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其它主题 |
|||
“四十余年睡梦中,而今醒眼始朦胧,不知日已过停午,起向高楼撞晓钟。起向高楼撞晓钟,尚多昏睡正懵懵,纵令日暮醒犹得,不信人间耳尽聋。”偶读王阳明这篇文字,宛若自身的写照,心有深触。多年枉作风尘客,曾经耗费许多生命在追求自以为实在的人事物,而今返照,到底镜中的影像是真是假? 梦中的笑声、泪水、云光山色,似乎都真实地上演着、存在着,可是,梦里明明有六趣,觉后空空无大千,梦醒时声绝色灭……那么,现在自认为醒着的这些精采的人事物,是否也是另一场梦境?应该赶快醒寤起身,还是继续这场好梦,而换得将来更大的怅然?于是,我决定生命要在这里转弯──进入出家的桃花源。 在这桃花源里,发现生命是“愈细密,愈广大;愈谨确,愈高明”。透过修行,觉性常现,心念愈细密了,观照力朗朗深邃,慈悲心源源宣流,能够涵纳的世界就愈宽广;对自己的生命愈谨慎负责,愈是发现自己生命的价值。而在众生和自己交会的时空中,更能提起尊重、护念的愿心,在佛法的慈光里,愈加肯定一切众生的价值。众生,除了人类,还有无垠的蜎飞蠕动;价值,不单指这一生,而是生命长流中无限的光明与希望。所以佛陀告诉我们:一切众生皆有佛性、皆当成佛。这平等一味的气势,令人惊喜踊跃! 修行路上,就是秉持着这股“不信人间耳尽聋”的积极态度,相信自性的功德妙明、相信一切众生佛性常住,跟随着 导师,步向高楼撞钟击鼓,让它重叩重鸣,愿声声无尽、声声远传。即使众生心为烦恼所遮蔽,于昏睡中无法得闻破晓晨钟,但也许就在下一秒,将有一个众生听见钟声,从悠悠长梦中苏醒。一但醒来,立刻就远离梦境,不复系缚。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──我将本着这一念平等的慈悲心,决定好好修行,也决定不放弃任何一个众生。众生界尽,众生业尽,众生烦恼尽,我愿无尽!
愿力的重要性 上惟下觉大和尚开示 愿力开展心格局 见离法师 富楼那的弘法愿行 见键法师 以愿导行 见歆法师 立愿转困境
传提 汲饮愿力的甘露
传馥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