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台世界
  • 1
  • 2
  • 3
  • 4
  • 5
  • 6

七寶塔涌現因緣

剎那間,有七寶塔從地涌出,停在空中,無數幢幡懸於其上,百千寶鈴隨風自鳴,出微妙音。大眾見此殊勝之相,心生疑惑:「不知什麼因緣,有此寶塔從地涌出?」

舌燦蓮花無量功德

一天,以波斯匿王為首的七國國王和大臣們一起討論佛法,大眾論議著五欲之中,何為第一?有人說:「色為第一。」但也有人對於聲、香、味、觸有不同的認定,於是有人建議:「我們不如去請示佛陀。」

四法圓成檀波羅蜜

一天,彌勒菩薩請示佛陀:「菩薩應如何行持布施,方能圓滿六波羅蜜,速成無上正等正覺?」佛陀告訴彌勒菩薩:「若菩薩於布施中行持四法,起四種心,能圓滿六波羅蜜,得以速成無上正等正覺。」

貪欲之果報

波斯匿王稟告佛陀:「世尊!我決定要止息這樣的惡事再度發生,不要再看到這些人為了貪利而犯下過錯。」佛陀告訴波斯匿王:「你能這樣子想很好,這些有權勢的皇族、婆羅門及長者們,因貪利而犯下欺詐妄語的惡行,將受苦無量。」

平等布施獲廣大果

佛陀讚許說:「你能以菩薩的胸襟,一心一意廣修布施,知此國土眾生皆需以飲食來維持生命。由於你這樣廣大的發心,將來的果報也是非常殊勝,所成就的善名也將遍及十方。」

財色招苦

商人們很快就對羅剎鬼所變化成的女人起了愛著之心。這時,普富商主心想:「這大海之中並非人類所能居住,怎麼可能住著女人?想必是羅剎所變現。」於是向她們說:「不必了,各位!我們並不貪求女色。」

神通與智慧

目連尊者請示世尊:「我的神通退步了嗎?為何我先從祇洹精舍出發,舍利弗卻早已端坐在這?」佛陀慈悲為目連尊者開示:「不是你的神通退步了,而是你未能了解舍利弗所入的神足三昧。」

勿貪利養,損人害己

佛陀教誡比丘:「不要羨慕提婆達多所得的利養,因為別受利養自壞善法,不管現世或來世皆是如此,譬如芭蕉、竹、蘆葦等,生果即死,亦如駏驉,懷孕時離死期也不遠,提婆達多受其利養,今世受惡報,來世亦將受惡報。因此,比丘慎勿貪著利養。」

三事勝諸天

過去,佛陀在王舍城蘭陀竹林弘法度眾。城內有一貧人,生活十分窮困,但是他堅信佛法,命終之後投生至忉利天勝妙善處,並得三種殊勝果報。

目連尊者度福增比丘

福增對修行感到心灰意冷,準備投水自溺。目連尊者心想:「此人如此愚鈍瞋恚,我若不讓他明白三途惡道的恐怖,以此攝化他,恐怕難以得道。」

如來示疾救長者

尊者以天眼觀其因緣,不覺微笑起來,心想佛陀必定是為救度此人而示現風痛,藉由化緣溫湯,令其能栽種福田。

惡口辱聖墮地獄

世尊告訴瞿波離比丘:「你真是愚癡之人,不信如來所說的話,還一直惡言說他們的不是。你今天造此惡口之業,不久即會受報。」果不出佛陀所言,瞿波離還坐在位子上時,身體即長出惡瘡。

佛為梵志授記作佛

梵志見光從頂入,歡喜不能自勝,即舖髮於地說道:「假如佛陀不是為我授記,頭髮即於此處斷壞。」燈光佛知其心念,於是告訴他:「趕快起來吧,來世你必當成佛,名釋迦文如來,成正等正覺。」

正念破魔

一位名叫吉離舍瞿曇彌的比丘尼,與其他比丘尼同住在王園精舍。早晨時,她們都會搭衣至舍衛城中托缽,回到精舍後則洗淨雙足,到安陀林中的樹下禪修靜坐。

梵志得度

佛陀繼續勸勉梵志:「如果你因遭遇無常而吃不下、不快樂,那你的冤家就會得意,而你的親朋好友卻會為你而憂愁;即使如此,這些無常之事也不可能回到像以前一樣。」

佛度賓耆迦

佛陀問賓耆迦:「如果是有吉星的好日子,你會宴請你的宗親眷屬嗎?」賓耆迦表示:「當然。」佛陀又問:「如果這些宗親不接受你的食物,你會怎麼辦?」賓耆迦回答:「既然不接受這些食物,這些食物自然歸我。」

天道善因──恭敬之法

佛陀告訴諸比丘:「天帝釋提桓因能在三十三天當自在王,皆因他能虔誠恭敬讚歎僧眾,故能有此果報。所以你們能正信出世功德,出家學道,應當恭敬修行之人,並且常常讚歎恭敬的德行。」

舍利弗缽水和泥度婆羅門

舍利弗尊者向佛陀稟報:「這位施主生性慳吝,只願意布施些許的水,然而為了令他免墮三塗惡道,因此我將這缽水和泥,覆蓋於您所經行的路上,使它發揮最大的效用。」

身病心不病

佛陀在拔祇國尸牧摩羅山鬼林的鹿園弘法時,一位名為那憂羅公的長者前來頂禮佛陀,並且稟告佛陀:「我現在年老多病,非常憂惱,祈願佛陀開示,讓我們獲得永恆的安穩。」

思無常,觀不淨

佛在波羅奈國鹿野園中,與五百大比丘說法。佛陀開示大眾:當思無常,於一切時一切處。若能常思無常,便能斷除欲愛、色愛;若無色愛,則能盡斷憍慢、無明。

善護口業

佛陀告誡弟子們:「你們應當善護口業,因為惡口的過患比猛火還可怕。要常感恩父母、僧眾的恩德,說柔軟語、讚歎語,因為僧眾是能幫助我們出離三界的福田,而父母則是三界內最勝福田。」

布施得福

天子說:「長久以來,我始終如此布施修福,因此能夠獲得殊勝的福報,享受快樂如意的生活,無有窮盡。」

須跋陀羅得道緣

須跋陀羅來到佛陀的身邊問訊就座,心想:「無數外道皆是捨離恩愛、財寶獨身苦行,惟獨瞿曇沙門能夠得道,究竟是為什麼呢?」

當廣惠施,度生死源

佛陀說:「就像有一田主,若只是收成,卻不繼續播種,之後就會窮困。這位長者就是如此,只享用過去的福報,卻沒有繼續培福、修福。這位長者今夜就會墮到涕哭地獄中。」

忍辱多力

曾有一世,天帝釋提桓因求受一戒:「只要佛住世的一天,絕不向惱亂我的人報復。」當時毗摩質多羅阿修羅王知道後,便心懷不軌,手持利劍,向天帝走去。

惡還本身

過去,佛陀在舍衛國東園的鹿子母講堂時,有一天入城托缽,一位名叫健罵婆豆婆遮的婆羅門,從遠遠的地方看見佛陀,就開始口出惡言,呵責佛陀,並將地上的塵土撒向佛陀。

諸根寂靜的難陀

尊者看到波斯匿王前來,關心問道:「大王,您一臉憂心忡忡,是不是發生了什麼事?」波斯匿王回答:「是這樣子的,我聽到尊者您將還俗的消息,不相信真有此事,所以特地來此與您當面確認。」

法門無量當廣學

大眾跟隨佛陀來到申恕林,安坐於樹下。此時,佛陀抓起一把樹葉,問道:「我手中的樹葉和樹林的樹葉相比,何者為多?」

病比丘得道因緣

釋迦牟尼佛在舍衛國衹樹給孤獨園弘法時,有一位新出家的年少比丘獨自一人在外行化,因為沒有施主的供養,暫時住在聚落外的客僧房中,卻不幸生了重病。

慈心軍退,不戰而勝

駕車者告訴天王:「阿修羅的軍隊在後面緊追不捨,如果這時把車調頭,我們會被全部滅亡的。」釋提桓因說:「我們不應該為了保護自己的性命而傷害無辜。」

獅子得度緣

比丘日日精進,於禪定中觀見地上獅皮即前身,起身禮謝施恩:前世至今,感恩師父一路度化扶持,使得今日開悟解脫煩惱,恩德甚大,盡在不言中。

貪欲如瘡疣

天神又問:「如果那個爛瘡就像沸騰的熱湯一般,已經膿血交雜、潰爛不堪,要如何醫治呢?」

如實知見甚難

阿難尊者正準備入城乞食,看見很多離車族的孩童從城裡出來,到了精舍門前,爭先恐後地對著門孔射箭,每一箭都準確無誤地射中。

佛化愚子報親恩

佛陀看見這位婆羅門,便向前詢問:「這位長者,為什麼你如此年邁,卻還要挨家挨戶地乞食呢?」

忍辱多力,勇者無敵

佛陀問富樓那:「輸盧那國的人民兇惡暴躁,粗俗無禮,喜好罵辱他人。如果有人辱罵、毀謗你,你該怎麼辦?」

敬與不敬之別

有一天,佛陀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為大眾說法。眾弟子當中有一位長老比丘,竟然在佛陀說法的時候,將腳伸得長長地睡著了。

妄起輕心自招過

過去,佛陀在舍衛國教化眾生時,有一位比丘來拜見佛陀。他的外貌十分醜陋,人們都不願意看見他,其他的比丘也瞧不起他 。

波斯匿王減肥記

有一天,波斯匿王來到祇樹給孤獨園,他頂禮佛陀後便坐於一旁,由於身材過於肥胖,短短的路程就滿身大汗且氣喘如牛。

專注聽法的阿難尊者

有一次,阿難背上生了一個癰瘡,佛陀讓當時有名的神醫耆婆為他醫治。因需開刀治療,耆婆擔心阿難承受不了疼痛,遲遲不敢下手。佛陀知道了他心中的憂慮,便慈悲地說:「請儘管放心醫治吧!我將為阿難說法,使他轉移心思。」

喪身失命的蒼鷹

羅婆脫離了鷹爪,回到田壠中安全的住所後,站在大石塊上欲與老鷹搏鬥,老鷹見狀勃然大怒,心想:「這隻小鳥竟想與我相鬥!」便俯衝攻擊 。

不見愚人,不與共事

一天,佛陀領著弟子們入羅閱城中乞食托缽,正巧惡比丘提婆達多也到羅閱城中乞食。就在佛陀將進入某個巷子的時候,從遠遠的地方看到提婆達多也將進入同個巷子,佛陀便自然地轉身,準備繞道而去。

低沙比丘的改過

過去,佛陀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弘法時,有一位低沙比丘認為自己是佛陀的堂兄弟,所以言行無所忌憚,也不接受別人的勸諫與制止。

善生婦聞法心開

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,有一位阿那邠祁長者的媳婦,名為善生,容貌十分莊嚴,她憑恃自己是舍衛國第一大臣之女,不但不恭敬丈夫的父母及兄弟,亦不信奉三寶。

夜夜好眠

有一天,佛陀來到阿羅毗祠堂邊休息,阿羅婆長者子經行至此,向前頂禮佛足,並在旁坐了下來。「世尊,不知道您昨夜睡得好嗎?」長者子關切地問候著。

拔提釋王作比丘緣

佛陀即為拔提釋王開示:「人無貴賤之分,世間這些貧富貴賤都是幻化之境,無有真實;無論是貧富或貴賤,一旦面臨人生的生離死別,其痛苦又有何差別呢?」當下,拔提釋王煩惱銷落,心生慚愧。

如盲執燭

過去,佛陀在拘睒尼國美音精舍與四眾弟子宣說佛法。當時有一位外道梵志雖然智慧廣博,博覽群經,通達事理,卻貢高我慢,認為天下無人能比。

佛獲八萬四千塔緣

久遠以前,有位波塞奇國王統治八萬四千個小國。當時有佛出世,名為弗沙佛。國王和臣民淨信佛法,恭敬虔誠,經常以飲食、衣服、臥具、醫藥四種物品,供養佛及僧眾。

五指出寶

阿鳩留聽了非常高興,如同得到重生,於是說:「請救救我,我已經好幾天沒有喝水及吃東西了。」於是男子舉起右手,從指端流出香甜的泉水及美味的食物,給阿鳩留盡情享用。

妙聲緣

迦毗羅衛國中有位大富長者,娶了一名望族女子為妻。妻子懷孕十月後生了一個兒子,長相端正莊嚴,世所希有。隨著兒子漸漸長大,發現他擁有非常美妙的音聲,一旦唱起歌來,所有的人都為其所吸引!

見污穢身深信無常

年輕比丘看著死去的女子,臉孔腫脹、身體惡臭,令人難以靠近;又聽聞佛陀教誨的偈語,體悟到沉迷於愛欲是錯誤的,於是向佛陀頂禮懺悔。

信為道源功德母

有一戶豪門望族的長者,突發異想:「寺院中有許多年輕的出家人,不知道他們對男女情愛是否還有染著心?要得到答案,就得用巧計來測試測試。」於是這位長者便前往寺廟,禮請所有年輕比丘至家中接受供養。

越祇國不可攻伐之因緣

佛陀問:「摩竭國的國王、百官及人民是否安好?」雨舍回答:「國王和人民蒙受佛陀的恩德都很平安,但是越祇國不順從我們,所以國王想要攻打它。請問佛陀我們是否能戰勝呢?」

三小兒供養白珠

一日,佛陀和弟子們出外托缽,遇到三位穿著華麗、正在路邊嬉戲的孩童,他們看見佛陀及眾比丘莊嚴的相貌與威儀後,心生歡喜,想要發心供養。

五百釋子不見佛緣

日月德長者始終打不動五百個愛子難調難伏的心,縱任父親經年勸發,自恃聰明、年輕、博識多見的五百位長者子,仍舊固執力守邪知邪見,對佛、法、僧三寶全然不屑一顧。

恒伽達利他得安樂

天人命終之後,轉生至輔相家,相貌端正。輔相即請相師前來為兒子命名。相師問輔相:「你在何處求得貴子呢?」輔相回答:「是在恒河邊向天神祈求而來。」相師即以此因緣命其名為恒伽達。

國王慈心斲釘求法

毘楞竭梨國王為人慈悲,對待臣民如同己子,且樂好正法。為了求法,國王遣令昭告大眾,若有誰能為我開示經法,將隨其所願,供給一切所需。

尸毗王剜眼施鷲緣

樂善好施的國王尸毘,總是竭盡所能來滿足人民的一切希求,即使捨頭目腦髓,也在所不惜。如此精誠所至,連天宮也受到撼動。為了試煉尸毘王的願心,帝釋天王決定化身為一隻大鷹,飛到他的面前……

淨居天請佛洗浴

在眾多的天宮中,有一首陀會天,天王威儀庠序,相貌莊嚴非常,全身所散發出的光明遍照十方。是什麼樣的因緣,讓首陀會天的天王有如此殊勝的果報呢?

孝順慈悲的光目

有一羅漢走在路上,遇到一位面容憂戚、名叫光目的女人,她虔誠地供養羅漢飲食,羅漢問她:「妳有什麼心事嗎?說出來或許我可以幫助妳。」光目說:「亡母因生前不信因果又造惡業,我擔心她會墮入惡道之中。」

使者請佛 命終生天

天人心想:「我有何福報能夠生此天上?」即觀察過去生有何作為,才發現原來自己曾為波斯匿王的使者,因殷勤勸請佛陀乘車前往王宮應供,以此福德因緣,所以得生天上。

佛食馬麥宿緣

一日,佛陀與五百位具足六神通的阿羅漢應婆羅門阿祇達之請,前往接受三個月的供養。然而,供養當天,阿祇達被魔亂心,沉迷於五欲之樂,關閉家門不讓任何訪客進入。

佛述自身被謗因緣

在過去久遠九十一劫前,善說城中有一位名叫延如達的婆羅門,廣學多聞,精通各家學問,並且具足三十種莊嚴的相好。在他的座下,有五百位童子,常受他的教化。

真正的擁有

悉達多太子和提婆達多僵持不下,於是請釋迦族有智慧的長者們來判決這件事。這時淨居天人化身成一位老者,說道:「能以慈悲光明使這隻雁子安穩的人,才是真正能擁有牠的人。

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緣

當佛陀在波羅奈國鹿野苑弘法教化時,梵摩達王的妻子懷孕十月後,生下一位女兒。這女孩不但長得端正可愛,而且一生下來身上即披著袈裟,世所稀有。

四大安靜 眾患消除

為佛陀住世時,舍衛國中有一位已證得須陀洹果的須達長者,他的朋友好施不信佛法也不信醫生,生了重病癱臥在床,親友們勸他趕緊就醫,他卻執意不肯。

金剛護法

為了讓修行人能遠離雜染,也護念在家居士的善根,佛陀依不同的緣起制定戒律,使弟子們能依其嚴持,免於毀犯。佛陀不但讚揚持戒者,也勸導居士要護持持戒人。

貧人變富豪

過去在羅閱祇國,有一位婆羅門非常貧窮,即使努力工作,還是禍事不斷,常常缺乏飲食、衣物。於是,失望的他走到街上去詢問路人:「在這個世界上,要如何做才能使此生有福可享,無所困頓呢?」

老母賣貧生天報

老婢生前貧窮困苦,衣不蔽形、食不充體。一日,思及自己慘澹的生命,難過地在河邊放聲大哭,適巧遇到迦旃延尊者從旁路過,問明緣由後,尊者自願向她「買貧窮」。

童子歡喜以花獻佛

過去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法時,一天,和比丘們到城裡乞食。這時,有一位婦女抱著兒子坐在路旁,兒子看見佛陀的相好莊嚴滿心歡喜,便央求母親買花供佛,母親隨即滿其所願。

長者子的供養

當時,長者子雖想種植清淨福田,卻無力供養,於是毅然捨下貴族身分,至富豪長者家求作奴僕,供人差使;在賣力地工作滿一年後,終於賺取千兩黃金。

寶天比丘

過去毗婆尸佛在世弘法時,有許多善信居士以錢財寶物、衣食臥具等供養佛及眾僧,當時有一個貧人雖然一無所有,卻非常想要供養。

兒誤殺父緣

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,有一位老先生因妻子過世,和兒子相依為命。家境貧窮的他,覺得在世間非常艱苦,便起了出家的念頭。於是老先生帶著兒子一同前往精舍,請求佛陀為其剃度。

佛說背痛宿緣

佛陀告訴舍利弗說:「當時的婆羅門力士就是提婆達多,而剎帝利力士則是我,因為起了瞋恚貪財之心,所以憤而使其斷命。今日我雖已成佛,煩惱漏盡,但因此業報,仍要嘗受背脊疼痛之苦。」

須曼花衣隨身產緣

長者夫人懷妊十月後,不僅產下一名相貌端嚴的男嬰,且一生下來,身上即裹著一件由須曼花編織而成的衣裳,不但柔軟無比且色彩繽紛,同時還透露著一股世間少有的清香。

微妙比丘尼緣

出家後的五百位比丘尼雖然脫離了以往富裕享樂的環境,仍然習氣難調,無法放下情欲等種種煩惱。於是,他們一同前往微妙比丘尼的住處,希望能聆聽她的開示,解除疑惑。

雙德雙福遇佛成道緣

佛陀告訴這對父母及村民們說:「這兩個小孩並非鬼魅,而是福德之子。他們在迦葉佛時,曾一起發願出家修行,卻在快成道時起了邪念,只想得天福、享榮華,而退失道心。」

修福無厭成道勝緣

世尊為婆羅門授記作佛一事很快地在國內傳開,許多豪貴大臣、長者、居士都起了這樣的念頭:「為什麼小小一塊白,有這麼大的福報?」於是大家開始積極地以各種上好衣料為佛作三衣,爭相送至精舍供養世尊。

佛陀威德折服外道

過去有六位外道論師,貪著世間的名聞利養,並競相號稱自己是最尊最貴的。有一次,聽聞到佛陀的神通威德遠遠超過一般人,六師便派遣一名侍者前去觀察如來的容顏、神色、目光、膽識,是否如人所說?

佛現火光度諸外道

五百位修行人看見這種奇異的景象,以為火燒山林,個個驚慌怖畏,持咒引水欲滅除火焰。然而,用盡了所有的神通力,也無法令其消失。就在每個人滿懷疑惑之際,突然遠遠看見佛陀在樹下專注打坐。

太子之力

淨飯王心想:「太子智力超群,精通書論算數,眾所皆知,但是射藝之術還不為人知。」於是決定七日後,在城外舉辦一場射箭大賽,只要具武藝者,皆可前來與太子挑戰。

優填王與吉星女

佛陀看著吉星,緩緩說道:「你女兒的美貌是得自於你,而我相好莊嚴是因諸佛菩薩的慈悲教導而成,這其中的道理並不相同。你認為你女兒相貌端正,但在我看來,就像一只美麗的瓶子中裝著屎尿,有何特別之處?」

寶手比丘緣

舍衛國中有位大富長者的夫人生了一個兒子,孩子的相貌不僅端正殊妙、世間少有,更不可思議的是出生時雙手竟各握有一枚金幣,即使將金幣取走,又會自然湧現。

身有栴檀香緣

長者娶了貴族之女為妻,生下一名容貌端正、無與倫比的男嬰。特別的是,男嬰不僅全身毛孔散發濃郁的牛頭旃檀香,口中亦出優缽羅花香,家人無不歡喜。

梵天勸請佛陀說法因緣

大梵天王聞佛所說,再次禮拜懇請:「佛陀!現今法海已滿、法幢已立,化導眾生的時節因緣已經成熟,能夠蒙佛救度的眾生亦非常多,世尊怎能選擇入滅,令眾生錯失得度因緣呢?」

福田殊勝的祇樹給孤獨園

買下祇陀園的須達長者,有一天和舍利弗尊者一起前往精舍。舍利弗欣然微笑的對須達長者說:「因你布施的因緣,現在在六欲天中的宮殿已經成就。」

長者無耳目舌緣

佛陀時代,舍衛國誕生了一個長相奇怪的男嬰,沒有眼睛、耳朵的他,雖有嘴巴卻沒有舌頭,雖沒有四肢,卻有男根。因此,他的家人為他命名為「曼慈毗梨」。

王者的德相

令奴大王生了重病,臨命終時,眾人哀戚請示:「大王,若您駕崩,誰可以繼承王位呢?」國王回答:「在諸多太子中,具足十種功德者,才可嗣立為王。」

誰能調伏眾生的心

象師說道:「大慈大悲的佛陀,具有二種殊勝性德,一是廣大無邊的智慧,二是深切憫念眾生的慈悲心。他既能調伏自己,也能調伏一切眾生身心,皆令安樂!」

惠光國王十善化民

國王順利地將十善推行到全國,人民受到善法的教化,對於自己的身、口、意都非常謹慎,也非常尊敬國王。國王終其一生都以弘揚十善為使命,許多瑞相也因其崇高德行而紛紛出現,金輪、七寶無一不具。

目連尊者度化五百餓鬼

目連尊者問餓鬼:「你們過去生究竟做了什麼事,如今遭受這樣的苦報?」餓鬼們回答:「我們過去生為富有的長者子,但因驕慢自大、不信三寶,所以見出家眾到城裡來乞食,不僅自己不肯布施,還阻止他人修福。」

優婆夷發願並子成道緣

佛陀在世間教化眾生時,有一位優婆夷總是盡己所能,日日虔誠供養佛陀,無有懈怠。佛陀問她:「你如此虔誠地供養,是否有什麼願望呢?」優婆夷回答:「我希望布施供養的福報,讓我能得四個兒子。」

真正的善知識

佛陀時代,有兩人為莫逆之交,視對方為良師益友,以「知識」互稱。後來,其中一人因故犯罪被迫逃亡,於是冒著生命危險去向他的好友求救。

阿育王夫人受八歲沙彌化

阿育王擔心疫情擴大,阻斷皇宮對外的交通,並派遣使者到寺院,祈請聖僧慈悲祝禱疾病早日消除、天下太平。於是,僧團派了已證得羅漢果位的八歲妙顏沙彌到皇宮,為他們開示佛法。

五百商人念佛得救緣

商主告訴眾人:「當今之世,有佛名釋迦牟尼,具大慈悲,能救苦解難,我們趕快齊聲稱念洪名,或者可免此難!」於是五百商人大聲齊念「南無釋迦牟尼佛」!

如是善緣

水鬼捉住船舷,憤恨地說:「船上沒有這位沙門,才放你們的船過河。」遇此景象,船夫等人皆十分驚慌害怕。水鬼告訴眾人:「過去我家供養這位沙門,數年以來,從未告誡我殺生之過,令我今日受此苦報,心中著實怨恨。」

佛度五百釋子

佛在世時,有五百釋迦族子弟,因過去罪障業緣,眼中所見佛身皆是一片灰黑,此五百釋子見此景象,皆伏地痛哭,為不能得見如來金色身而悲慟萬分。

商主海生緣

眾人生命危在旦夕,有一位受持五戒的商人對大家說:「慈悲的佛陀常以大悲心救護一切眾生,晝夜六時不曾停息,我們現在應當稱念佛名,或許佛陀能夠救助我們。」

修善積福得升天

當這些囚犯死裡逃生回到祖國後,大眾看見他們平安歸來都感到十分驚訝,連忙詢問原因。這些人回答:「我們在深山中遇到一位善知識,教導大家要皈依佛法、受持五戒、廣修十善。」

慈力王血施

五名夜叉來到慈力王面前,說道:「大王啊!我們這些鬼卒,都是仰賴人血才得以活命,但因大王您教導人民修習十善,使我們失去飲血的來源,現在實在又餓又渴,已經快活不下去了,請您大發慈悲,救救我們吧!」

乾闥婆作樂讚佛緣

佛陀告訴弟子:「梵摩國王即是我的前身,而那些大臣就是在座的比丘。由於當時以諸妙音樂及百味餚供養正覺佛,所以後來無量世中,皆生於人天之中,常受快樂,乃至這一世出家成就佛道,亦受妙樂供養。」

貧人夫婦得金色身緣

佛陀告訴阿難:「當時的貧人夫婦就是現在的金天比丘與金光明比丘尼。他們前世以一枚金錢、一面明鏡及一瓶水供養僧眾,所以九十一劫以來生生世世全身金色,光明照人,容貌端正,殊妙無比。」

王廚持淨戒化眾生

國王特地召見這位廚師,告訴他:「違反命令者,一律死罪。」廚師回答:「我是受持五戒的佛弟子,寧可犧牲自己的生命,遵守佛陀教誡,也不願意傷害任何眾生。」

拘旬尼王女成道緣

拘旬尼王有許多兒女,其中七公主是他最疼愛的;七公主原本信奉梵志,後有因緣聽聞佛法,覺得更為殊勝,於是轉信佛法。

滿賢婆羅門遙請佛緣

滿賢聽聞親友讚佛功德,深生信心與恭敬,於是走上高樓,手執香花,長跪合掌,遙請世尊前來接受供養,並心想:「希望如來以您功德,令我所燒之香氣芬馥,遍於王舍城內;所散之香花,於佛頂之上變成華蓋。」

善生比丘緣

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法度眾時,波斯匿王的夫人懷胎十月,生下一兒,不僅相貌端正殊妙、世間少有,且出世即身披袈裟,並開口說話。

比丘身作金色緣

比丘向佛請示:「世尊,這位金色比丘過去如何培植福田,今生果報如此殊勝,不僅出生豪貴之家,散發金色光芒,又能在佛陀座下出家修行,成道證果?」

寶光比丘尼得寶珠緣

舍衛城中有一位大富長者名叫「善賢」,他的女兒一出生,頭頂即有一顆湛然晶瑩的寶珠,散發的光芒將舍衛城映照得猶如白晝,因此長者將她取名為「寶光」。

果報還自受--目連尊者的故事

佛陀告訴尊者:「不論是罪或福,業力因緣是無法逃避的,善惡到頭終有報!縱使擁有神通,依然逃不出因緣果報的軌則。」

貪著利養自取滅亡

許多弟子見到調達自由出入宮中,富貴榮華不可言喻,心生羨慕,相率來見世尊,世尊對眾弟子開示道:「你們不要貪愛這種名聞利養,不僅會陷自己於罪網中,更會坑害他人。」

長者七日作王緣

阿難請示佛陀:「世尊以何因緣微笑?願聞解說。」佛陀告訴大眾:「大富長者因七日為王、供佛齋僧的功德,於三大阿僧祇劫後,當得成佛,號為『最勝』,並且廣度無量有情。」

貪圖供養墮餓鬼緣

出家後的若達多比丘,因為過去顯貴的身分,所以族中的親戚及百姓都爭相供養其三衣缽具及物品。得到這些豐厚供養的若達多比丘,卻心生貪念,捨不得與他人分享。

耶奢密多緣

占相師告訴長者夫婦:「這孩子是很有福德的人,這場大雨正是因為他的出生,天降甘露啊!」因為孩子的福德帶來雨水,解決乾旱,因此占相師為孩子取名叫「耶奢蜜多」。

牧牛人金花供佛

天子回答:「我在人間欲以花供佛,還未完成即往生,僅是這樣的心念就能感得天人果報,更何況是真正的供養佛呢?所以我現在採花,是為了圓滿供養佛陀的心願,培植未來的福德。」

醉翁受五戒得解脫

阿難對老者說:「佛陀就在去此不遠的祇洹精舍,因緣殊勝難得,你應當前去拜見。」老者解釋:「不是我不肯去,只是佛陀所授的五戒當中,有一條為不飲酒戒,要我不喝酒就如同不讓嬰兒喝奶一般,會要了我的命!

優多羅母墮餓鬼緣

天人心想:「我是造何福德,今生能生到天上呢?」觀察過去的因緣後,才發現原來是優多羅比丘為她所做的功德,使她能脫離餓鬼果報。

父子尋金

過去,有父子二人一起居住。兒子入山砍柴時,看見泉水中有閃閃發亮的黃金,即回家要求父親分家,以方便入山採金。兒子向父親說:「所有財物都歸你,你只要給我一輛牛車、兩斛米、一把斧頭及荻草一枚,其他東西我都不要。」

賣身割肉供養誓成佛

貧人聞法後,回到買主家中,日日割下三兩肉為他醫病。由於對佛有著不可撼動的信心,心中專注憶持用心記下的偈語,足足一個月當中,貧人絲毫不覺痛苦難忍。直至買主痊癒,貧人身上的瘡痍竟也神奇地平復,完好如初。

佛度罽賓寧王緣

罽賓寧王見到如此神通變化,當下熄滅我慢,發恭敬心,五體投地頂禮化王。佛陀知道罽賓寧王已調伏其心,於是回復本形,慈悲為大眾宣說佛法。在場大眾聞佛法音,個個心開意解,皆證得須陀洹果。

最勝仙人捨身求法

仙人向天祈求:「我今日虔誠求法,不惜生命,剝除皮膚為紙,刺取鮮血作墨,割截骨頭成筆,皆是心念眾生。此願真實不虛,懇請所有世界大慈大悲能說法者,聞此至誠之心,慈悲示現。」

生死極苦

出家後的生死苦,人如其名,畏生死之苦,精進行道,很快便漏盡煩惱,成就三界外的阿羅漢果,不僅能通曉過去、未來多生累劫的因緣,亦具足三明六通、八解脫,天上人間咸皆恭敬。

成佛之前

佛陀告訴阿難:「你只看到我成佛的果,卻不知我從無數劫來即不斷地勤苦修學,就像小孩認為寶珠是在口袋中,如探囊取物般容易,而不了解採珠過程的辛苦。」

無常

世尊得知原因後,告訴波斯匿王:「世間萬物一切無常,無有久居而不滅者,亦如生命隨著時間一天天地消逝,好似河流晝夜川流不息。國王是一位孝順的君王,應當多為您的母親修齋、培福、供養三寶,才是真正利益您的母親。」

生盲餓鬼緣

樹林中有一餓鬼正被鴟梟等惡鳥相繼啄食,痛苦萬分。阿難尊者心生不忍,於是驅除眾鳥,讓餓鬼暫得喘息。阿難尊者問:「你過去生到底是造了什麼惡業,現在要受此苦報?」餓鬼說:「如來的智慧如日朗照,能徹見一切眾生業果因緣,您當可前去請示。」

沙彌的發心

老比丘說:「你三次發起利益眾生的菩薩心,功德廣大不可思議,勝過三千世界成阿羅漢者,所以理當由我來背行李,走在你的後方。但是你也退失菩薩心三次,所以當你退失菩薩心時,當然是沙彌為師父背行李。」

儒童菩薩本生

過去在缽摩國,有位修習清淨梵行的人,名叫儒童。他的智慧明達,通曉各種世間的學問。

有大力緣

當時的國王槃頭末帝,為紀念毘婆尸佛,準備興建四寶塔,以供養佛舍利。消息傳到各地後,有一個人主動來到佛塔的建地旁,召集大眾來幫忙,並且發願要修行學佛,離欲解脫。

佛度護國王子出家緣

朝中大臣見王子願心堅固,已經斷食六日,都非常擔心,於是他們一起向須提王建議:「王子已六日未食,若繼續如此,命恐不保。請國王答應王子的請求吧,至少未來您還能與王子相見啊!」須提王聽了大臣們的建議後,終於答應了護國王子出家的請求。

眾寶莊嚴緣

眾寶莊嚴來到尼拘陀樹下,見到佛陀相貌端嚴,身如百千日般地大放光明,滿心歡喜,於是向前頂禮佛足,並且專注聆聽佛陀的勝妙法音,當下心開意解,證得初果。

貧嫗施豆

佛陀說:「國王竭力籌辨齋會確有功德,但種種供養物資,是來自民間百姓布施,對國王的財產是絲毫無損;相對地,此貧窮老嫗一無所有時,仍盡己所能布施,得到的福德自然也就無量無邊。」

捕鳥人

捕鳥人望著鳥群,在地上拼命地追,有人笑他:「鳥在空中飛,你在地上跑,怎追得上呢?」捕鳥人說:「鳥群的棲息習性不同,到了晚上,他們一定會因意見不合而墮地。」他不顧別人的勸說,仍拼命地追逐。

顛倒的屠夫

世尊告訴阿闍世王:「屠夫生為天人,是因為過去福德果熟,所以得生天上;屠羊所造的殺業,惡果未熟,所以尚未受報。等到這一生結束之後,果報享盡,是要墮入地獄,受殺生之罪;地獄罪苦受盡以後,還要轉生為羊,一一償還所欠的宿債啊。」

惡性須菩提

須菩提聽了心驚膽跳,立刻起座匍伏在地,求哀懺悔,由於一念至誠,瞬間與道相應,證得須陀洹果。法喜充滿的須菩提求佛出家後,日夜精進修習,不久即證阿羅漢果,為人天所共敬仰。

孫陀利相好莊嚴緣

孫陀利見到佛陀相好莊嚴,身上並散發如千百日般的光明,心生恭敬歡喜,即至誠地頂禮佛陀。隨後,佛陀為他開示苦、集、滅、道四諦法門,孫陀利當下心開意解,證得須陀洹果。

習氣難調

佛陀向河神說:「畢陵伽婆蹉尊者五百世來常生婆羅門家,因為富貴而性情憍慢,常不把他人放在眼中。現在雖然藉由修行化除了種種煩惱,仍因習氣難盡,一時改不了口,所以才橫生這種種的誤會!」

讚佛偈因緣

釋迦牟尼菩薩循著不可思議的光芒來到洞口,一見異象心大歡喜,歎未曾有,不覺雙手合十,一腳獨立,叉手向佛目不暫捨,虔誠吟詠著:「天上天下無如佛,十方世界亦無比;世間所有我盡見,一切無有如佛者。」

守攝諸根食知自節

修道人聽了他們的心聲,慈悲地說:「修行求道之人,必須以持戒為根本,攝心用功為行持,鄙棄外形而追求真道,飲食只要足夠支持身體所需,不必多求;應當收攝身心,修習止觀,息滅妄想,才能得道證果。」

構陷他人 身得惡瘡

被佛陀的慈悲所攝受的呻號,此刻從心底升起一股前所未有的懺悔與感動,於是五體投地悔其過愆,深懺此生的惡報;不久,遍布全身的惡瘡應時消退,頓感清涼無比,猶如再生一般。

求福者遇佛得度

其人聽聞佛陀說此偈語,當場心開意解、歡喜無比,於是至誠頂禮並請求佛陀:「往昔陳積罪垢所蔽,如是無知造罪九年,今日幸蒙世尊慈悲教化,方得於塵勞煩惱中解脫。唯願世尊慈悲,應允我隨您出家修行。」

無常力最大

佛陀告訴五百力士:「當知如來之身雖如金山般地堅固,最後還是歸於無常。有智慧的人,應當追求無常不能逼迫的境界。」

牟尼公主施燈功德

釋迦牟尼佛告訴大眾:「我因過去施燈供養,無數劫中於天上人間受福無量,並且具足莊嚴相好;今日能夠成就佛道,也是由於過去供燈所得的殊勝果報啊!」

那羅居民修善除病

佛陀觀察到那羅居民正飽受苦厄,於是率領弟子們來到聚落,教化大眾,令其斷惡修善,廣積福德。由此善法、福德之力,災疫退散,人們身心復得安泰。

天帝釋供養佛緣

帝釋天主再三啟請,佛陀最終應允受其五日供養。帝釋天主大為歡喜,隨即以神通力將迦蘭陀竹林精舍化為七寶宮殿,與諸天眾手持金盤銀缽,盛滿天上的百味飲食,供養佛陀及諸比丘僧。

持花供佛升天緣

採花人帶著採摘好的花朵趕回會場,沒想到在途中遇見了佛陀。清淨莊嚴的佛陀不僅具足三十二相、八十種好,身上亦散發千百日般的萬丈光明,令採花人心生歡喜。於是採花人至誠地頂禮佛陀,並以剛剛所採集的花朵散花供養。

珍珠鬘比丘尼緣

婦人的丈夫發現她頭上的寶珠不見了,問道:「你頭上的寶珠怎麼不見了,你送給誰呢?」婦人答言:「今日有長者阿沙羅在城中勸募人民布施,以籌辦無遮大法會,供佛及僧,此是殊勝難得的因緣,怎可錯過?」

舞師女作比丘尼緣

世尊見到青蓮華已調伏心中的我慢,於是恢復她本來的模樣。當時在場大眾見到青蓮花時而年老枯槁、時而年輕貌美,皆體悟無常之理而心開意解、心生厭離;青蓮華及其父母也善根現前,懇請佛陀為他們剃度出家,早求解脫。

須摩供縷授記作佛

須摩將手中新買的縷線,以最至誠的心供養給佛陀。慈悲的佛陀接過縷線後,隨即在大眾前用這綑線來縫補自己衣服上的破洞,此情此景看在須摩眼中,內心感動莫名,於是歡喜地頂禮佛陀。

法護王請佛洗浴緣

國王感受到佛陀的功德莊嚴,有如甘露法雨普潤眾生,便造了八萬四千寶瓶來盛裝佛所洗浴過的水,並且賜予閻浮提中的八萬四千城,令其建塔供養。由於法護國王發起無上菩提心,栴檀香佛即為其授記:「法護國王於未來世當得成佛,號釋迦牟尼,度化無量眾生。」

梵志喪女 焉知非福

梵志聽完偈子後心生法喜,即刻化解了喪女的哀痛,並且希望能跟隨佛陀出家修行。因為佛陀的威德力,梵志當下鬚髮自落,成為一位莊嚴的比丘;日後精進用功,思惟無常之理,證得阿羅漢果。

頻婆娑羅王請佛緣

佛陀慈悲地接受伽翅王的供養,並為其說種種妙法。伽翅王聽聞佛法生歡喜心,當下於佛前發無上菩提心,佛即為王授記:「汝於來世,當得作佛,號釋迦牟尼,利安眾生,不可限量。」

常拳公主

上座回答:「這個女孩過去是宮裡的婢女,雖然貧窮卑賤,仍希望能供僧修福。一天,她在掃地時拾獲一枚銅錢,便將此錢供養僧眾,因為虔心供僧的功德,命終後投生於王室,為國王女,手中恆握一枚金錢,取之無盡。」

誰是世第一

剎時間,滿天的香花瓣在空中變成傘蓋,飛向佛陀住處。不久,佛陀即前來赴會。大眾見到佛陀如此的大威神力,個個歡喜踴躍,生起無比信心,爭相捨棄富蘭那等外道,歸信佛法。

念佛功德

由於王子在佛塔中稱念「南無佛」的善根功德,命終後得以值遇九百萬億那由他佛,並在諸佛的教化下,常勤精進,證得甚深念佛三昧。

梵豫王施婆羅門穀緣

釋提桓因問梵豫王:「你這般難捨能捨,是為了求得釋梵天、轉輪王的果報,還是世俗的榮華享樂呢?」梵豫王回答:「我並不是為了來世能得釋梵天、轉輪王的果報而布施,而是希望能證得正覺,救拔處於飢渴寒熱中的眾生。」

誰偷了摩尼寶珠

穿珠師取刀開剖鵝腹,一見寶珠,當下嚎啕大哭:「您為護鵝命,不惜捨身,而我失珠情急無智,卻杖責比丘,實為愚癡。」於是向比丘五體投地禮拜懺悔。

均提沙彌

這名年少比丘自恃好聲,便嘲笑老比丘的聲音猶如狗吠。老比丘心知年少比丘種下惡果,便慈悲地對年少比丘說:「我已得證阿羅漢果,功德悉備。」年少比丘自知罪行,心驚毛豎,惶怖自責,便趕緊向老比丘懺悔自己的罪過。

慳貪長者受毒蛇身

因為臨終前皈依三寶的善根,賢面長者脫離蛇身,投生到忉利天中,頭戴天冠,身著瓔珞,思衣衣至,思食食至。天人自忖:「我造何福,而能受諸快樂?」

佛說論樂四比丘前緣

普安王告訴他們:「你們所說的,其實都是苦惱、憂畏的根源呀!享樂的當下雖然很快樂,卻種下了貪、瞋、癡的種子,將來因緣成熟必定會面臨苦果。不如淡泊修道,無求無欲,守住這一念真心,如此得道才是真正的快樂。」

佛現帝釋身化婆羅門

三個月應供圓滿,妙音如來於其臍中生出七寶蓮花,每一朵蓮花上各有一尊化佛結跏趺坐,放大光明。當時,寶殿王見到妙音佛如此神通變化,當下發起無上菩提心,妙音佛也為寶殿王授記:「國王日後必當成佛,號『釋迦牟尼』。」

婆持加遇佛除重病

在佛光普照下,婆持加感到身心清涼,頓時省悟這必是佛陀的慈悲力加持所致,喜不自勝,於是以至誠感恩心頂禮,發願皈依佛陀座下。

船師請佛渡水緣

供養完畢,船師們齊聚佛前,渴望能聆聽佛陀的開示;佛陀了然於心,於是為其宣說四諦法門。大眾聞已心開意解,有證得須陀洹、斯陀含、阿那含果者,亦有發無上菩提心者。

慧不貪欲

佛陀為長者及在場大眾開示:「貪欲及瞋恚是世人的常病,愚癡無智是禍害之門,眾生因此墮落三界五趣的深淵中,流轉生死,無有窮盡,仍不知悔改,更何況是愚癡之人,哪能看得清呢?」

掬沙獲報成聖王

佛陀慈悲地接受他們的供養,並露出了微笑。佛陀開示:「我今微笑非無因緣,你們看此二童子似在玩耍,以沙奉佛缽,卻不知一念至誠的功德,勝過以散亂不淨心供養上妙美味。」

如願臨行求佛出家

佛陀告訴大眾比丘:「當時那位仙人就是我的前身,因為以至誠恭敬心禮敬三寶的緣故,感得今日出言令人信受的善報,不僅讓如願免離死刑,並令其出家修行、得證道果。」

觀頂王請佛緣

佛陀為大眾開示種種妙法,個個法喜充滿,踴躍無比;觀頂王更發無上菩提心,願生生世世護持佛法,弘揚佛法,令一切眾生都能出離苦輪。梵行佛即為觀頂王授記:「你於今日發此廣大願心,未來世必當成佛,號『釋迦牟尼』。」

功德意供養塔升天緣

宮中有一婇女,名「功德意」,在七月十五日僧眾解夏的這一天,見到昔日國王所造的塔寺已結網蒙塵,心想:「此塔乃是頻婆娑羅王所造,如今卻?穢不堪,無人打掃。」於是決定即使身受刑罰,也要將佛塔灑掃乾淨。

黃金乎?毒蛇也!

農人後悔地表示:「之前在田裡耕種時,正巧佛陀與阿難尊者到田邊經行,因為聽到他們說有毒蛇,便走過去探探究竟,才發現這些價值連城的黃金。被貪心蒙蔽的我,於是將它據為己有,如今為此入獄,我終於明白黃金真是害人不淺的毒蛇!」

佛愍憂呼說偈度天人

佛陀以道眼了知憂呼志未竟而身先死,哀愍他因無知而錯失得度因緣,嘆息地說:「世人愚癡,不知無常,總以為人生百歲,時光常在。」

王家守池人花散佛緣

須達長者知道園僕的心意後,馬上帶他去參見佛陀。園僕一見到佛陀的三十二相、八十種好,如同百千個太陽的光芒,普照十方大地,恭敬之心油然而生,便散花供佛。

佛垂缽涅槃度五百力士

在旁的比丘們見此殊勝的法筵,不禁上前請示:「此眾等以何奇特因緣,能於佛垂般涅槃危急時刻,蒙佛濟度,且能速證果位?」佛陀回答:「凡事有果必有因,隨緣現起,我早於過去世為度化眾生,寧捨身命,令他們種下今日得度的因緣。」

劫賊樓陀緣

樓陀來到比丘身邊,吃完缽中的齋飯後,精神煥發,氣力充足,心中非常歡喜。這時比丘即為他宣說種種佛法大意,樓陀當下心開意解,即證須陀洹果。

護心勿瞋

比丘聽完大蛇的話後,心生憐憫,立刻為大蛇開示苦集滅道、因緣果報、自性清淨等種種妙理。大蛇一心樂聽,法喜無比,七天七夜不眠不食,過後命終便生天上,得莊嚴自在的報身。

五百商人入海採寶緣

諸事不順的商主在愁憂苦惱之際,突然想到:「聽說佛陀具足一切智慧,而且心懷慈悲,哀愍眾生。我若再度出海尋寶,應當稱佛名號,以求護祐。若能平安歸來,我願將所獲得的珍寶半數供養佛陀。」

帝釋變迦蘭陀竹林緣

瞿沙長者見到如此莊嚴殊勝的景象,打從心底讚歎,對於受到眾人景仰的佛陀,亦生起虔誠的恭敬與信心。於是瞿沙長者來到佛前,祈請世尊慈悲接受應供,佛陀即默然應允。

佛說法度二王出家緣

由於佛陀說法圓融,辯才無礙,使得國王法喜充滿,準備了許多美味佳餚供養佛陀及眾比丘;並且在佛前發廣大誓願,希望以此供養功德,回向於未來世,令一切眾生都能安隱,有所依歸,進而解脫,趣入涅槃。

歡喜讚歎自利利他

佛陀告訴阿難:「你有看到那位以偈讚佛的婆羅門嗎?他以極清淨虔誠的心讚歎如來。往後十三劫中,天上人間自然受生,不墮三塗八難之處,相貌端嚴、辯才無礙、智慧明達,人人讚歎。」

神醫耆婆未請槃特比丘緣

槃特比丘以神通力將缽送至佛的手中。耆婆見到如此景象,深自懊悔:「唉!我實在是大錯特錯,竟然輕慢了這樣的聖者。」

一念淫心禍無央

世尊開示大眾:「淫欲熾盛能壞人善根,所以淫欲心重的人,不但無法辨別善惡,不重視道德操守的清白,亦不知尋求解脫之法……」

為道當行坦途

當時法律規定:入寺聽法及禮佛者,皆須脫帽,以表示恭敬。結果,國王因頭髮稀少,又長了膿瘡,所以仗著自己的權勢,裹著頭巾、穿著鞋子,就想要進去聽法。

阿羅漢身具勝香因緣

迦葉尊者來到雞足山中,以草席地而坐,並且說道:「我今身著糞掃衣,手持佛陀的金縷衣,將以神通力令此色身不朽,直至彌勒佛降生,再將佛佛相傳的金縷衣給他。」

捕象記

獵人看到這隻曠世稀有的神象後,火速回宮向國王稟報:此象形體奇特,可為國王的坐騎。國王聽了非常心動,立即派遣捕象師三十餘人前往捕捉。

不肯脫帽聽法的國王

當時法律規定:入寺聽法及禮佛者,皆須脫帽,以表示恭敬。結果,國王因頭髮稀少,又長了膿瘡,所以仗著自己的權勢,裹著頭巾、穿著鞋子,就想要進去聽法。

迦葉尊者入滅因緣

迦葉尊者來到雞足山中,以草席地而坐,並且說道:「我今身著糞掃衣,手持佛陀的金縷衣,將以神通力令此色身不朽,直至彌勒佛降生,再將佛佛相傳的金縷衣給他。」

須闍哆持戒得寶珠

須闍哆回答:「佛陀曾說『慚愧是世上最上等的衣服,持戒則是最莊嚴的瓔珞,法音是最美妙的音樂。』我今受持八關齋戒以為瓔珞,著慚愧之服,並讀誦經典以為音樂,以此等恭迎大王。」

布施獲福無量

尊者告訴他:「我所說的都是千真萬確。若要將福德以具體的形象來比喻,連廣大的虛空也無法容受,現在我就帶你去看你布施所獲得的福報。」

禮敬佛塔

這時,住在塔廟附近的居民見到國王如此驚怖,便稟告國王:「這是外道所建造的塔,而非佛塔。由於這座塔的福德淺薄,又沒有供奉舍利,所以不堪您將它當成佛塔來禮拜,因此才會崩壞。」

明道療心病

大眾虔誠頂禮佛足後,稟白己願:「佛陀,我們因中途迷路,遇到樹神解救,所以得以聆聽樹神的前世因緣及齋戒功德。今日我們特來皈依佛陀座下,請求教化,希望能尋得一條究竟之路。」

樹神度婆羅門

大眾虔誠頂禮佛足後,稟白己願:「佛陀,我們因中途迷路,遇到樹神解救,所以得以聆聽樹神的前世因緣及齋戒功德。今日我們特來皈依佛陀座下,請求教化,希望能尋得一條究竟之路。」

慳貪長者的布施

長者在屋內遠遠地聽到佛陀所說的話,頓時慚愧非常,心想:「佛陀所說的,正是我的寫照,我應當改過向善。」於是特別挑選了一條上等氈布來供養佛陀,而難降長者也至誠供養佛陀五百兩金。

岸樹井藤

佛陀慈悲地告誡勝光王及諸大眾,當知生、老、病、死、無常的可怕,切莫放逸懈怠,為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等五欲所奴役。

黃金賊

三人一見到這堆閃閃發亮的黃金,不禁眉開眼笑,樂不可支。為了小心起見,他們左顧右盼、東張西望,確定附近沒有人後,便開心地撿拾這些黃金。

正念敬佛功德勝

世尊決定藉機施教,便向大眾開示:「所謂『長老』者,未必外現剃除鬚髮的表相,年齡的增長也不能當作德行的保證,如果心中沒有智慧,仍會出現愚癡的行為。」

離眾修行

比丘來到山谷,正想要打坐定心時,忽然聽見山中鬼神說話的聲音;因為只聽得見聲音,卻看不到他們的形影,比丘感到萬分恐懼,於是生起退悔之心。

舍利弗世世心堅

波斯匿王一行人稟告佛陀:「世尊,您平時不常接受居士的供養,若舍利弗尊者也不再接受應供,我們該從哪裡獲得對佛法的信心呢?希望世尊可以勸勸舍利弗尊者改變心意,接受我們的供養。」

晨所睹見,夜則不現

阿難尊者見此景象,心想:「唉!這無常也來得太快了,早上我入城乞食時,這名男子還像天人般歡喜地唱歌跳舞,怎麼馬上就受到無常鬼的招喚,結束了生命!」

隨心滿願

世尊知曉此二乞兒迥然不同的遭遇後,即為大眾開示:「諸法從心起,心是萬法的根本,心中懷惡不捨,罪報如影隨形,將為自己帶來無盡的苦惱。」

睡眠之害

佛陀觀察這位比丘總是懈怠懶惰地度過每一天,不知自己的生命只剩下七日的時間,擔心他因放逸而墮落三塗,於是前往比丘靜室予以度化。

轉輪聖王出家求道緣

轉輪聖王壽命有八萬四千歲,能夠飛行於虛空之中,周遊各地,自由自在,無人能抵。其擁有宮殿、浴池、行宮、花園及群臣、夫人、宮女、象、馬……等各八萬四千。還有千位兒子,個個勇猛精銳,一人可抵千人。

天女持八戒升天緣

在場比丘見此殊勝果報,便向佛陀請示天女的得道因緣,佛陀告訴大眾:「此天女於迦葉佛時代,曾受持八關齋戒,種下出世善因,所以今日不僅能生天道,更可得證聖果。」

弗加沙王得道緣

佛陀以神通力知道弗加沙王明日進城托缽時,將會意外身亡,不但無緣見佛,更遑論聽經聞法。於是佛陀心生悲憫,化身為尋常比丘,前往製陶人家,欲求寄宿。

慈心不殺 世世無患

過去,在羅閱祇國外五百里處有一座山,山中住著一戶人家,男女老少共有一百二十二人。他們以打獵為生,過著穿皮吃肉從不耕種的生活。他們只知敬奉鬼神,不知世上還有佛法僧三寶。

放逸的禍害

貪吃的老鼠實在無法克制酥油香濃的誘惑,便一直待在瓶內不願離去,結果不出數日,便撐死於瓶中。濃濃的酥油覆滿老鼠全身,泛漾著金黃的顏色,已分不出是酥或是鼠。

獼猴之喻醒悟退道沙門

比丘領受佛陀的教誨後,遂前往離精舍有百里之遠的深山中精進用功。就這樣,比丘獨坐樹下修道三年,因不見任何成就,不禁起了懷疑與退悔……

誰沒有善根

佛陀告訴舍利弗:「千萬不要有如此的想法,因為此人的善根因緣是非常微細的,就好比埋藏在瓦礫砂石中的金礦一樣,必須藉由甚深禪定與智慧才能發現。」

梵志火中求救得佛度

佛陀在遠方得知了這件事,便循其音聲前來救苦。佛陀於虛空中展現種種光明瑞相,七人見到佛陀來救度他們,莫不悲喜交集。

金剛公主遇火緣

波斯匿王有一個女兒,名為「金剛」,年紀輕輕就已守寡。國王夫婦憐憫女兒的境遇,特別為她建了一座宮殿,並且派遣五百名歌伎隨侍在側,鎮日歌舞,以排遣公主空虛寂寞的日子。

呵提曇聞佛調象喻悟道

佛陀告訴呵提曇:「你這麼善於馴服大象,那麼能否調伏自己呢?我也有三種方法,既能調伏一切眾生,也可調伏自己,達到無為清淨之境。」

佛說真吉祥

師徒一行五百餘人,跋山涉水來到佛陀的住所,至誠頂禮後即長跪合掌,向佛請示:「請問世尊,各國都有其代表的吉祥瑞物,當中不外乎金、銀、水晶、琉璃……,不知世上還有比這些更為殊勝的嗎?

佛化沙門度七比丘

從前,有七位比丘一起到深山裡修行參道,然而歷經了十二個寒暑,還是不能與道相應。一天,七人共坐一處,討論是否要繼續修行……

佛為病比丘洗浴

佛陀時代,有一個國家名為「賢提」,當時有位年老比丘因長期臥病,不僅身體枯瘦、形容憔悴,甚至因無人看顧而污穢不堪,散發出陣陣惡臭。

婆羅門命屠夫供佛得道

昔日,佛陀在舍衛國弘法時,有五百位婆羅門因無法忍受大眾對佛陀的崇敬,所以時常挑剔佛陀日常的一言一行,想要藉機毀謗世尊的聖譽。

佛度五百年少梵志

過去,印度有一婆羅門教徒聚集的村落,村內有五百多戶人家,並有五百位年少梵志。少年們年輕氣盛,為人驕慢,不僅目無尊長,且出言不遜,自恃甚高。

分那得道度主人

有一對兄弟自父母雙亡後,就想要分家創業,而雙親所留下的除了財產外,還有一位名叫分那的僕人,他年少聰明,對於買賣貿易或入海尋寶等事無所不知。

婆羅門智者敬僧得道

從前,在印度的摩突羅國,有一位相當聰慧但不信佛法的婆羅門智者。一天,與智者結怨的幾位婆羅門為了算計他,明知智者不喜親近僧眾,特意悄悄來到僧團,假藉智者之名,邀請比丘至智者家中應供。

供辟支佛舍利得度

一天,佛陀觀察村民的宿世福德,知道他們得度的因緣成熟,於是化身為一位尋常的比丘,前往村落托缽乞食。乞食畢,比丘來到村外的一棵大樹下端身靜坐,入三昧禪定,一坐就是七天。

末利夫人持戒不受香瓔

佛陀告訴波斯匿王:「齋戒的福德廣大長久,即使有人將遍滿天下十六大國的珍寶,拿來布施修福,所得的福報,也不及末利夫人一日一夜持守齋戒的功德。」

戒貪得自在

佛陀時代,有位婆羅門國王名叫多味寫,平日信奉九十六種外道。一天,國王忽萌善心,欲行大布施,於是依照婆羅門教的規定,將其積聚如山的奇珍異寶,布施給需要幫助的人。

佛見群牛喻人

佛陀在羅閱祇國的竹林精舍時,有一天接受居士的祈請,偕同弟子至城中開示說法。結束後,在出城返回精舍的途中,正好遇見一人趕著牛群回城。

勝鬘夫人讚佛功德

過去,佛陀於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法,當時的波斯匿王及末利夫人雖然親近佛陀未多久,卻對佛所開示的無上妙法,信受不疑。

三人隨喜射雀因緣果報

有一個少年手持弓箭,和三個朋友一起到樹林遊玩。小孩看見停在樹梢的麻雀,便想將牠射下,在旁的三個朋友不但不勸阻,反而鼓舞他:「如果你能一箭中的,那真可稱為人中健兒啊!」

貧人施毯

波斯匿王知道須達長者的懿行後,由衷地感動,心想:「須達長者身為一介平民,都能如此行善積福,勸化大眾,而我身為一國之君,更應身體力行,教化我的子民,讓他們也能廣行布施、捨離慳貪,累積福德。」

般特一偈得道度眾人

昔日,佛陀在舍衛國講經說法時,有一年長比丘,名叫「般特」,因稟性愚鈍,所以慈悲的佛陀請門下五百位已證得羅漢果位的弟子輪流教導他,但是三年下來,他連一首偈子也記不起來。

月氏國王與三智臣

久遠以前,月氏國國王栴檀罽尼吒結交了三位智慧的賢者,第一位是馬鳴菩薩、第二位是摩吒羅大臣、第三位是遮羅迦醫生。國王對這三人非常禮遇……

老比丘談笑為佛所訶

一天,在舍衛國祇樹精舍,正當佛陀在為天人、國王及大臣、百姓等四眾弟子開示佛法時,有七位遠道而來的婆羅門長老突然出現。他們一到精舍,便恭敬地向佛陀問訊頂禮。

佛為長者說四種施

在舍衛國有一富可敵國的婆羅門長者,名藍達。為了彰顯自己的名聲,連續五年,不惜竭盡家財,以外道祈福之法,設大齋會,廣行布施……

逆子改過出家成道

佛陀時代,有一獨生子從小備受父母的疼愛。父母竭盡心力培育他,並且讓他跟隨良師益友學習,一心希望他將來能有一番成就。

國王殺生為佛所阻

國王的母后生了重病,儘管看了許多醫生,服用各種湯藥偏方,身體還是不見好轉。於是國王派了女巫醫為母后祈福,幾年下來,病情還是毫無起色……

老比丘尋死為佛所救

有位年老比丘,名叫摩訶盧,生性愚鈍、不解事理,所以五百位比丘也都會熱心地教導他一些法理。但是幾年下來,摩訶盧卻連一句偈語也記不得……

佛度梵志

佛陀時代,有一位二十歲的外道青年,天資聰穎、智力超群,不論學習什麼,只要看過就能學會。他憑恃這種過人的天賦,發誓要學遍天下所有的技藝……

比丘聞蓮喻堅固道心

次日,佛陀親領法師到城裡接受大眾的應供,初出家的比丘,看到親眷,一時萌生戀家捨道的微細心念……

四比丘論苦因

佛陀說:「你們所認為的,都不是苦的究竟原因。天底下最苦之事來自色身,所有飢渴、寒熱、瞋恚、驚怖及色欲等災禍,都是由於它的存在。所以色身是一切苦惱的根本,也是禍患的根源。」

五百位婆羅門女淨心得道緣

在舍衛國的世尊,以神通力得知此五百女的心願,其心雖同俗人,追求有為生滅之法,然其善根深厚,仍可前去度化。於是世尊帶領大眾弟子、菩薩及天龍鬼神,飛升虛空,來到海中的香花臺。

華天比丘宿因獲勝報

當時國內有一戶大富長者喜獲麟兒,全家上下莫不歡欣鼓舞地迎接新生兒的到來。這個男孩不僅相貌莊嚴,出生之時,天上更降下無數美妙的花朵,遍滿整間屋子。

五百彌猴敬塔生天因緣

這座山中,有五百隻獼猴群居。牠們每天看到羅漢至心虔誠地禮拜佛塔,覺得非常新奇,於是也有樣學樣地到深澗邊,取了泥塊回到山上,仿造一座佛塔,並且像修行人一樣早晚禮拜。

八關齋戒傳奇

園丁將剛才的奇遇向國王報告。國王聽完之後,良久不發一語,心想:「怎麼辦才好?現今離迦葉佛時代已遠,《八關齋文》早已淪為歷史傳說,偏偏龍王以國家性命要脅,倘若不順他意,勢必興風作浪,禍國殃民。」

黎軍支證果償宿業

舍衛城中,有位婆羅門的妻子產下一名男嬰,不但容貌醜陋,身體還散發出濃濃的惡臭。雖然如此,婆羅門夫婦還是對他疼愛有加。

供養得福的一家人

佛陀在世時,有一戶大富人家,一家六口不僅和樂融融,而且家財萬貫,奴婢隨從眾多,不可勝數。

神通與智慧

不論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如何使盡渾身解數,仍然無法移動舍利弗尊者放在地上的腰帶……

長者子的供養

舍衛國中,有位長者的妻子產下一名相貌端正的男嬰,這孩子出生才沒幾天,竟然就會開口說話。男嬰問父母:「世尊還住世嗎?」

月氏國王與衹夜多尊者

久遠以前,有一個國家叫月氏國。國王栴檀罽尼吒非常崇尚佛法,所以當他知道罽賓國內有位證得阿羅漢果位的衹夜多尊者,就一直想去請示佛法。

花飾比丘

為眾人所矚目的花飾比丘,毫不遲疑地取下耳畔莊嚴的花朵。然而,不論他取下多少次,耳朵上又立刻出現一朵更芬芳的新花。

七寶隨身

舍衛國中,有位長者的妻子生了一個兒子。這孩子誕生時,天上降下了金、銀、琉璃、水晶、硨磲、珍珠、瑪瑙等奇珍異寶,遍滿整間屋子。

織匠的故事

大部分的人都因為害怕,不戰而退,而紡織匠一心想著妻子所交代的話,始終把織杼木頂在頭上,不知不覺中還朝著敵軍走去。

婆竭多尊者淨塔得天福

見到定光佛的舍利無人供養,佛塔無人照料,窮人心中十分感嘆。於是他馬上挽起衣袖,開始鋤草,並將佛塔四周打掃得煥然一新。

師質子摩頭羅瑟質

師質的妻子產下一名相貌端嚴的男嬰。最不可思議的是在生產過程中,家中所有的器皿都湧滿蜜汁,其瑞相讓夫婦倆高興不已。

佛度五比丘

一天,佛陀帶領弟子來到迦毘羅衛國,國人看見世尊相好莊嚴、巍巍堂堂,紛紛虔誠禮拜供養,並且讚歎在旁的憍陳如等五比丘有大福報,最先聽聞佛法,成道證果。

貧婦掃佛精舍得道因緣

婦人意外地獲得五百兩金,卻始終沒有用來添置家中所需,反而以這些黃金廣修布施供養,種大福田。

貪利養的提婆達多

老仙人說:「若你心存正念,精進用功,自然就能獲得五種神通。若是心懷惡念,有所企求,不但會危害人群,更會自嚐惡果。」

琉璃王與釋迦族

眾生有七件事是無法逃避的,就是生、老、病、死、罪、福和因緣,所以即使你欲以神通力解救迦毘羅衛國的苦難,他們還是無法逃脫過去所種下的罪業。

佛度力士

就在兩人擺好陣勢,即將交手之際,佛陀以神足力,騰空而起。此時遍地火出、刀劍如林,力士害怕地無處可逃,才對自己的貢高我慢、輕蔑無知感到非常後悔。

阿難的總持因緣

阿難由於過去生誠心護持修行人用功辦道,修了大福報,所以今生才能聽聞法音,一字不失,獲得殊勝的果報。

  • 1
  • 2
  • 3
  • 4
  • 5
  • 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