實相。」這讓弟子進一步體會到:「菩薩心」並非軟弱,菩薩能善觀因緣,做出最符合當下因緣的布施與供養。正如住持大和尚曾開示的「佛法是不二法門。行菩薩道時,要隨順因緣,如水一般柔軟,倒入不同容器就有不同的呈現;如同菩薩,需要和顏悅色時就示現和顏悅色,需要怒目金剛時也能怒目金剛。」菩薩的柔軟自在,是因為多生廣修福慧,所以能自如地運用「假觀善」與大眾結善緣、結歡喜緣。

  感恩老和尚創建中台禪寺並設立海外分院,讓弟子有幸能在道場接觸到眾多善知識,無論是師父的指導,抑或是師兄弟們的分享,都有助於弟子轉化煩惱,效法菩薩的悲智雙運。在更大的「生活道場」中,在更多的順逆因緣中,弟子亦會謹記師父們的教導──用功要如「千尺絲綸直下垂」般往下深入,不停留在表面修行;要修禪定,以避免「一波才動萬波隨」。當面對生活種種「痠痛麻脹」的境界時,要能如「夜靜水寒魚不食」般禁得起考驗和誘惑,並朝著「滿船空載月明歸」的目標努力,如此則道業一定有所成就。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