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台世界
  • 1
  • 2
  • 3
  • 4
  • 5
  • 6

先苦而後樂

世尊對比丘們說:「修行也有四件事,先苦而後樂。是哪四件事呢?」

阿闍世王五百妃失瓔珞記

釋迦牟尼佛和他的一千二百五十位弟子目前住在我的菴婆羅園,大王如果前往拜謁,可以增長無量福德善根。

釋迦龍宮佛舍利起塔記

阿育王從睡夢中醒來,一時之間不知身在何處,當他看到高八萬四千里,流光四溢、宏偉壯觀的水晶琉璃塔時,心中充滿了歡喜與讚歎。

舍利弗降伏六師外道

若我無數劫來,曾孝慈父母,禮敬修道沙門、婆羅門,願以此德行,令我一入會場,所有的人皆起身向我行禮。

世間四種可貴人

有四種修行人,可敬、可貴,為世間之福田。是哪四種修行人呢?就是持信、奉法、身證、見道這四種修行人。

牧牛人見佛相好出家

牧牛人見到祇陀林間光明遍照,每棵樹都閃耀著異常莊嚴的金色光采,不禁生起希有難見之想,視之無厭,以大歡喜心彼此討論……

善慧菩薩下生因緣

跟過去諸佛一樣,我將利益所有人天,建立大法幢,傾倒魔幢,竭盡煩惱大海,示導清淨八正道之路,向一切眾生證明諸佛相傳之正法。

阿育王登基勝緣

諸王子正在爭論自己的騎乘最好時,阿育王子的聲音鏗然震懾全場:「我騎的是老象,還有哪一頭象能像牠那麼穩重、經驗老道?所以我當作王!」

堅固長者子請問神通緣

佛陀告訴堅固:「我從不教導諸比丘為婆羅門、長者、居士等顯現神通變化,唯教導弟子們於空閑處,靜默的思惟解脫之道。」

釋尊姨母大愛道泥洹記

大愛道此時,為使眾生生起對佛法的敬仰與信心,隨念現神足威德, 在虛空中作十八變化。又從自身放大光明,光耀所有闇冥之處,光明朗照至諸天界。

釋尊姨母大愛道出家記

假使女眾想要出家作沙門,必須盡其一生學習並奉行八敬法,不得踰越毀犯。八敬法之重要,猶如善修堤塘預防水患,水則不會有所漏失。

仇伽離謗舍利弗及目連尊者緣

這時他終於忍不住滿身的灼熱,跳入冷水池中,整池的水也因此滾沸起來。而仇伽離一身的疱瘡在燒灼中盡數潰爛……

阿那律跋提出家緣記

我從前在家時,雖然貴為王族,在內外重重軍隊刀杖的森嚴戒護下,還是時時感到恐懼憂畏。現在我一個人獨自在塚間禪坐,卻無絲毫恐懼驚悚之念……

調伏慳貪得殊勝妙果

毘闍延莊嚴無比,在此小千世界中,沒有任何地方能超越此宮殿。這是因為我調伏了慳貪,才能獲此殊勝的妙果。

生死事大 無常迅速

對於不善的惡行,所引發的禍端,事發後再悔不當初,也只能痛哭流涕。應當如實認知,所有的果報都是自己過去的業習所招感!

比丘度化阿恕伽王建塔因緣

耆梨將比丘丟到大鑊湯內熬煮,但鑊湯非但不熱,卻轉為清涼,實在令人奇怪!於是耆梨打開爐鑊查看,看見鑊中生出一朵千葉蓮華,比丘就盤坐在蓮華上。

世尊降兜率入胎因緣

菩薩雖然身處母胎之中,行住坐臥卻無所妨礙,又不會讓母親產生任何懷胎之苦。每天在母胎中,也同樣轉法輪,成熟利益無量眾生。

金貓因緣

當時的窮人就是國王,由於過去布施三錢的因緣,世世投生於尊貴人家,經常得到裝滿金錢的甕;又因返家五里之中步步歡喜,故恆常於五里之內得獲如此豐富的財寶。

僧自恣日燃燈供佛生天緣

這位天女前世在人間,燃燈供養如來,由於至誠供養的善因,命終之後,得生天道,能自在返回如來身邊,聽經聞法,建立正信,善解明悟,證得初果。

臨終十念生天福

比丘!修十念法門的行者,可以獲得殊勝的果報,得到佛法甘露的滋潤。

給孤獨長者聞佛得度之因緣

長者聽聞正法、見證正法、領受正法、悟入正法,得法解脫自在,突破種種疑惑,不是因他人而信服,不是受他人度脫,而是了悟真如自性、掌握真常軌則,心便無所憂畏。

正智正念隨緣住

諸位比丘!當精勤攝心,保持正念正智。現前有菴羅女來請法的因緣,藉此告誡諸位:比丘應當如何精勤攝心、如何安住?

怨害之起 煩惱為根

由此覺觀,便知怨害是因煩惱而生。你現在怎麼不想先滅除煩惱賊,反而捨本逐末只想去討伐惡生王呢?

佛度三迦葉

佛言:「善來比丘!」那提和伽耶,以及五百弟子皆鬚髮自落、袈裟著身,跟隨佛陀出家成為沙門。至此,佛陀便具足千位沙門弟子。

盧留城滅城因緣

一日之中,盧留城全被塵土所淹沒,塵土之多堆成大山,王臣百姓都喪失了性命,這究竟是因何業緣而感召來的呢?

心無染著名為少欲

雖然外相上是在修苦行,但心中卻貪求無厭,這樣的人不可名為少欲。雖然擁有許多資身之物,但心無染著,踏實修行且樂於追求聖道,才可以稱為少欲。

清淨無瑕的耶輸陀羅

羅睺羅帶著信物,毫不遲疑地走到世尊身前,與佛陀相認。國王及群臣看到這一幕,皆生歡喜心,稱歎:「太奇妙了,大雄世尊威德不可思量,羅睺羅真的是佛陀之子呀!」

舍利弗尊者之獅子吼

世尊!如果弟子未曾修習過身念處的話,那就會在輕慢他人後,還到人間遊化。世尊!但弟子善加修持身念處,心專注不散亂,怎麼會對那位修行人做出無禮的言行呢?

供養一缽食於清淨僧得無量福

若人得到十萬國那麼多的黃金,亦不如施持戒人一缽之食,何況又再聽法開示,比得到黃金殊勝百千萬倍。

天女本以華鬘供養迦葉佛塔緣

釋提桓因問天女說:「妳過去曾修何等善業,今能感得此身如真金般光明晃耀,面貌又似蓮花般清淨綻放?請妳為我們說明。」

善化治王寶蓋覆舍利

這些漂亮的宮女,有誰能青春永駐、常存於世呢?凡夫俗子卻迷戀這些的假相,且心生染著、不知遠離。我豈能浪費生命在虛妄不實的假相上?應當立即捨俗學道。

緣聚則生 緣散即滅

一切無所從來、亦無所去,就如同兩根木頭互相摩擦,生出火來,點燃了木頭;當木頭燒盡,火便滅了。」佛陀問老婦人:「那麼,這火是從什麽地方來,到什麽地方去呢?」

佛啟度眾之行

佛陀勸勉龍王,佛世難值、正法難遇,應當把握因緣皈依於佛、皈依於法、皈依於僧。龍王隨即恭敬求受三皈依,成就畜生道中最初見佛得度的因緣。

恭敬有德  國王頂禮旃陀羅

猶如從沙石裡能鍛鍊出真金,惡臭的伊蘭木亦能生火,蓮花生於淤泥而不染,可見看待一個人應觀察他的道德修養,而非分別種族出身。

童女因掃地見佛生歡喜生天緣

天女知道了自己過去因見佛歡喜的善業,才感得生為天女的果報。感念佛陀的大恩德,便來到佛所,以恭敬心供養佛陀。

佛陀成道

大聖法王釋迦牟尼佛出現於世,大轉法輪,以無量智光,照破眾生無始劫來癡闇無明,眾生聞法修習,得以業消智朗,了悟本具的自性光明。

大迦葉尊者隨佛出家

如何才能出離這無常逼迫的世間呢?他四處尋訪名師,卻遍尋不著能夠真正離苦得樂的良方。一天,迦葉下定求法的決心,心念口言:「諸佛如來出家而成道,我現在也要隨佛出家。」

智者歸命得正道

唯有歸向佛法,圓滿一切善法,才是趣向寂靜無為的解脫之道。投淵赴火等心外求道的方法,只是平白受苦罷了,就如同鑽探水井,卻想求取醍醐,不過是空忙一場,終無所得。

善慧得佛授記因緣

普光如來踏上善慧仙人以衣髮所覆地面,並為之授記:「汝後得佛,當於五濁惡世度諸天人,不以為難,必如我也。」善慧仙人聽到佛慈悲授記,歡欣踊躍,喜不自勝,即時便解一切法空,得無生忍。

仙人的預言

仙人充滿智慧的眼睛裡,有著深深的哀傷,他泣不成聲地說:「太子倘若捨離王位出家修行,必定成為大徹大悟的覺者,可惜我已經是風燭殘年,壽命將盡,恐怕來不及親自看到太子成佛,也聽聞不到他的教法了。」

調馬師

只尸問佛:「世尊是無上調御丈夫,請問您用哪幾種方便來調御人呢?」佛說:「我跟你一樣,也是用三種方便來調御人,一是柔軟調伏,二是剛強調伏,三是剛柔並濟來調伏人。

舍利弗尊者知器施教

他們之所以沒有證悟,是因為修習的法門不適合根機的緣故。您應該要教鐵匠修數息觀;而洗衣者平時都在洗髒衣服,修不淨觀較易成就。

慳心難捨 莫輕布施

竟然有人寧惜一錢而不惜身命。大王!您現在並沒有受到任何逼惱,卻能將五錢用來布施佛塔,我看了大為讚歎,因而真心說出:「善哉!」

冒死求法心不悔

我這個色身猶如水中的泡沫,受想行識又如芭蕉與陽艷,地水火風四大猶如毒蛇纏繞,如今能遇此殊勝難得聽法機會,我又何須為愛惜此污穢之身,而不聽法呢?

難陀王與那伽斯那共論緣

王言:「我宮中根本就沒有這種樹,怎麼能問我這果實是甜、是酸?」斯那言:「王所問的問題,也是相同的道理啊!身中五陰,都是無我、無自性,大王為何問我是常?還是無常?」

神通不敵生死

生為人者,有四件事無法逃避。第一,在中陰身時,不得不受生;第二,從母胎出生後,就必定會漸漸老去;第三,老了以後,就不得不生病;第四,遭病難者,最後也免不了一死。

阿育王供養菩提樹

灌浴供養菩提樹,是我的父王瓶沙王也不曾做過的,而我現在做到了。我可以發心供養的不僅是如此而已,我還應該以乳汁、香水、花香、塗香,以及種種飲食寶物,恭敬供養如來的賢聖弟子們。

好音聲長者緣

好音聲長者今世擁有美好的音聲,並且具有無量的財富,是因為過去什麼樣的特殊因緣而招感的果報呢?

婆羅門婦害母遭自滅

婆羅門就為妻子也挖了火坑,如法炮製,妻子投身火坑,隨即燒得焦爛而死。這時諸天說偈言:「舉凡對尊長,不應生惡念,譬如害母者,反遭自焚滅。」

求神應先求己

佛陀曾開示:「布施得財富,持戒生天上,定慧得解脫」,一切皆有因有果,如果沒有布施的因,如何有福業具足的果,所以要勤修善業,方能成就善果。

慈悲者常安樂

佛心生憐憫說:「我成佛已來,於提婆達多,常生慈悲,無惡心者,提婆達多,毒自當滅。」話一說完,提婆達多身上的劇毒便消失了。

善惡獼猴緣

你們應當要有智慧,遠離對我們沒有幫助的惡知識,選擇親近對我們有益的善知識。善知識,可以讓我們的身心時時安穩、愉快。

求法王捨身 火坑變蓮池

「如是炎熾大火坑,紅焰如日令人怖,我今歡喜投身入,為法曾無悔懼心;今我雖處火坑中,決定當求希有事,願此福利資含識,猛火變作妙蓮池。」

天女身光晃耀緣

如來真正是眾生第一最上福田!天女過去正因供養了最尊貴的如來,修了上妙難得的福業,而今自然感得如此殊勝的妙果!

施食獲五福報

如果有人以飲食布施他人,將會獲得五種福德:一、壽命延長;二、身相端嚴;三、氣力增盛;四、快樂安隱;五、成就辯才。

憶念眾生如子想

這位婆羅門子為了眾生,竟能不怕眾苦及三惡道的果報,我們今日應當念此深重恩德。而要報此重恩,現今應當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。

人生難得當精勤

今生得聞具足十力的世尊所說的微妙正法,我應當把握因緣依法修行。如果能遵循佛陀的教法勤加修習,就能夠從生死輪迴中度脫。

抑心不違教法

貧窮會磨鍊一個人的意志、耐力和慚愧心,無羞恥心的惡人,會為了追求物欲而造作種種惡業。你能夠以慚愧心約束自己,轉化自己的貪念,讓自己不違家法,不致誤入歧途。這是賢者的作為,也承襲了你父親的良善品德。

錢財乃五家所共有

如果沒有聽聞佛法妙義、持守淨戒,就如聾盲一般。我是一個只知有形財富,而不懂心靈財富的窮人,這位長者才是真正有智慧的富人。

守道不忘即奉法

修行人應當勤勉好學,為人正直,依法修行,懷抱著出世最高的智慧,才是真正地修持正道。能夠防非止惡,以廣大的願心弘法修行,息滅內心的妄想、執著,則可稱為真正的沙門。

髻珠喻

《妙法蓮華經》是諸佛如來第一之說、祕密之藏,如髻中珠,末後賜與最大功臣;諸賢聖軍,降伏五陰魔、煩惱魔、死魔,滅三毒,出三界,破魔網,此時如來觀察時機成熟,於是才開始宣講《妙法蓮華經》。

傲慢的佛兄弟──窒師比丘

「你若真是我的堂兄弟,就更應當對長老有德比丘深生恭敬之心,並當慚愧反省,安靜少語,對於他人所說,要能忍受接納。」

六根門頭好修行

當六根接觸六塵之時,不是「眼」繫「色」,也不是「色」繫「眼」,乃至不是「意」繫「法」,也不是「法」繫「意」,而是因為貪欲生起,令六根與六塵相互繫縳。

放下心中的弓刀

我博學多聞、奉行正法,無有疲厭;精進學習、嚴持淨戒、常行慧解,不敢放逸,以此精勤修行的因緣而成道,斷盡一切煩惱而證涅槃。

掃地的功德

掃地有五種殊勝的功德,一者,自心清淨;二者,令他人內心清淨;三者,諸天歡喜讚歎;四者,植下來生相貌端正莊嚴的善因;五者,命終往生天界。

觸物起照 斷截惑根

當六根接觸外在六塵之時,若能隨順當前因緣起無常觀,並令心安住於生滅觀、無欲觀、滅觀、捨觀,對於一切萬物不生眷戀及顧念,心不受貪欲所縛著,如此貪愛就能息滅……,則一切眾苦便能消滅。

五陰纏縛乃眾生

知道「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」五陰境界終當散壞、消滅,對其愛著之心必會終止,無有愛著之心,便不會受苦,不再受苦,便能遠離諸苦。

顧鞭良馬

賢善男子聽說「某個聚落有男子、女人因疾病困苦,甚而死亡」一事,即心生怖畏,依正法思惟,如理精進用功,如同良馬顧影即能調伏,這就是第一賢善男子,於正法中得善自調伏。

釋迦同三千佛緣

受持五十三佛名號功德難可思議,大眾應當具足信心,虔誠誦持,將來必定出離苦海,乃至成就菩提妙果!

與兒期早行喻

有些人認為出家剃除鬚髮,穿上了袈裟,就不用從師學習修行之道。這樣只是外表像沙門,卻無法得到出家沙門的利益與成就。

佛讚難陀比丘

比丘們當作是學,守攝諸根,飲食知量,初、中、後夜精勤修習,修最上念覺,大眾當如難陀般精進行道。

妻子甚獄

七十比丘聽了佛陀開示的偈語,了達家庭是貪欲的深淵,妻子為難解的枷鎖,於是更堅固了修行的願心,達到精舍,精進攝心,專精用功,最後證得阿羅漢果。

布施的五大功德

佛陀讚歎師子將軍:「你能如此勤於惠施,心中不懷慳吝,非常難能可貴。若能保持隨時惠施的善行,便能獲得五大功德。」

香積法味供養

勿以聲聞小德小智,稱量如來無量福慧!縱使四大海有枯竭之時,而此香飯能滿足一切人食,乃至一大劫取用,終無有窮盡。

心寂欲除

佛對比丘說:「你實在愚癡不解道理!想要契悟、證道,首先要先斷除愚癡。能除去癡心,然後才能制伏這念心。心,才是一切善惡的根源。」

阿育王造八萬四千塔

過去,阿育王暴虐無道,殘害無數,世稱暴惡阿育王,但在經過海比丘的慈悲教化,立即拆除所建之人間地獄,皈依佛法,不僅施行仁政,並且護持正法,令佛法得以傳播。

祇陀太子守死懷道

佛又告諸比丘:「祇洹太子不貪求榮位,守死懷道,因而投生天上,安樂自然;琉璃王狂愚無知,死墮地獄,受無量苦。」

不住空寂的智慧

世尊於禪定中觀察到大梵天王的心念,認為正是教化天眾的因緣,於是乘三昧力,於剎那間出現於大梵天的虛空中,安詳而坐。

善男子具足色力捷

有一段時間,佛住在摩竭陀國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。當時,世尊對比丘們開示:「世間有三種良馬為尊貴的國王所騎乘,是哪三種呢?色具足、力具足、捷疾具足。

阿育王朝聖之旅

阿育王廣建八萬四千佛塔後,心中法喜充滿,帶著群臣前往雞雀精舍,參禮耶舍上座,至誠請問:「上座,當今之世,還有為佛陀所授記,將廣作佛事、轉大法輪者嗎?王欲親近禮拜供養此尊者。」

佛自忉利天返閻浮提因緣

目犍連尊者待諸天離去,便起立整衣稟白:「弟子代閻浮提四眾弟子稽首禮敬世尊,並帶來慇切的問候和思慕──人間四眾弟子無有神力得至天上禮敬聞法,而彼天眾有大德力下至閻浮提,唯願世尊慈愍,早日重返閻浮提。」

憂波毱多尊者伏魔記

尊者見魔王善根萌芽,敬信心已生,不復驕慢,於是開示:「如今您知慚知愧,敬信於佛,由此善心不復墮三塗惡道。」魔王聞言生大歡喜,說云:「我由尊者生敬信心,今當皈依佛門,從此清淨三業,護法護教。」

賓頭盧尊者見佛因緣

一日,阿育王於佛陀成道的菩提樹前受持八關齋戒,並準備種種寶蓋、幢幡、上好飲食……,欲供養佛陀的成道弟子。三十萬比丘來此集會,其中有十萬是阿羅漢,二十萬是學人及凡夫比丘,然而上座的位置卻沒有人坐。

阿羅婆羅剎王

因憤懣而死的國王果然投生羅剎道,義無反顧地走上復仇之路。自號「阿羅婆」的他,先是入宮絞殺新王、後宮綵女、左右奸臣,然心中猶憤恨不平,出宮後亟欲殺盡全城背恩忘義之人……

醫子喻

昔日佛陀開示:「諸佛為度眾生故,方便示現涅槃,實而不滅度,常住此說法。」為使弟子們更深入體會此理,繼而以故事善巧譬喻。

西天四祖優波毱多尊者

商那和修尊者回答:「我沒有俸祿與人,只有真正具足信心出家者,才能與我相隨為伴。」毱多長者聽此便回答說:「尊者!我是個為世俗所絆的世間人,不能隨您出家,將來我若有子嗣,一定將我的孩子供養三寶,出家修行。」

功德天女與黑暗天女

要享有功德天,就必得接受黑闇天,光明和黑暗是一體的兩面,無法割捨,必須同時收受;若真如此,那麼我寧可二者都不要,請您們離開吧!

精進修行

有位比丘於清晨時前往河邊洗浴,後至岸邊歇息。此時有一天人放光,照於河岸,跟比丘說:「這是一個巢穴,夜晚有煙竄出,白天則有火燃。有一婆羅門見此事已,於是破壞此穴,並挖堀此地。」

跳脫輪迴識因果

舍衛城中有一位婆羅門長者,雖財富無數,卻慳貪不好布施。每次吃飯時間一到,必令僕人緊閉家門,不讓外人妄自闖入家中。因此,不論是要飯的乞丐或是托缽的沙門、梵志,用餐時刻都見不到這位長者。

洗腳的水盆

佛陀觀其教化因緣已成熟,故前往羅雲住處,告訴他說:「羅雲啊!你到賢提精舍常住,這段時間必須除去你愛說謊的習氣,要守口攝意,精修戒律及經論。」

貪欲比丘

世尊對著這位比丘說:「比丘,比丘,不要種苦因,此貪念會使您身上發出難聞的臭味,如膿汁流出,招致蛆蟲及蒼蠅聚集。」比丘心想:「世尊竟然連我心裡起的惡貪之念都知道。」

共相怨害喻

秋收之後,毗彌好整以暇地坐在庭院裡為小狗抓跳蚤。悄然一瞥,遠方一個落寞的身影,蕭颯如枯葉飄零……悠悠穿過巷弄曲徑,如古老的井底餘音迴盪著。

憂波毱多尊者的前世因緣

商那和修尊者謹遵遺教,找到了毱多長者,耐心地等待傳法弟子出世、成長,千方百計說服長者首肯,帶領天資聰穎、善根淳厚的憂波毱多走向出世間大道;而他也不負眾望,很快便證悟妙道。

佛之語密

目犍連尊者心想:「佛為大眾說法,法音遍布十方,一切眾生聞法得利,到底佛的聲音能傳到多遠的地方呢?」於是,尊者便以神足力尋著佛音一路飛行,一直到無量千萬億佛世界才稍做休息。

清淨乞食住

一日清晨,舍利弗尊者著衣持缽,入城裡乞食,回到祇樹給孤獨園後,收衣缽,洗足已,即持具入林中坐禪。舍利弗尊者從禪坐中出定後,則前往佛所,頂禮佛陀後退坐一旁。

佛陀的最後說法

有一位梵志名叫須跋陀羅,年紀朽邁,已有一百二十歲。國內諸多力士皆對他恭敬及供養,並且讚歎他是阿羅漢。當須跋陀羅聽到佛將於今夜入涅槃,心想:「我對修行之理尚有一些疑惑,唯有瞿曇才能為我解惑。」便前往娑羅林。

四姓平等

尊者又說:「大王,世間人說四姓有所差別:『婆羅門第一尊貴,其他人全都卑劣;婆羅門善,其餘人是惡;婆羅門清淨,非婆羅門不清淨。』那麼,業報是真實的嗎?這一切都是由業決定的嗎?」

四如意足

若聖弟子成就欲如意足,即能遠離五欲、惡與不善之法,就能夠斷除欲貪,進而出離生死的要道,乃至趨於寂滅、不著一切法,以至於究竟斷愛。愛既斷已,則此欲心亦息。

隨順遠離之道

比丘應當如此了知,若在修習各種方便法門時,心無懈怠,使能獲得正法,內心得到寂靜、止息和安樂,行持淳淨且一心專注,能遠離喜愛的境界,並且隨順正道修行,便能說:「我已經遠離五欲而得到解脫。」

邪見罪牽墮地獄

佛告大王:「當時那個好嫉妒的獼猴王,就是現在的富蘭迦葉,五百獼猴是其五百弟子;另一獼猴王,即是我。富蘭迦葉前世心懷嫉妒,被其罪所牽引而自投聚沫,令五百獼猴也隨其身亡。現在,他們又因誹謗之罪,全部投入江河,罪業使然,累劫無限。」

身患苦,心不患苦

世尊對長者開示:「善哉!那拘羅長者!你雖因年老色衰而飽受苦患,卻能靠著自己的力量,前來拜見如來和諸知識比丘。你要藉由這個病苦的色身,修習不為苦所逼迫。」於是世尊為其開示微妙法義。

少施獲大福報的僧福田

婆羅門長者一路來到佛陀淨住之處,至心頂禮佛足後,恭敬說道:「轉 法輪聖王!您是天上人間最尊貴的導師,請您慈悲為弟子開示,如何布施修福,於何種福田,少施又能獲得大福?」

如法修行 如佛親教

過去,佛陀曾住在迦毘羅衛國的尼拘律園。一日,斛飯王的長子摩訶男聽說三個月的安居過後,佛陀就要繼續到人間弘化遊行,因此,眾多比丘在食堂為佛陀縫製衣服,摩訶男便急忙趕去拜見佛陀。

離欲寂靜

尊者回答:「國王與國王、婆羅門與婆羅門、居士與居士之間爭論,在於他們被貪欲繫著,各自執著自己感官的貪愛,不願放捨。」

藥草喻

佛為眾生契機說法,令其各得法益,就像大雲一般,普降甘霖於一切草木、叢林及諸藥草,令其皆能平等接受雨水的潤澤,各得成長。

正觀五陰無我

上座比丘們對陀裟比丘說:「陀裟比丘!您前去照護生病的差摩比丘時,當說道:『差摩比丘!諸上座們問您:『病情是否稍有好轉?苦的感受是否減退?」

月光菩薩圓滿檀波羅蜜

當時,香醉山中有一位名為惡眼的大婆羅門,他知道月光王在城的四門廣開布施大會,於是心想:『我現在就到那裡去,求乞大王的頭!』

盲龜值浮木

眾生想要暫得人身,更難於盲龜值遇浮木。因此,諸比丘於四聖諦尚未契悟者,當勤修各種方便法門,起希求增勝上進之心,修學無間道。

五蘊無我

佛告諸比丘:「善哉!善哉!大眾無始劫來輪轉生死,所流的血超過恆河水及四大海水。因為你們從過去無始劫來,或曾投生象中,被斷截耳、鼻、頭、尾、四肢,血流無量……無始劫來,或是墮入地獄、畜生、餓鬼,身壞命終,其血流亦復無量。」

天帝釋皈依三寶捨驢身

忉利天主用天眼一看,知道自己將投生至一位製陶者所飼養的母驢腹中,驚慌之際,想起佛陀是三界中唯一能濟拔眾生出離苦海的人,便趕到佛所求受三皈。

四小不可輕

佛陀對大王說:「世間有四種事,雖小不可輕。一者,王子雖小,不可輕;二者,龍子雖小,不可輕;三者,火雖小,亦不可輕;四者,比丘雖小,更不可輕。」

效其祖先急速食喻

曾經有一位商人,從生長的北天竺來到南天竺做買賣。停留在南方的時日愈來愈久,因緣際會下有人作媒,就在當地娶了一名賢淑女子為妻,安居落戶下來。

天人受三皈免墮癩子豬

天人有天眼通,看到自己死後將投胎成為一隻癩子豬,身上長滿癩痢、惡瘡,於是心生恐懼,悶悶不樂。另一天人看到他憂愁不樂,便問他:「你為何如此不快樂呢?」

普達王遇佛得道

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法時,六千里外有一夫延國,國王名為「普達」,年紀雖輕卻能統御四方,心性慈憫,經常齋戒焚香,登高朝禮遠方。

佛說八法

佛回答道:有四種法,能使在家之人現世能獲利益安樂。是哪四種法?就是……

福為善眷屬

過去,有一位國王以正法治化國家,深得人民敬仰,卻因沒有子嗣而愁憂不已;聽聞佛陀來到國內,隨即前往拜見、聆聽開示,並且歡喜受持五戒。國王一心奉敬,唯願求子,晝夜精進用功,無有懈怠。

真正的快樂

佛陀藉此告訴比丘們:「釋帝位居天王,雖已得大自在,卻仍不忘精勤,讚歎精進;何況你們是發了無上的信心而來披剃出家的比丘,身著法服,更不應懈怠。」

衣珠喻

過去,有一個人到親友家作客,兩人把酒當歌,相談甚歡,但因不勝酒力,便醉倒一旁。這位親友平日就很關照他,也知道他日子過得並不好,想把一顆無價珠寶送給他,讓他生活無虞。

觀作瓶喻

有兩個人來到陶匠的工作坊,他們對陶匠製作陶器的過程非常好奇,所以放下手邊的事,特別來觀看陶器的製作。他們專心地看著陶匠用腳踏著托盤輪作瓶子,一個接著一個,看得津津有味,完全投入其中。

窮子喻

過去,有一位非常富有的長者,家中倉庫盈滿金銀、琉璃、珊瑚、琥珀、真珠等珍寶,所擁有的僮僕、家臣、佃農、牛羊牲口乃至象馬車乘亦不可勝數,往來作買賣的各地商隊總是川流不息。

善耕

這時正在努力耕田的婆羅豆婆遮婆羅門,遠遠地就看到世尊的身影走來,立即說道:「佛陀,我今為了飲食生計而耕田下種,沙門應該也要耕田下種,以供自己的飲食生計啊!」

火宅三車喻

昔日佛陀曾經將三界譬喻為火宅,眾生猶如年幼無知的稚子,深陷火宅、不知逃離,而自己就像那焦急的父親,亟欲救脫遍滿三界的稚子,怖畏險道,得涅槃樂……

摧滅瞋恚得無憂

世尊的慈悲善解,語重心長地勸誡眼前年輕氣盛的婆羅門行者,必須除滅瞋心之害。頓時,婆羅突邏闍被世尊的威德和莊嚴所攝受,默默地聆聽、思惟如甘露般清涼的法語。

善順善成就

陀為摩訶男開示:「你也如是,命終之時不會墮到惡道,亦無有罪惡。因為你長夜修習念佛、念法、念僧,念念皆能堅住在佛法僧三寶上。」

到第六個孩子為止

佛住世弘法時,有一位住在彌絺羅國中的婆羅門婦女名叫婆私吒,因為第六個孩子剛剛喪命的緣故,悲傷過度而神志昏亂,在路上無法自主地裸形狂奔。她就這樣走著走著,不知不覺來到佛陀正在說法的菴婆羅園。

為惡賊所劫失氎喻

從前,有兩個人結伴同行,希望在旅途中彼此有個照應。一日,經過曠野,急於趕路的兩人不幸遇到了盜賊,其中一人連忙躲進草叢裡,另一人則被盜賊抓了起來。

小兒得大龜喻

過去,有一個小孩在路上看到了一隻大烏龜,便把牠抓來玩。初時,還玩得很高興,但玩著玩著,不一會兒就覺得無聊了,便想要把這隻大烏龜殺死。

不開口的真相

時值農忙,全家上下忙著收割稻穀,妻子也不例外,挽起袖子便熟練地幫忙擣米。年輕人覺得自己笨手笨腳地插不上手,便自個兒到處蹓躂,回到家時已是又累又餓……

詐稱眼瞎喻

有人聽到工匠們為了逃避工作,而起了弄瞎自己眼睛的念頭,感到十分驚訝!他對工匠們說:「你們實在是太愚癡了,看事情怎如此短視,竟為了逃避苦差事,而想把自己的眼睛弄瞎。」

獵人聞法得道

有一隻鹿因落入網中而大聲呼叫,獵人們聽到鹿的叫喚聲,奔馳搜尋之中,也掉入了捕獸網中。許多獵人因此死亡,即使未喪命者,身體也受到嚴重的瘡傷,痛不欲生。

嘗菴婆羅果喻

去,有一位長者很喜歡吃菴婆羅果,當果子成熟的季節來臨,長者特地拿了一大筆錢,派人去產地採買最鮮美可口的菴婆羅果,讓他大飽口福一番。

棄老國

很久以前,有一個國家明文規定:「所有老人得一律離開家庭,流放到偏遠的地方,讓他們自生自滅。」當時有位大臣非常孝順,不忍心趕走年邁的父親,便在家中挖了地窖,布置成密室,將其安置在那裡,繼續盡孝養之責。

造塔供養 隨心滿願

惟衛佛時,有四個人共同造立佛塔,其中一人發了殷勤懇切的心,在塔寺造立完成後,又以七寶及鮮花供於塔頂,從四面撒下,並發願:「願生生世世享大福報,無有匱乏!」

謗罵世尊的婆羅門

一天,佛在祇園精舍外空地經行,婆羅門突邏闍心懷瞋恚,來到佛所,對著佛破口辱罵,並說種種毀謗之語,佛陀停下腳步,沉默地看著這位婆羅門。

劫盜分財喻

回到山寨裡,群賊歡天喜地的開始分贓,貨一字排開,按長幼順序各自選取一份。眼看著光鮮亮麗的東西都被拿光了,最後只剩下一匹匹毫不起眼的布,大家都興趣缺缺。

獼猴喻

過去有個好賭之人養了一隻獼猴,主人贏錢的時候,回家就會順道買些水果,逗牠開心;但是,每當主人輸錢了,就會打獼猴出氣。

修忍最為勝

佛為釋提桓因開示:「一切眾生為了追逐利益而隨心所欲,而這些只要藉由精進勤求,必能有所得。但在事情成就後,仍要行忍才是最為殊勝,所以應當修持忍辱之行。」

佛說四念處觀

這世間有什麼法是不會生滅、敗壞的嗎?如果想要使其不壞滅,是不可能的!這世間一切可愛事物終將離散。

為王說世間四種人喻

一日,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,波斯匿王前來拜訪。國王恭敬地向佛陀頂禮問訊後,於一旁坐下,並且請示佛陀:「世尊!請問婆羅門種姓的人,是否累世都會生在婆羅門種姓家?」

阿支羅聞法見諦

阿支羅迦葉聽聞佛陀開示後,了知苦乃因緣和合而生,本無自性,而破除心當中的無明才是真正的滅苦之道。頓時遠離一切垢染,得法眼淨。

體悟輪迴的婆羅門

婆羅突邏闍出了家,並受具足戒,深信紅塵俗世非真正可安身立命的歸宿,出家修行才是最究竟的道路。在日以繼夜的精勤用功下,正念常存,志願堅定,親證阿羅漢果,獲得解脫。

忍者大力用

六師垂頭喪志,啞口無言,剎時遁入空中,卻見重重焰火攔阻,更嚇得六神無主,毛髮直豎,瞬間逃逸無蹤。接著,佛陀宣說四諦、布施、持戒等法,亦傳授三皈五戒,大眾無不法喜禪悅,歎未曾有。

佛讚不放逸法

佛陀告訴波斯匿王:「不放逸是一切善法的根本,一切功德利益的起源,大王應該依此而行。」

栴檀香樹

這個人一聽到有豐厚的獎賞,就忘記和樹神的約定,急忙跑去晉見國王,說明自己知道哪裡可以取得栴檀香。於是國王就派使者跟著此人前去。

得金鼠狼喻

待商人走遠了,鄉人急忙竄進溪邊竹林裡,尋覓了許久,終於發現一條小毒蛇,他小心翼翼地用布包著,放入懷裡,匆忙地奔到溪邊,想要如法炮製,把毒蛇變成黃金……

佛度六師現神通

六師垂頭喪志,啞口無言,剎時遁入空中,卻見重重焰火攔阻,更嚇得六神無主,毛髮直豎,瞬間逃逸無蹤。接著,佛陀宣說四諦、布施、持戒等法,亦傳授三皈五戒,大眾無不法喜禪悅,歎未曾有。

常近善知識

佛告訴阿難尊者:「親近正知見的同參道友,自然會與惡知識及惡友遠離。怎麼說呢?我因善知識的緣故,了脫生死,所以善知識的影響所及,是清淨梵行的全部,應當如實了達。」

孔雀王

一天,孔雀王立於樑上大笑,國王好奇地問:「什麼事這麼好笑呢?」 孔雀王回答:「我笑天下有三癡,第一癡,是我癡;第二癡,是獵人癡;第三癡,是大王您癡啊!」

慳法感愚癡

佛陀告訴比丘們:「愚路比丘因過去生慳吝布施佛法,連一句一偈都不願為人宣說,加上曾為屠夫,造就無數殺業,之後又修習有定無慧的無想定,生到無想天中。由此種種業因,才感得今生愚鈍的果報。」

草繫比丘

聽到國王殷殷詢問,老比丘懇切地回答:「正因為這些草莖如此脆弱,我們才不敢貿然扯動,深怕傷害了任何草葉新芽。世尊告誡我們,草木是鬼神村,許多眾生依附於此,不得任意踐踏、殺生違仁。」

善說法要的毗舍佉比丘

毗舍佉比丘於講堂中會集許多比丘為其說法,不僅言辭流暢,妙語如珠,且將義理發揮得淋漓盡致,能令聞者心生法喜,聽之無厭,意解心開。

二百歲貧窮老者因緣

貧窮老者長跪合掌說:「我只想知道如何能消除罪業,速得解脫,不再受苦,懇求世尊慈悲,以無上智慧為我解疑。」佛陀慈悲地開示:「人的生死因緣都是眾緣和合,現在讓我告訴你為什麼今生有這樣的果報。」

為父母供養令脫地獄苦

世尊進一步教導:「若能在僧眾結夏安居期間廣修供養,護持僧寶精進行道,以此功德回向亡者,便能超拔現世父母及累劫至親脫離苦輪。」

善擇住處

獵人們將樹皮搗碎調製成黏膠塗在草上,有智慧的猿猴會避而遠之,愚癡的猿猴則不知要遠離,會先以一手觸摸,結果手便黏在草上;想用另一隻手將草移開,沒想到兩隻手都黏在上面。

阿育王弟本緣

阿育王以種種方便開導,終於感化宿大哆,並且願意皈依三寶。阿育王也說出事情的原委,表示一切都是為了讓弟弟信受佛法,絕對不會傷害他。

長夜漫漫惡道苦

一天,衹夜多尊者與弟子入石室城乞食,進城門時臉色突然憂戚哀傷起來,等到乞食結束,要出城時,又悲傷不已。弟子們感到疑惑,於是請示尊者緣由。

四念處觀

大梵天王來到佛陀面前,恭敬頂禮後說道:「世尊,誠如您所體悟,四念處觀確實能淨化眾生,遠離種種憂悲苦惱,四念處觀是行者精勤用功的下手處。」

妙觀察 善分別

佛告訴波斯匿王:「你無法知道他們的心靠在哪裡,又怎能判斷他們是不是阿羅漢呢?如果經過長期相處,仔細觀察,才能夠真正了解他們。」

無生拔毒箭

一位婆羅門居住在離娑羅林不遠的地方,有五百個摩納外道跟隨其修習。這位婆羅門經常想:「如果有一天,世尊來到這裡,我一定要向他請益,以解開修行中所遇到的困惑。」

憂波毱多尊者的教化

尊者令比丘前往外地辦事,自己則於途中化作一名商人,又化現群賊五百人來搶奪、殺害商人。比丘睹見此景,覺察內心恐懼,便明白自己尚未證到阿羅漢果。

佛說無常四大山

佛陀讚許波斯匿王:「大王,這四大山日復一日緊隨著人們,誰能抵擋得了?誠如您所言,唯有安住在佛法的正知正見,如實修行,才能脫離無常逼迫之苦。」

五百歡喜丸

從前有一位荒淫無度的婦人,欲望熾盛且討厭她的丈夫,每每想方設法要殘害他卻都無法得逞。有一次,婦人的丈夫要前往鄰國,於是她想到一個計謀,決定製造毒藥丸來加害她的丈夫。

真正的美貌

佛陀告訴玉耶:「女人的端正不是取決於容貌的姣好與否,若不順夫婿就不能稱為端正,而心行端正才是真端正。」

為富不仁的果報

佛陀為波斯匿王開示:「世界上絕大多數的人,獲得顯赫的名利權勢後,則變得驕貴奢侈,縱情欲樂,任意所為,甚至傷害別人,令人痛苦不已。這樣愚昧的人,必定會付出很大的代價,終將受苦不已。」

一牛斷三命

佛陀告訴瓶沙王:「以惡劣之言謗罵、污蔑、欺凌他人,怨恨從此而來。若以謙讓、恭敬的言語待人,不但不會結下惡緣,也不會產生怨忿。」

比丘盜香

突然間,池神現身了,生氣指責比丘是盜香賊。比丘回答:「我既沒有破壞池中的花,也沒有奪取,怎麼可以說是賊呢?」池神說:「你並沒有知會我,就偷聞花香,難道不是賊嗎?」

毘舍闍鬼喻

從前,有兩個毘舍闍鬼共同擁有一個竹簍、一根木杖和一隻木屐,他們為了獨自佔有這三樣東西,始終爭來奪去。

彈琴喻

佛為二十億耳開示:「修行也是如此,如果把自己繃得太緊,過度精進,心中起煩惱、生無明,就會退失菩提心;若太懈怠、太放逸,就如同琴弦太鬆一般,也會退失菩提心。我們修行就如同彈琴一樣,要合於中道。」

比丘懷瞋墮蛇身

佛陀對毒蛇慈悲勸告:「原本你出家修行的功德,理當升天,卻因起了瞋心,墮落蛇身。不要再執迷不悟,要思惟『諸行皆無常,諸法悉無我,寂靜涅槃樂』的道理,才能脫離惡道。」

老病死苦常隨逐

佛陀表示:「大王的體悟非常好,老、病、死確實如你所說,是可憎、不可愛、不可追念的。如果世間上沒有老、病、死,如來就不會出現於世,也不需為世人說法。」

阿那律空器出食緣

阿那律長大後,有一天母親為了測試他,即告訴他家中已無食物;阿那律聽了,便叫人取空的容器來,沒想到一拿到阿那律面前,自然盈滿飯食百味。

說人喜瞋喻

村長接著說:「老莫,聽到別人說自己的缺點、過失,不知道檢討反省, 反而起瞋心責怪別人,就好像喝醉的人失去理智、愈喝愈多一樣。只有如此愚癡的人,才會一再地為隱藏自己的瞋心,不斷地施暴於人!」

寬恕得自在

弟弟告訴哥哥:「雖然您聽信妻子的惡言,將我囚禁於塚間,但也因為如此,讓我得以聽聞佛法、解脫煩惱而成就道業,實在太感恩您了!」接著,弟弟為夫妻倆宣說佛法,使其心開意解,當下即證得須陀洹果。

乳光如來

佛陀告訴阿難尊者:「這一對母子因過去生不信佛法,所以十六劫中皆墮為牛、馬。今日牠們因聽聞佛名得悟,發心以乳供佛。然而,同樣一件事情,由於布施者發心不同,所得的功德、智慧、果報也就不同。」

阿育王施阿摩勒果緣

阿育王悲傷地詢問身旁的大臣:「到底誰是當今之主?」大臣們回答:「國王,您是當今之主。」阿育王說:「我雖是國王,卻不得自在。你們看!我手中的這半顆阿摩勒果,是我現在唯一擁有並可以作主的東西。」

生與死

佛陀於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法期間,一天,波斯匿王非常敬重的祖母突然過世,國王送其出城火化、供養舍利後,衣服垢弊、披頭散髮地來到精舍,頂禮佛陀。

龍樹菩薩出家因緣

龍樹菩薩因知刀兵不得靠近國王周圍七尺,所以緊臨王身站立,才躲過此禍;也因此了悟色欲為諸苦之本,敗壞德行,危害自身,且汙梵行,於是立誓:「若能脫離此難,即前往沙門處求出家。」

善順聽法自得利

佛陀對返戾說:「如果有人心懷惡意,想故意找別人的過失和短處,以此來譏笑他,這是滿懷瞋恚及憤怒的不清淨心。以這種不清淨心來聽法,終究不能解悟諸佛所說之法。」

修善如愛己

佛陀慈悲地聆聽,並且讚歎說:「誠如大王所言,世人如果放縱身口意,做諸惡事,真正受害的不是別人,而是自己。為什麼呢?若危害他人,雖然結下怨仇,卻不一定馬上會遭受報復、傷及自身的危險;但若起了惡心,就破壞了自心清淨。」

護持身命如油缽

佛陀慈悲地開示大眾:「修行人護念法身慧命,就是要這樣戒慎恐懼。不要去貪戀外在虛妄不實的美色、音聲等塵境,應當收攝身心,謹慎身口意三業謹慎而不放逸。」

善惡業報如影隨形

佛陀時代,有一位力大無窮的駝驃比丘,隨佛出家後,精進行道,威德具足,證得阿羅漢果。由於駝驃比丘時常發心營辦僧事,關照僧眾的飲食起居,佛稱讚其「營事第一」。

鸚鵡請佛一宿住

鸚鵡王遙見佛陀一行走來,立即飛到空中,迎上前去,請求佛陀:「懇請世尊及比丘們慈悲愍念,接受到我林中住宿一晚的邀請。」佛見鸚鵡王懇切祈請,便答應其邀請。

因地恭敬的殊勝果報

一天夜裡,有八位天人依序來到佛所。第一位天人,容貌端嚴,身上所散發的光芒達一里之遠,並有十位天女隨侍在旁。天人至心頂禮後,佛陀告訴他:「你因廣修福德而生天上,享有種種五欲之樂,得安穩自在的果報。」

心定降魔

佛陀知是魔擾,絲毫不為所動,說道:「我身處禪定,心就像過去諸佛般寂靜自在。」魔王波旬聞佛所說,反被佛陀的大無畏心所震懾,致使愁憂悔恨,生大怖畏,立即現回原形,逃回天宮了。

生氣的烏龜

佛陀接著提示:「人的嘴巴裡好似有柄利斧,常常引來殺身之禍。應毀詆的反而稱譽,應稱譽反而毀謗,這都會使自身遭受禍殃,始終無法得到真正的快樂。」

恭敬延壽的長者子

佛陀時代,有位長者的兒子年紀大約五、六歲,占相師為他看相後,發現他很有福德,只可惜壽命太短。長者聽了十分憂心,便帶著兒子到外道六師的住所,希望為兒子求壽,結果六道外師紛紛搖頭嘆氣,表明無法滿其心願。

如法修行 人天恭敬

天帝釋提桓因不急不徐地走出毘禪延堂,向南恭敬地合掌。看到天帝如此地恭敬,讓摩得梨大吃一驚,害怕得連手中的鞭子及駕車的繮繩都掉了下來。帝釋問道:「發生了什麼事,你怎會如此驚懼?」

送美水喻

從前有一個村落,距離國王居住的城裡有五由旬遠。由於這個村子的水特別甘甜,國王就命令村裡的人每天送水給他。為了每日的送水,村民疲憊不堪,都想要搬出這個村落,希望遠離送水之苦。

忍辱最勝

阿修羅王表示:「愚者忍辱,是因為害怕,他還以為這是自己勝過他人的地方。」釋提桓因則說:「愚者雖然因為怖畏而忍辱,但是忍辱對自己卻是最有利的,即使擁有一切財寶和名利,都無法勝過忍辱的功德。」

布施離賊害

佛陀告訴婆羅門:「老、病、死如火般熾盛,要遠離其害,就要在身口意上勤修善法。過去你未能修持身口意三業,今日若能改往修來,這些善法資糧就是你臨命終時救度你的船、讓你避難的屋宅。」

清淨三業 內護己心

佛陀回答:「若有人以象兵、馬兵、車兵、步兵守護在自己身旁,這也不是真正的護己。為什麼呢?因為不是內護。若人能夠清淨身口意三業,修善積福,即使沒有四兵圍繞守護,亦是真正的護己。」

行善敬長的功德

摩訶離坐定後請示佛陀:「世尊,請問您曾見過天帝釋嗎?」佛陀回答:「我看過。」摩訶離又繼續請問:「有長得很像天帝釋的夜叉鬼,世尊您所看見的不會是夜叉鬼吧?」

真正的布施

魔王疑惑地詢問:「這些婆羅門都是出家持戒、清淨入道之人,為何你會說沒有福田?」淨居天人回答:「菩薩是為求佛道而行布施,但今天這些人都是因不正確的見解而行布施,所以我才說沒有福田。」

砍樹取果

國王問他:「這棵樹會長出非常香甜的果子,可惜樹身實在太高,你有辦法摘取得到嗎?」此人回答:「這棵樹雖然高大,但還是有辦法的。」於是,他取來斧頭將樹砍斷,準備等果子長出來後再來摘取。

齋戒自守 獲勝如佛

過去,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為比丘們開示:每個月的第八日,四大天王會派遣其使者至人間巡視,觀察世人是否有孝順父母、恭敬師長、慈愛眾生、供養出家沙門、修行善法,或者行諸惡事,惱害他人者。

瓜熟徹蒂甜

有一天,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為比丘們開示:「農夫耕種有三種需要隨著時節來進行的工作,哪三種呢?就是耕田、溉灌及播種。比丘們也有三種需要隨時修習的善學,即善戒學、善意學、善慧學。」

船筏譬喻

佛陀問比丘:「這個人需不需要把竹筏一直帶在身邊呢?」比丘們回答:「不需要,他已如願到達彼岸,即不需要竹筏,何必帶著增加麻煩?」佛陀告訴比丘們:「所以說,善法都應捨除,更何況是惡法?」

善知識與惡知識

昔日,佛陀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時,對眾比丘說:「今日我要為你們開示『善知識法』及『惡知識法』,你們要一心諦聽,善自思惟。」比丘們齊聲稱是,一心聆聽佛陀的教導。

糞窟夫妻

過去,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法。一日清晨,佛陀與阿難尊者在前往舍衛城托缽的路上,遠遠地看到一對老夫妻,在糞窟中拄著柺杖,全身不停地戰慄發抖。

真正的莊嚴

佛陀告訴比丘們:「你們千萬不要看不起這位比丘,他已破除見思惑,漏盡煩惱,證得阿羅漢果,獲得真正的解脫。如果沒有證到如來的境界,而只是藉由外表來判斷他人,對自己只是有損無益。」

行直影端 為人所重

佛陀告訴比丘們:「大眾皆已剃除鬚髮,出家修行,難道還做不到遠離虛偽諂媚,行事常保樸質正直?若能以真誠無妄之心待人接物,則能與佛法相應。」

斯匿王的慈悲胸懷

波斯匿王打了勝仗後,來到祇園精舍,向佛說道:「我與阿闍世王並無仇怨,但他對我卻心懷憎惡妒忌,然而他是我親友之子,所以我打算放他歸國。」

斷欲精進魔生惱

佛對魔王說:「正因我在修習禪定當中有所體會,所以內心常保平靜,能夠戰勝你以欲望構成的無形軍隊,得到最珍貴的無上法財,這種遠離憒鬧的自在獨居生活,又何需親友的陪伴呢?」

大善之人必行施

佛陀又說:「真正的善丈夫,是得到錢財之後能樂於布施,不因怕人奪取、怕失去而掩藏吝施,故能無憂快樂,這樣的財富才有價值可言!」

依法為師

天王恭敬地對佛說:「世尊,誠如您所開示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一切諸佛,都是真正覺悟真理的聖者,能夠破除一切煩憂熱惱,一切皆依法為師,所以時時親近、依止正法,就是三世諸佛所說的共法。」

鹿入深阱

佛陀表示:「恣意追逐世間上的功名利祿,乃至於縱情耽樂於五欲者,不知樂極生悲,盡未來際則苦患無窮。就像被驅趕的鹿群,落入看不見的陷阱裡,永無出期。」

獅子恭敬沙門成佛緣

有一獵人趁著獅子迦羅毘熟睡之際,以毒箭射之。迦羅毘驚醒後,本欲殺害獵人,但見其身著袈裟,便自思惟:「此人不久當得解脫,遠離種種苦患,因為袈裟是三世賢聖的標誌,我若加害於他,如同以惡心加害三世諸賢聖人。」

一名無量義

過去,佛陀曾在毘舍離國彌猴池側的重閣講堂弘法。一天,有位比丘前來謁見佛陀,至誠頂禮後請示:「世尊!帝釋天王以何因緣,名為釋提桓因?」

勤修福德 無有疲厭

佛問波斯匿王:「大王,過去我所修的福德,如今何在?大王切莫認為自己所修的福德已經具足,應當說:『從今日起,願身口意業所起一切言行、心行,悉求解脫,不求生滅的福報。』

五百賊人受佛感化

過去佛陀在舍衛國時,有五百人住在崛山裡,經常搶劫過路的人,做種種惡事。當時佛陀以神通力化作一人,不僅自身及所騎之象以七寶裝飾,而且身著鎧甲,手持弓箭與短矛,就這樣獨入險道,往崛山而去。

提婆達多妙行方便

佛陀開示大眾:「菩薩為接引眾生修大方便法,雖受生死無量大苦,卻不以為患。所以不要認為提婆達多入阿鼻地獄即是惡人,實是提婆達多微密妙行大方便之示現。」

最勝妙藥――七覺支法

佛陀開示大眾:「你們應受持此七覺支法,依法精勤誦持,對佛、法、僧當生敬信,勿生輕疑。若能了達此七覺支法,則一切諸法能了然於心。」

悲心利他報佛恩

天人以天眼觀察過去的因緣,心懷感恩地說:「我們蒙佛慈恩,才能得生天上,具足一切快樂。因此我們願發大慈悲心,利益眾生。」

常隨佛學

看著園中杳無人煙,一片寂靜,就連花果樹木也靜默無聲,不禁令國王想起了佛陀甚深微妙的教法,於是立即驅車前往鹿野苑求見佛陀。

戒香

阿難尊者至誠頂禮佛陀後,合掌恭敬地說:「世尊,您說過諸香中,植物自然的根、莖、花香是最香的,但是這些香味只有順著風向才能聞到,有沒有哪一種香,不論順風、逆風都能聞到呢?」

清淨供養 受福無量

佛陀在世時,有一大富六口之家,奴婢、金銀珍寶不可稱數。一天,佛與阿難尊者入城乞食,來到這戶人家,全家人都非常歡喜,請佛入內應供。

為提婆達多申訴的比丘

一天,一位比丘來到阿難尊者的住處,徐徐道出心中的疑惑:「聽說,佛陀公開懲誡提婆達多離開僧團,不得與我們共住、共修,還說他會受業報罪苦一大劫,無可救拔!尊者,這個消息是真的嗎?」阿難頷首默然。

慈力伏象除厄本生緣

國王向佛陀至誠懺悔過去種種惡行,並說道:「其實這一切並非我的本意,而是受提婆達多所教唆。」佛陀回答:「我知道,提婆達多不只這一世想加害於我,過去累世亦是如此,我皆以慈悲力化除種種厄難。」

老少俱死

娑掃國城中有一位一百二十歲的梵志與一名年僅七歲的長者子往生,兩家人同時送喪,舉著五彩的幡旗,婦女、小孩們全都披頭散髮,親戚們啼哭悲泣,場面哀痛不已。

盡信解脫的迦旃延比丘尼

迦旃延比丘尼發願,願將身口意三業所有行持,毫無遲疑地落實修行,觀照自心,毫不貪戀世間生滅的福報,以求究竟解脫。若見一切比丘、比丘尼、優婆塞、優婆夷等賢士,如同見佛陀一般,盡當歡喜供養。

情欲為障道根本

目連尊者勸天帝釋提桓因說:「佛世難遇,何不多親近佛陀,習學正法?」釋提桓因為了讓尊者明白原因,於是派人喚一天子來,但連喚三次,天子皆藉故不來。

佛看顧病比丘

佛陀告訴比丘們:「你們既已出家,同一師學,關係緊密,但是彼此怎會不相探視?從今以後,應當互相關心,若有病比丘無有弟子,要派人前往探視。探視病人的功德就如同見佛。」

智明破邪魔

佛陀對魔王波旬說:「你長久以來一直在無明中輪迴生死,這些莊嚴的、醜陋的相貌,都是你過去累世的形相,為何你還不覺悟,從此精進修行,反而顛倒行事,來此清淨講堂惑亂大眾?」

佛以慈心攝婆羅門

佛陀知道婆羅門夫婦得度的因緣到了,於是變化成他們的愛兒,來到他們面前。夫婦倆突然看到自己的兒子,歡喜異常,狂亂的心瞬間止息。這時佛陀便為他們說法,婆羅門夫婦亦因聽聞佛法而充滿法喜。

五百釋女報佛恩

琉璃王聽了惱羞成怒,傳喚獄卒將所有釋女的耳鼻割下來、手足截斷,並載至塚間丟棄。釋女們個個悲號痛切,命若懸絲。幸有一位釋女告訴大眾:「我曾聽佛說:『若人在急難當中,能發一念至誠之心,專注念佛,則能隨心滿願,獲得安穩。』」

慈心化瞋

過去世中,有一醜陋至極的夜叉鬼,一日,大剌剌地坐在天帝釋提桓因的寶座上,天人見了很不是滋味,全都起了瞋心。沒想到天人們瞋心愈重,夜叉鬼就愈端正,天人們感到非常奇怪,便趕緊報告天帝。

惡口過患

佛陀告訴阿難尊者:「婆羅門女即是摩耶夫人的前世,因以飲食、淨花供養辟支佛,所以五百世中尊榮豪貴;亦因過去惡言,不知母恩,毀罵其母,喻如畜生,所以五百世墮為鹿身。」

攝諸根,得離苦

一位比丘起身合掌請示佛陀:「世尊,何為種苦子?」佛陀開示說:「心中種種瞋恚嫌害,即為苦因。這些苦就如同種子,種下後將來必會感招種種苦果。」

善擇正法

佛陀詢問優樓頻螺迦葉:「你曾長期修習事火法門,現在是什麼因緣讓你決定捨離?」優樓頻螺迦葉回答:「我過去修習事火法門時,仍然貪愛美味,無法放下五欲之樂,這些都是讓身心不得自在的穢垢,所以我決定捨離事火法門。」

無著得道

佛陀為其開示:「若能如此,不著此岸、不著彼岸,遠離色聲香味觸法六塵,持戒清淨,虔修梵行,最後一定可以流入涅槃大海。」比丘聽聞開示後歡喜離去,擇一靜處,精進思惟,即證阿羅漢果,遠離生死輪迴之流。

正念應供

隔天一早,佛陀又帶領比丘們入村托缽,結果村民們皆爭相供養衣服、飲食、臥具、醫藥等物。此時,佛陀教誡比丘們說:「貪著利養者,必墮惡道,無法與無為法相應。」

喜施獲福

一天,佛陀背痛,派侍者優波摩尊者到天作婆羅門的住處化緣醫藥。天作婆羅門問:「尊者,請問您有何需求?」尊者回答:「漏盡煩惱的三界導師――佛陀現患背痛,不知您是否有醫治此疾的藥?」

長者度人生天

一日,給孤獨長者來到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,頂禮佛陀後退坐一邊,稟告佛說:「世尊!在我舍宅之人,對佛法都能生淨信心,於我舍宅命終者,皆能得生天上。」

如是大福田

一天,波斯匿王前往精舍請示佛陀:「世尊,應當布施給何種人呢?」佛陀回答:「隨大王所願來布施。」波斯匿王又問:「那應該布施何處,才能得到殊勝的果報呢?」

善知識猶如滿月

佛陀對生漏婆羅門說:「善知識因愈來愈相信佛法,所以遵守戒律、聽聞佛法、歡喜布施,智慧增長;也因爲如此,命終將生天上善處。」

梵志見佛跡得悟因緣

一天,佛陀在摩竭國憂迦支江水旁的一棵樹下,躬身敷座,端正身心,專注思惟。這時,有一位梵志來到此處,見到世尊的足跡,極為殊好,便想:「這是誰的足跡呢?」

檀彌離護法得道因緣

在長者的誠心祈求下,感動了天神,長者婦不久即懷孕,生下一位端正莊嚴、世所希有的男孩。長者請來幾位相師為子占相吉凶,相師們觀察之後,知道這個孩子是有德之人,於是為其取名為「檀彌離」。

清淨梵行,大德大力

天女們詢問忉利天主:「這位是天主您的師父,所以才有如此大的功德力吧?」釋提桓因回答:「他並不是我的師父,而是佛陀的弟子目連尊者,修清淨梵行,而具此大德大力。」

接受懺悔,遠離癡暗

佛陀了解後,對那位不願接受道歉的比丘說:「你為什麼不接受別人的懺悔呢?當對方感到慚愧而悔改時,卻不接受其懺悔的人,可說是愚癡之人,將受無量之苦。」

忍惡無瞋現大威德力

佛陀表示,舍利弗尊者的心有如金剛喩定般,時時堅住正念、如如不動,人家對他瞋怒,他都沒有報復之心。一個人若能如此修行,善修這念心,有什麼苦痛之憂呢?

息諍論

目連尊者的弟子與阿難尊者的弟子二人在討論著:「我們兩人的梵唄唱誦,誰較殊勝?」這時,眾多比丘聽到他們兩人諍論不已,便去稟告佛陀:「世尊,有二位比丘在諍論著誰的梵唄唱誦比較殊勝?」

淨飯王三禮太子

在一片和光喜樂中,淨飯王率先向前,至誠頂禮佛陀。然而人群中傳出了竊竊私語:「堂堂一國之君竟然向兒子頂禮,這是什麼道理?」這個疑慮傳開了,但是國王與佛陀依然非常自在安詳。

及時修行

婆羅門即反省自問:「過去世中曾有無量恆河沙般的佛出現於世,自己卻不曾跟隨諸佛修行,錯失如此多世因緣,未來即便有無量恆河沙般的佛出現於世,亦不可能興起親近修行之心,所以應當珍惜當下跟隨佛陀修行的因緣才是啊!」

婆羅門除慢心證阿羅漢

憍慢婆羅門仗著家世、外貌、才智、財富高人一等,不敬父母、長輩及師長。他聽說佛陀在附近行化,心想:「我應當去佛陀那裡,若有說法,我即可與他辯論;若無所說,我再默默回來。」

為善及時

童子們告訴女主人說:「我們給妳一千兩純金,請妳把明天供養佛陀的機會讓給我們。」女主人回答:「我是不會答應的,你們誰能擔保明天我還能活著呢?我要把握此殊勝因緣供養佛陀。」

阿育王以敬信心齋僧

阿育王歡喜不已,心想:「我只是起心動念,尚未說出口,這二位通達之士即以他心通得知。」由此信心倍增,以無比恭敬之心,稽首禮拜現前僧眾。

外道須深悔過滅罪

佛陀告訴須深:「如果在正法中,懷盜心出家,盜法後再去宣說,將受到比三百矛刺還要多好幾倍的痛苦。」須深聆聽佛陀開示後,即漏盡煩惱,心開意解,歡喜奉行。

優波斯為兄所殺緣

佛陀開示大眾:「過去的獵人即是今日的優波斯比丘,雖然已證得阿羅漢果,但因過去世曾造作種種惡業,所以仍要受毒蟲螫叮而喪命;又因一念懺悔心,發願來世可以值遇聖者,得神通力,所以今世得遇佛陀而證阿羅漢果。」

心正法正

佛陀開示大眾:「因太子行不正法,違背因果法則,群臣、人民、士兵亦會仿效,行非法之舉。倘若國王力行正法,群臣、人民亦會效法其行,如此不違背因果法則,日月運行正常,萬物得以生長。」

佛陀的教化

佛陀教示大眾:「若諸比丘剛剛開始學習,不懂得道理,如來就會依個人狀況以法隨時教導。若能長久學習,智慧得以堅固,不再放逸,如來就可以安心放手,不用再殷勤教授。」

  • 1
  • 2
  • 3
  • 4
  • 5
  • 6